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40章:朝堂議事定遷移?遼東備戰待春來
正德十八年1524年)?十一月初一
辰時·遼東營口,海風裹挾著初冬的寒意,刮得人臉頰生疼。塔克世所屬的女真部族民眾約七萬人,暫居在營口城外的臨時營地中——營地由邊軍搭建的數百頂棉帳篷組成,按家庭分組排列,每頂帳篷外都堆著朝廷撥付的棉衣、糧食與取暖柴火,醫護兵帶著藥箱逐戶巡查,為老人與孩子測量體溫,避免冬日受寒。
陸硯青與秦明走進營地,看到一名白發老人正帶著孫子整理行囊,帳篷內的小桌上,放著剛領到的玉米麵、鹽巴與新做的棉鞋。“老人家,住得還習慣嗎?”陸硯青輕聲問道,順手幫老人將柴火挪到避風處。老人抬頭見是陸硯青,連忙起身:“多謝總兵大人關心!有棉衣穿、有熱粥喝,比在紅柳坡好多了。隻是……咱們七萬人要一起去東瀛,這冬天路遠,孩子和老人們怕是經不起折騰啊。”
陸硯青溫和點頭,坐在帳篷外的木凳上:“老人家放心,朝廷正在商議遷移的具體時間。如今已入冬,渤海與東瀛海域多有大風,雙動力戰船雖能抵禦風浪,卻也難保萬無一失,尤其是部族中老人與孩子占了近兩萬人,冬日行船風險太大。得等明年開春天氣暖和些,再用多艘雙動力戰船分批次送你們過去。這段時間,你們安心在營地住下,朝廷會每月送來糧食與藥材,還會派工匠教大家製作禦寒農具、學習蒸汽機工具的基礎用法,等去了東瀛,開墾土地也能更順利。”老人聽後,懸著的心終於放下,笑著道:“那就好!那就好!隻要能讓族人安穩生活,晚些走也沒關係。”
離開營地時,秦明對陸硯青道:“總兵大人,剛收到京城電報,內閣要就七萬人的遷移事宜召開議事,讓您等候最終方案。咱們得儘快統計部族中的工匠、農夫與獵戶,按技能分組,為明年的遷移做準備——比如提前打造適合東瀛水田的農具,篩選耐寒的糧種,還要培訓一批懂基礎醫療的族人,避免遷移途中出現意外。”陸硯青點頭:“你說得對!讓藏鋒隊協助邊軍,三日內科完成技能登記,再在營地搭建臨時工坊,讓部族工匠跟著軍工總院的人學習,爭取開春前培養出千名熟練工匠。”營地外,邊軍士兵與部族民眾一同搬運過冬的柴火,臨時搭建的灶房飄出米粥的香氣,冬日的寒意中,透著安穩的暖意。
午時·京城內閣內,陽光透過窗欞,照亮了桌上的遼東地圖、東瀛局勢簡報與七萬人的部族名冊。徐階、李三才、張鶴鳴、陸硯昭及戶部、兵部、工部的官員圍坐在一起,首次就女真部族遷移事宜展開討論,氣氛比以往更為嚴肅。
“陸國公提出將七萬人的部族遷移至東瀛,確實能從根本上解決遼東隱患,”徐階率先開口,手指在地圖上的東瀛區域劃過,“但七萬人的規模遠超預期,遷移難度與成本都需重新核算。如今已入冬,渤海與東瀛海域多有暴風與浮冰,雙動力戰船雖先進,單次也僅能運載三千人,若要運送七萬人,需分二十餘批次,冬日行船不僅風險高,還可能因海麵結冰中斷航線,實在非明智之舉。”
戶部尚書隨即遞上核算表:“若暫緩至明年開春遷移,需為七萬人準備三個月的過冬物資——包括棉衣七萬件、糧食二十一萬石、柴火三十萬斤及各類藥材,約需白銀三十萬兩;遷移時需調用二十艘雙動力戰船,分二十五批次運送,加上東瀛定居點的房屋建設、農具與種子籌備,共需白銀五十萬兩,戶部需提前從國庫調撥,確保資金充足。”
陸硯昭點頭,補充道:“徐大人與戶部尚書所言極是,冬日遷移非明智之舉。此外,東瀛局勢複雜,當前處於戰國時期,各部族戰亂不斷,咱們對九州島初步選定的定居區域)周邊勢力的了解仍不充分。此前擬派錦衣衛前往探查,但錦衣衛常年在大明境內活動,對海外風土人情與勢力分布的熟悉度不足,恐難精準掌握當地隱患。不如先暫緩派遣,待下次議事確定更合適的探查力量,同時利用這三個月時間,做好三項準備:一是統計部族技能,分組開展培訓;二是籌備過冬與遷移物資;三是細化東瀛定居點的規劃。”
兵部尚書擔憂道:“七萬人的臨時營地設在遼東營口,需加強防衛力量,避免部族民眾與邊軍產生衝突,也需防範其他女真部族或蒙古部落的窺探。”張鶴鳴立刻應道:“可增派梟龍衛一個營進駐營口,與藏鋒隊、邊軍聯合巡邏;同時擬派錦衣衛密探進駐臨時營地,及時掌握民眾動態,確保冬日安穩。”眾人商議至未時,初步達成共識:暫緩遷移至明年三月,先啟動物資籌備與技能培訓,探查力量與遷移細則待二次議事確定。
