《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246章:叛王受審?新政初啟
正德十二年1517年)?秋
京城錦衣衛詔獄的刑訊室內,陰冷潮濕。寧王朱宸濠被鐵鏈鎖在刑架上,囚服沾滿血汙,曾經的囂張氣焰早已被消磨殆儘,隻剩下濃重的喘息。陸硯昭與王勇並肩站在他麵前,案上攤著厚厚的供詞與證據,燭火搖曳,映照著兩人凝重的神色。
“朱宸濠,你勾結瓦剌、私造兵器、聚眾謀反,樁樁件件皆有證據,如今還有何話可說?”陸硯昭聲音冰冷,手中的繡春刀在燭光下泛著冷光。案上的供詞上,清晰地記錄著寧王如何聯絡前劉瑾舊部、如何賄賂地方官員、如何策劃伏擊聖駕的細節,每一頁都有他的指印。
朱宸濠抬起布滿血痕的臉,嘴角扯出一抹慘淡的笑:“成王敗寇,既然被俘,要殺要剮悉聽尊便,不必多問!”
“放肆!”王勇厲聲嗬斥,“陛下念及宗室之情,未立刻處斬你,已是仁至義儘,你竟敢如此狂妄!老實交代,你與瓦剌也先還有哪些勾結?蘇州、杭州的殘餘叛黨藏在何處?”
朱宸濠閉上眼,不再言語,任憑王勇如何質問,始終一言不發。陸硯昭見狀,對身旁的錦衣衛道:“帶下去,明日交由陛下親自審訊。密切看管,不許任何人接觸他——尤其是宗室官員,防止有人暗中傳遞消息。”
“屬下明白!”錦衣衛應聲上前,拖著朱宸濠離去,鐵鏈在地上拖出刺耳的聲響。
刑訊室外,秋雨淅淅瀝瀝,打濕了青石地磚。王勇歎了口氣:“這朱宸濠倒是硬氣,審了三日,竟一句有用的都沒說。”
“他不是硬氣,是怕牽連更多人。”陸硯昭望著雨中的庭院,“寧王經營江西多年,朝中定有不少官員與他有牽連,他若招供,怕是會引發朝堂動蕩。明日陛下審訊,他或許會開口。”
王勇點頭:“你說得對。另外,蘇州、杭州的殘餘叛黨已全部抓獲,共三百餘人,其中不乏地方知府與知縣,如何處置?”
“先關押在錦衣衛詔獄,待陛下審完寧王,再一並處置。”陸硯昭沉聲道,“切記不可泄露消息,以免打草驚蛇。”
次日清晨?太和殿審叛
太和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側,氣氛肅穆。朱厚照身著龍袍端坐龍椅,案上擺著寧王的供詞與證據。朱宸濠被押上殿來,跪在地上,頭也不抬。
“朱宸濠,你身為宗室,朕待你不薄,為何要謀反?”朱厚照的聲音不高,卻帶著帝王的威嚴,震得朱宸濠渾身一顫。
朱宸濠磕了個頭,聲音沙啞:“臣罪該萬死,無話可說。”
“無話可說?”朱厚照拿起案上的密信,扔到他麵前,“這是你寫給也先的信,承諾若他能助你奪取皇位,便割讓大同、宣府兩地——你可知這兩地是大明的北疆屏障?割讓出去,瓦剌便可長驅直入,危及京城!你為了一己私欲,竟不惜出賣大明江山,還有何顏麵說自己是宗室?”
朱宸濠看著密信,臉色慘白,身體不住地顫抖。他知道,再也無法抵賴了。
“臣……臣罪該萬死!”朱宸濠連連磕頭,額頭磕得鮮血直流,“臣一時糊塗,被權力衝昏了頭腦,才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求陛下饒臣一命,臣願意捐獻所有家產,賠償叛軍造成的損失!”
朱厚照冷笑一聲:“饒你一命?你謀反期間,殺害百姓數千人,燒毀房屋無數,南京城險些失守,這些血債,豈是你一句‘糊塗’就能抵消的?”他頓了頓,高聲道:“傳朕旨意,寧王朱宸濠謀反叛逆,罪無可赦,明日午時處斬於午門之外,首級懸掛南昌城門示眾三個月;其家屬流放遼東,永世不得回京;參與謀反的官員,一律處死,家產抄沒,賠償受害百姓!”
“陛下饒命!陛下饒命啊!”朱宸濠哭喊著,卻被錦衣衛拖了下去。文武百官噤若寒蟬,無人敢求情——寧王謀反證據確鑿,朱厚照的處置已是從輕發落。
散朝後?禦書房議賞
禦書房內,朱厚照召來陸硯昭、王勇、楊廷和、王瓊等心腹大臣,商議平叛後的封賞與新政。案上擺著一份草擬的封賞名單,朱厚照拿起名單,遞給陸硯昭:“陸愛卿,你看看這份名單,可有不妥之處?”
陸硯昭接過名單,快速瀏覽後道:“陛下,封賞名單公正合理,隻是……”他頓了頓,“南京巡撫李嵩堅守城池有功,若不是他拖延時間,臣未必能及時趕到,建議加封為南京兵部尚書,以資鼓勵。”
楊廷和附和道:“陛下,定遠公所言極是。李嵩雖為文官,卻有武將之勇,加封為南京兵部尚書,既能彰顯陛下的恩寵,又能穩定江南局勢。”
朱厚照點頭:“準奏!另外,梟龍衛在此次平叛中表現突出,朕決定再擴編一萬將士,由你統領;同時,從邊軍與禁軍選拔優秀將士,充實梟龍衛,打造一支真正的精銳之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臣謝陛下信任!”陸硯昭躬身謝恩。
王瓊上前一步道:“陛下,平叛之後,邊防仍需加強。臣建議在大同、宣府、延綏三地增設火器營,配備連發八銃與神威炮,同時派梟龍衛的教官前往訓練,提高邊軍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