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257章:新政遇阻?邊塵又起
正德十三年1518年)?秋
北方的秋收時節本該是豐收的喜悅,可山東、河北等地的農田裡,卻透著幾分焦慮——農桑新政推廣到北方後,江南改良的稻種因氣候寒冷、生長期不足,產量遠低於預期,部分農田甚至出現絕收,農民們圍著農技官,滿臉愁容地詢問對策。
負責北方農桑推廣的工部侍郎李默,匆匆趕到京城,直奔內閣。“楊首輔,北方稻種適配出了大問題!”他將一份奏折遞上,語氣急切,“江南稻種在山東僅收三成,河北更差,農民們已開始抱怨,若不儘快解決,恐影響新政推行,甚至引發民怨!”
楊廷和接過奏折,眉頭緊鎖,立刻讓人傳召陸硯昭、王勇與戶部尚書張啟議事。“北方是大明的糧倉之一,若糧種問題不解決,不僅農桑新政會受挫,明年邊境的糧草供應也會受影響。”楊廷和看著眾人,“諸位卿家,可有應對之策?”
張啟率先開口:“臣建議先從江南調撥5萬石糧食,緊急支援北方,緩解農民的缺糧困境;同時,由戶部撥款,補貼受損農民,避免他們因絕收而流離失所。”
陸硯昭則道:“光靠救濟不夠,需從根源上解決糧種問題。趙小匠的裝備後勤部雖以造火器、農具為主,但也有不少懂農械的工匠,或許能讓他們協助農技官,改良稻種或農具,適配北方氣候。另外,可派藏鋒隊去北方偏遠地區,調查當地傳統糧種,看看是否有可改良推廣的品種——藏鋒隊擅長偵查,能快速收集各地糧種信息。”
王勇補充道:“錦衣衛可協助督查地方官員,防止有人借糧種問題克扣補貼、煽動民怨。目前已有情報顯示,山東部分地方豪強因新政觸動利益,正暗中散布‘新政害民’的謠言,需儘快查處。”
楊廷和點頭:“就按諸位的建議辦!張尚書負責調撥糧食與補貼,陸愛卿協調藏鋒隊與後勤部,王愛卿查處造謠豪強,務必在一月內穩住北方局勢!”
當日午後?梟龍衛後勤部
趙小匠正在指揮工匠們趕製改良農具,陸硯昭的到來讓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計。“公爺,您怎麼來了?是新的火器訂單嗎?”
陸硯昭搖頭,將北方糧種的問題告知:“現在需要你派懂農械的工匠,協助農技官改良稻種或農具,比如製作可保暖的育苗棚,或改良犁具適應北方土壤。另外,藏鋒隊要去北方調查傳統糧種,你需為他們準備適合北方山地的偵查裝備,比如防滑的靴子、輕便的帳篷。”
趙小匠立刻應下:“公爺放心!我這就挑選20名懂農械的工匠,明日一早就出發去山東;藏鋒隊的裝備,今晚就能準備好,保證不耽誤他們的行程。”
陸硯昭點頭,又叮囑道:“工匠們去北方要注意安全,讓他們帶上防身的短銃,遇到問題可聯係當地錦衣衛。糧種改良是大事,務必重視。”
三日後?北方山東
藏鋒隊100名將士身著便裝,分成10組,前往山東各地調查傳統糧種。沈鋒帶領的一組來到沂蒙山區,當地老農告訴他們,山中有一種“耐寒粟”,生長期短,耐旱耐寒,產量雖不如江南稻種,卻適合北方氣候,隻是因顆粒小、口感粗糙,一直未被重視。
“老伯,您能給我們一些‘耐寒粟’的種子嗎?我們帶回京城,讓農技官改良一下,或許能提高產量、改善口感。”沈鋒客氣地請求。
老農笑著點頭:“隻要能讓地裡多產糧食,讓百姓們吃飽飯,幾袋種子算什麼!你們要是需要,我這就去給你們裝。”
藏鋒隊將士們隨後又在附近幾個州縣,收集到“抗凍麥”“耐旱豆”等多種傳統糧種,詳細記錄下每種糧種的生長周期、產量、適應土壤,還繪製了分布圖,準備帶回京城交給農技官。
與此同時,王勇派來的錦衣衛已在山東抓獲了3名散布謠言的豪強,從他們家中搜出與前叛黨餘孽的往來書信——這些豪強不僅想阻撓新政,還想勾結草原部落,再次製造混亂。錦衣衛將他們押往京城審訊,很快平息了當地的謠言。
同一時間?宣府邊境
平靜了數月的宣府邊境,再次出現異動——兀良哈部的小股騎兵頻繁越過邊境,試探明軍的防禦,還劫掠了兩處邊境村落,搶走了不少牛羊與糧食。陸硯青立刻派人將消息送往京城,同時加強宣府的防禦,命林峰率右營將士在邊境巡邏,防止敵軍大規模襲擾。
“這些兀良哈部的人,定是看到北方糧種出問題,以為大明內部不穩,才敢再次來犯!”陸硯青看著邊境傳來的軍報,對身邊的副將道,“傳我命令,邊軍與右營將士加強戒備,若敵軍再敢越過邊境,就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副將躬身領命,轉身去傳達命令。陸硯青則走到地圖前,目光落在黑風穀的方向——那裡曾是聯軍殘部的聚集地,如今雖已肅清,卻仍需警惕兀良哈部以此為據點,發動突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七日後?京城太和殿
朱厚照看著手中的兩份奏折——一份是北方糧種問題得到緩解的奏報,藏鋒隊收集的傳統糧種已交給農技官改良,工匠們製作的育苗棚也在山東試點成功,預計明年北方糧食產量可恢複;另一份是宣府邊境兀良哈部異動的奏報,小股騎兵多次襲擾,雖未造成重大損失,卻已影響邊境百姓的生活。
“諸位卿家,宣府邊境的問題該如何應對?”朱厚照看向百官,“兀良哈部剛與我朝議和不久,便再次來犯,若不給予教訓,恐其他草原部落也會效仿,邊境永無寧日!”