未時·紫禁城禦書房裡,朱載林正捧著七萬人的部族名冊,小眉頭緊緊蹙起。“陸國公,七萬人裡有兩萬多老人和孩子,冬日在臨時營地,會不會受凍挨餓?”他抬頭問道,語氣中滿是關切,手指還在名冊上的“孩童數量”一欄輕輕劃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陸硯昭躬身回道:“陛下放心,內閣已商議,冬日暫緩遷移,先從國庫調撥三十萬兩白銀,為七萬人籌備過冬物資——棉衣會按身高定製,孩童與老人的棉衣會額外加厚;糧食會按每日三餐定量發放,確保人人能吃飽;還會派百名醫護兵常駐營地,搭建臨時醫館,免費為民眾看病。另外,工部會打造七萬套取暖火盆與棉鞋,由雙動力戰船分三批運往遼東,預計十日內可全部送達。”
沈知薇補充道:“關於東瀛探查,陛下也無需擔憂。內閣擬在下次議事確定探查力量,確保能精準掌握當地局勢,為七萬人的定居點掃清隱患。明年遷移時,還會派梟龍衛護送,確保途中安全。”朱載林聽後,露出笑容,拿起筆在名冊上寫下“冬日安居,開春遷移,萬無一失”十二個字,遞給陸硯昭:“把朕的意思傳達給內閣,七萬人的安危是大事,籌備期間有任何需求,都可隨時奏報,朕會全力支持。”陸硯昭接過名冊,躬身應道:“臣遵旨!定不辜負陛下的囑托。”
申時·遼東鐵路工地,位於遼東城外十裡處,雖未正式動工,卻已聚集了三百名工匠——他們正忙著搭建可容納千人的臨時施工棚,測試蒸汽機驅動的打樁機與起重機,為冬季施工與明年遷移物資的運輸做準備。
軍工總院的總工匠趙小匠,正蹲在地上,用鐵鏟敲擊凍結的土壤,眉頭微蹙:“遼東冬日土壤凍結深度可達三尺,普通打樁機的鑽頭根本無法穿透,得用軍工總院新煉的高錳鋼打造專用鑽頭,還要在鑽頭上加裝蒸汽加熱裝置,才能融化凍土。另外,七萬人的遷移物資明年需通過鐵路從遼東城運至營口,鐵路必須在明年二月底前完成遼東城至營口段的鋪設,時間緊任務重,咱們得在冬日做好所有設備與人員準備。”
身旁的老工匠點頭:“趙總匠說得對!咱們還得在工地周邊挖十條排水溝,避免積雪融化後滲入土壤,導致春季施工泥濘;施工棚內要安裝蒸汽機取暖設備,確保工匠們在零下十度的天氣裡也能正常工作。路基鋪設得用夯實的碎石與石灰砂漿加固,這樣才能承受‘鐵車’的重量,冬天得先把碎石篩選好,堆放在避風處,避免受潮結冰。”趙小匠起身,指著遠處的木材堆與碎石堆:“工部已從江南運來耐腐蝕的楠木,用於搭建施工棚的梁柱與鐵軌的枕木;軍工總院會在十二月初調撥五十台小型蒸汽機,用於融化凍土、驅動打樁機與運輸車輛。咱們分三組行動:一組改進打樁機與鑽頭,一組搭建施工棚與取暖設備,一組篩選碎石、平整路基,爭取明年正月初正式動工!”工匠們齊聲應和,工地內響起鋸木頭、敲打鐵器、篩選碎石的聲響,雖寒風凜冽,卻充滿乾勁。
酉時·遼東城樓,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城牆上。陸硯青與林峰站在城樓上,看著遠處綿延數裡的臨時營地與鐵路工地,眼中滿是感慨。
“七萬人的遷移,是大明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部族遷移,馬虎不得,”陸硯青輕聲道,“邊軍已與部族首領約定,冬日每月組織一次聯合巡邏,既加強邊境防衛,也讓部族青壯年熟悉遼東的防守模式——明年到了東瀛,他們要靠自己抵禦當地戰亂部族,提前適應軍旅生活很有必要。”林峰點頭,指著鐵路工地:“趙總匠說,鐵路若能在明年二月底前通車,七萬人的遷移物資就能通過鐵路快速運輸,比用馬車快十倍,還能減少損耗。咱們得派邊軍協助守護工地,避免出現意外延誤工期。”
