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46章:元宵燈映團圓影?備戰終期待啟航
嘉靖元年1525年)?正月十五
戌時·京城朱雀大街,燈火通明,人流如織——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在此舉辦,街道兩側掛滿了各式花燈,有兔子燈、蓮花燈、走馬燈,還有工匠們新做的“蒸汽機車燈”,燈影搖曳中,滿是新春的熱鬨。
朱載林身著便服,在張太後、沈皇後與陸明瑤的陪伴下,沿著街道緩步前行。“皇祖母,你看那盞兔子燈,眼睛會亮呢!”朱載林指著一盞通體雪白的兔子燈,興奮地喊道。張太後笑著點頭,示意宮人買下:“陛下喜歡,咱們就帶回去,放在禦書房裡。”沈皇後則被一盞走馬燈吸引,燈麵上畫著“遼東安居圖”,工匠正通過燈內的機關,讓畫麵緩緩轉動:“這燈做得真精巧,既好看,又能讓百姓知道遼東的安穩。”
不遠處,陸硯昭一家也在燈會中穿行。春桃牽著陸承玥的手,手指著一盞蓮花燈:“承玥你看,這盞燈的花瓣能開合,裡麵還藏著小蠟燭呢。”陸承玥瞪大眼睛,伸手想去摸,春桃連忙護住她的手:“小心燙,咱們站遠些看就好。”陸承煜則拉著陸硯昭的衣角,指著“蒸汽機車燈”:“父親,這燈和遼東的鐵路機車一樣!是不是工匠叔叔們做的?”陸硯昭笑著點頭:“是呀,等三月遷移時,咱們就能坐真正的機車去營口港,再乘戰船去東瀛。”
陸明瑤看到陸硯昭一家,快步走上前,笑著道:“兄長,嫂子,承煜和承玥喜歡哪盞燈?姑姑送你們。”陸承煜立刻指著“蒸汽機車燈”:“姑姑,我想要那盞!我想帶著它去東瀛,讓那裡的小朋友也看看大明的機車。”陸明瑤笑著讓人買下燈,遞給陸承煜:“那你可要好好保管,等去了東瀛,給姑姑講講機車怎麼拉物資。”街道上,燈影與笑聲交織,皇室與百姓共慶元宵,大明的安穩與熱鬨,在燈火中儘顯。
巳時·遼東臨時營地,熱鬨與忙碌並存——距離三月遷移僅剩一個半月,部族民眾們開始按分組整理行李,邊軍與藏鋒隊則忙著清點物資,確保遷移時萬無一失。
阿古拉帶著工匠們,將提前製作好的木屋構件搬到臨時倉庫——這些構件都是用改良工具加工的,尺寸統一,運往東瀛後隻需拚接即可。“大家小心些,彆磕碰到構件的接口,”阿古拉一邊指揮,一邊檢查構件的完好度,“這些都是咱們在東瀛建房子的關鍵,可不能出差錯。”工匠們齊聲應和,動作輕柔卻迅速,倉庫內很快堆滿了整齊的木材構件。
農耕場旁,巴圖正帶著農夫們篩選稻種——這些稻種是工部特意從江南運來的,耐寒且產量高。“每一粒都要選飽滿的,”巴圖捧著稻種,對農夫們道,“咱們要把最好的種子帶到東瀛,明年秋天才能有好收成。”農夫們認真挑選,將篩選好的稻種裝在布袋裡,貼上分組標簽,避免遷移時混淆。
醫療帳篷內,娜仁與婦人們正將草藥包與急救工具打包——每個家庭一份草藥包,裡麵有治療風寒、外傷的草藥,還有繃帶與消毒用的烈酒。“這包是給第一組的,裡麵多放了些小兒感冒藥,”娜仁一邊打包,一邊對婦人道,“咱們要確保每個家庭都能應對遷移途中的小毛病,讓大家平平安安到東瀛。”營地內,籌備的忙碌中透著對未來的期待,七萬人的遷移,正一步步走向就緒。
午時·東瀛鹿兒島,南部平原上的木屋建設已全部完工——兩百八十間木屋整齊排列,引水渠蜿蜒穿過村落,糧倉與臨時醫館也已建好,隻待部族民眾前來定居。
蕭策與武田信長站在村落中央,檢查木屋的牢固度。蕭策推開一間木屋的門,屋內寬敞明亮,地麵鋪著平整的木板,牆角還預留了放置農具的位置。“這木屋比咱們最初設計的更結實,”蕭策笑著道,“木材都是用你提供的硬木,再加上大明的加工方法,就算遇到大風也不怕。”武田信長點頭,指著引水渠:“我已讓族人測試過引水渠,水流很穩,足夠村落的生活用水與水田灌溉。糧倉也已打掃乾淨,能存放五萬石糧食,足夠應對初期的需求。”
兩人又走到水田旁,看著已翻耕好的土地——長門部族的工匠們用蕭策帶來的改良犁,將土地翻得細膩均勻,就等稻種到來。“等三月部族遷移過來,咱們就能立刻播種,”武田信長道,“我已讓族人準備好農具,到時候咱們一起幫他們開墾更多水田。”陽光下,木屋與水田相映,七萬人的定居之地,已準備好迎接新的主人。