周明立刻出列,躬身道:“陛下,兀良哈部反複無常,需派大軍震懾,讓他們知道我大明的厲害!臣建議調梟龍衛前營5000人馳援宣府,與陸總兵、林峰彙合,主動出擊,擊潰兀良哈部的騎兵!”
劉健則反對道:“陛下,北方糧種問題剛緩解,若再開戰,恐加重財政負擔,影響農桑新政的推廣。臣建議派使者前往兀良哈部,責問他們為何違背盟約,若他們願意賠償損失、保證不再襲擾,可暫不追究;若他們冥頑不靈,再考慮出兵也不遲。”
兩人再次爭論起來,朝堂上的官員也分成兩派,支持開戰與支持議和的各執一詞。朱厚照看向陸硯昭,語氣平和:“陸愛卿,你怎麼看?”
陸硯昭出列,躬身道:“陛下,臣認為目前不宜貿然開戰,也不能一味議和。兀良哈部此次僅派小股騎兵襲擾,並非大規模入侵,恐是在試探我朝的反應;若主動出擊,正中他們的下懷,可能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戰事。但若僅派使者議和,又會顯得我朝軟弱,無法震懾草原部落。”
他頓了頓,繼續道:“臣建議分兩步應對:第一步,調藏鋒隊前往宣府,潛入兀良哈部的營地,查清他們的真實意圖——是真要開戰,還是僅為劫掠;同時,派使者前往兀良哈部,責問他們違背盟約的行為,要求賠償邊境百姓的損失。第二步,調梟龍衛直屬營2000人馳援宣府,與右營彙合,加強邊境防禦;若兀良哈部繼續襲擾,或藏鋒隊查到他們有大規模入侵的計劃,再調前營5000人馳援,主動出擊。如此,既能掌握主動權,又能避免過早開戰,兼顧邊防與新政。”
朱厚照點頭,眼中露出讚許:“此計甚妥!既不魯莽,又不軟弱,準奏!陸愛卿負責協調藏鋒隊與直屬營,王愛卿選派得力使者,儘快前往兀良哈部;楊首輔則負責統籌財政,確保邊境糧草供應,若需開戰,務必做好後勤保障!”
“臣遵旨!”眾官員齊聲領命,朝堂上的爭論再次平息。
三日後?宣府邊境
藏鋒隊在沈鋒的帶領下,悄悄潛入兀良哈部的營地——營地內的騎兵數量並不多,約3000人,且多為老弱,青壯年騎兵很少,顯然並未做好大規模開戰的準備。他們還查到,兀良哈部此次襲擾,是因部落內部糧食短缺,想通過劫掠緩解困境,並非有意違背盟約。
與此同時,大明使者已抵達兀良哈部的部落首領駐地,責問他們為何違背盟約。部落首領得知大明已加強邊境防禦,且藏鋒隊已摸清他們的虛實,心中畏懼,連忙道歉,表示願意賠償邊境百姓的損失,保證不再派騎兵襲擾,並請求大明繼續開放互市,讓他們通過貿易獲取糧食。
消息傳回京城,朱厚照下令:“接受兀良哈部的賠償與承諾,繼續開放互市;藏鋒隊與直屬營2000人暫留宣府,觀察兀良哈部的動向,若他們再次違背承諾,再做處置。”
當日黃昏?陸府
陸硯昭回到府中時,沈知薇正坐在書房整理北方農桑與宣府邊境的簡報。看到他進來,沈知薇笑著遞過一份簡報:“北方的育苗棚試點成功,農技官說改良後的‘耐寒粟’明年就能推廣;宣府那邊,兀良哈部已賠償損失,保證不再襲擾,藏鋒隊與直屬營的將士們也能暫時安心駐守。”
春桃端著熱湯走進來,笑著說:“公爺,夫人,廚房燉了您愛吃的雞湯,還熱著,快趁熱喝吧。現在北方的糧種問題解決了,邊境也安穩了,您總算能歇口氣了。”
陸硯昭接過熱湯,喝了一口,心中滿是溫暖:“是啊,不過這隻是暫時的安穩,未來還會有新的挑戰。農桑新政要推廣到全國,還需要時間;草原部落雖然暫時安分,卻仍需警惕;吏治考核也不能放鬆,要防止貪腐官員死灰複燃。”
沈知薇點頭:“隻要我們君臣同心,一起麵對,再大的挑戰也能克服。你看,這一年多來,我們解決了漕運問題、宣府戰事、北方糧種難題,不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嗎?”
陸硯昭看著沈知薇與春桃,眼中滿是堅定。窗外,夜幕降臨,京城的街道上亮起了燈籠,溫暖的光芒驅散了秋日的寒意。他知道,大明的發展之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但隻要有身邊人的支持、將士們的忠誠、百姓們的信任,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終能實現“山河永固、百姓安康”的願景——而他,也將繼續守護著這片土地,見證大明的複興與繁榮。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