兩人正交談著,秦明帶著幾名藏鋒隊士兵走來,手中拿著一份技能登記初步報告:“總兵大人、林將軍,部族技能登記已完成初步統計——有三萬農夫、一萬工匠、五千獵戶、五千牧民,還有兩千名懂基礎醫療與紡織的婦人。咱們已安排獵戶協助邊軍巡邏,工匠加入鐵路工地的工坊學習,婦人則在營地搭建紡織作坊,用蒸汽機紡織機織棉布,既解決部分過冬衣物需求,也能提前掌握新技能。”陸硯青接過報告,滿意點頭:“好!按這個進度,開春前能培養出千名熟練工匠、萬名掌握基礎技能的農夫,遷移到東瀛後,就能快速開墾土地、建設村落。”
夕陽漸漸落下,夜色籠罩遼東大地。臨時營地的棉帳篷亮起燈火,如繁星般綿延數裡;鐵路工地的施工棚透出微光,蒸汽機的測試聲隱約傳來;雙動力戰船在營口港靜靜停靠,帶彈夾步槍在守軍手中泛著冷光——遼東的冬日,雖寒冷卻不沉寂,守邊與遷移籌備並行,為明年七萬人的安穩遷移,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一月初二·辰時·京城內閣內,再次召開遷移議事,此次不僅有內閣大臣與各部官員,還邀請了藏鋒隊海外組統領蕭策原藏鋒隊統領,現負責海外探查),桌上擺放著更詳細的東瀛局勢分析報告與七萬人的遷移細則草案。
徐階率先拿起東瀛局勢分析報告,向眾人介紹:“根據現有情報,東瀛當前處於戰國時期,共分為六十六國,其中九州島咱們初步選定的定居區域)有薩摩、長門、築前等十餘個小部族,彼此戰亂不斷,實力最強的薩摩部族擁有兵力三千人,武器以冷兵器為主,少量民用火銃還是從大明走私過去的,戰鬥力遠不及我軍。九州島南部的鹿兒島區域,土地肥沃,有天然良港,且周邊部族勢力較弱,適合七萬人定居,可作為首選區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蕭策隨即補充:“海外組常年在東瀛、南洋等國活動,熟悉當地語言、風土人情與勢力分布——薩摩部族雖強,卻與周邊的長門部族有世仇,咱們可利用部族矛盾,減少定居阻力;鹿兒島有淡水河流與平原,適合開墾水田與建設村落,且良港可停靠雙動力戰船,方便後續物資補給與人員往來。若派海外組前往探查,十日便可摸清鹿兒島周邊的部族布防、水源分布與土壤情況,情報準確度遠高於錦衣衛。”
陸硯昭點頭,對眾人道:“既然海外組更熟悉東瀛局勢,那就確定由蕭策統領率五十名海外組成員,明日啟程前往東瀛,重點探查鹿兒島的部族動向、土壤肥力、水源安全性與適合建設村落的區域,二十日內傳回詳細報告。同時,調整遷移細則:一是遷移時間定在明年三月初十,待遼東冰雪融化、海上風浪平息後啟動,用二十艘雙動力戰船分二十五批次運送,每批次配備一艘護航戰船與十名醫護兵;二是東瀛定居點由工部牽頭,派百名工匠提前前往鹿兒島,在海外組探查確定的區域搭建臨時木屋與糧倉,籌備水稻、小麥種子各五萬石,水田農具七萬套;三是遼東臨時營地的技能培訓需在明年二月底前完成,確保每個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基礎農耕或工匠技能。”
戶部尚書連忙道:“五十萬兩遷移資金已從國庫調撥,其中十萬兩用於海外組探查與東瀛定居點前期建設,二十萬兩用於遼東過冬物資,二十萬兩用於遷移途中的物資與戰船維護,資金已到位,可隨時調用。”工部尚書也補充:“水田農具與種子會在明年正月開始生產與采購,二月中旬通過雙動力戰船運往東瀛鹿兒島;臨時木屋的建材會從江南調撥,確保正月底前抵達東瀛。”
徐階總結道:“各項細則已明確,責任到人——蕭策負責東瀛探查,工部負責物資與定居點建設,戶部負責資金與糧草,遼東負責部族安撫與技能培訓,兵部負責遷移途中的安全護航。即日起,各方同步推進,確保明年三月初十順利啟動遷移,讓七萬人的部族安穩定居東瀛,徹底解決遼東隱患。”
眾人一致通過細則,張鶴鳴起身道:“我這就擬旨,將遷移時間、探查安排與各方職責傳達給遼東、工部、兵部與海外組,確保協同推進,萬無一失。”內閣內,君臣同心,一份兼顧遼東安穩、部族民生與海外布局的遷移計劃,就此落地,隻待明年開春,開啟七萬人的新生篇章。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