未時·京城軍工總院,工坊內一片忙碌——手槍改良已全部完成,首批兩百把手槍正批量生產,工匠們分工明確,從鍛造槍管到組裝彈夾,每個環節都嚴格把控。此時,工坊外傳來腳步聲,陸硯昭與內閣首輔徐階、兵部尚書張鶴鳴、工部尚書周用一同前來視察,身後還跟著幾名隨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總匠,今日元宵,還勞煩你與工匠們堅守工坊,”陸硯昭走進工坊,目光掃過忙碌的工匠與堆積的手槍,笑著道,“咱們來看看手槍量產的進度,也順便與你商議件要事。”趙小匠連忙放下手中的測試工作,躬身行禮:“見過國公、徐大人、張大人、周大人!量產進展順利,今日已完成五十把,月底前兩百把定能交付。”
徐階走到手槍旁,拿起一把仔細端詳,點頭讚道:“這手槍握柄防滑、彈夾穩固,比之前的短銃更輕便,護衛們用著定能順手。有此武器,三月遷移途中的安全便多了一層保障。”張鶴鳴補充道:“兵部已安排護衛提前訓練,待手槍交付,便可立即開展實彈演練,確保遷移時能熟練使用。”周用則關注工藝細節,指著鍛造槍管的蒸汽機工具:“這蒸汽工具效率極高,比純手工鍛造快三倍,後續批量生產新式武器,還需依賴此類設備。”
眾人交流間,陸硯昭從隨從手中先接過一卷手槍圖紙,遞給趙小匠:“趙總匠,這是兩種新式手槍的圖紙,分彆名為‘64式’與‘1911式’——64式體型更小,便於隱藏攜帶,適合密探或近身防衛;1911式威力更強,槍管更長,射程與精度優於當前改良手槍,適合護衛或邊軍使用。”趙小匠接過圖紙,展開細看,隻見圖紙上標注著詳細的尺寸、結構與零件分解圖,眼中滿是驚歎。
不等趙小匠開口,陸硯昭又從隨從另一個行囊中取出一疊草圖,放在桌上展開——上麵畫著機床、鍛造機、打磨機、鑽孔機等機械的大致結構,雖線條粗獷、尺寸並非完全精確,卻能清晰看出各部件的聯動原理。“這些是我前幾年探索海外時,偶然從異域工匠那裡看到的機械草圖,”陸硯昭指著草圖道,“比如這機床,可通過蒸汽驅動精準切削金屬,比手工打磨效率高十倍;還有這鍛造機,能通過機械力均勻鍛打鋼材,讓武器或工具的質地更堅韌。這些機械若能造出,大明的工業生產定能大幅提升,不管是造武器、修鐵路,還是製農具,都能事半功倍。”
徐階、張鶴鳴與周用湊上前來,看著草圖上從未見過的機械結構,眼中滿是詫異。徐階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驚歎:“陸國公,你這是帶了多少寶貝圖紙啊!先有新式手槍,再有這些工業機械,若是能逐一實現,大明的實力怕是要再上一個台階!”陸硯昭笑著擺手:“沒了沒了,就這些了。都是當年隨手畫下的草圖,細節不夠精確,所以才要讓趙總匠先組織人手手工試做樣品,摸清原理後再用蒸汽設備改進,急不得。”
提及研發基礎,陸硯昭話鋒一轉:“對了,還有一事——這些新式機械與後續的蒸汽設備,都需要一種‘猛火油’石油前身)作為燃料,它比煤炭燃燒更旺,能提供更強的動力。我大致記得大明境內有幾處可能藏有猛火油的地方,一是西北延綏鎮附近的黑油山,二是西南四川的自流井區域,三是東北遼東的盤錦地帶。”他說著,拿出一張簡易地圖,在上麵標注出大致範圍,“趙總匠,你可派研發小組的工匠與梟龍衛協作,梟龍衛熟悉各地地形,能協助探查猛火油的具體位置。找到後先少量開采試驗,後續再規劃大規模開采,為工業發展提供燃料支撐。”
趙小匠捧著機械草圖與地圖,激動得聲音都有些發顫:“國公放心!屬下這就安排——一邊組建手槍研發小組,一邊聯係梟龍衛籌備猛火油探查,這些機械草圖我也會組織工匠仔細研究,哪怕一點點試,也要造出樣品!”周用也補充道:“工部會全力配合,不管是材料調配還是工匠支援,隻要研發需要,隨時可調!”工坊內,蒸汽運轉聲與眾人的討論聲交織,不僅是手槍量產與新式武器研發,大明工業革新的藍圖,也在這一張張草圖與規劃中,悄然展開。
酉時·京城內閣,燈火通明,徐階、李三才、張鶴鳴與陸硯昭圍坐在一起,手中拿著各方傳來的籌備報告,進行遷移前的最終部署。
“遼東營地已完成行李整理與物資清點,東瀛鹿兒島的木屋與水田也已準備就緒,”陸硯昭指著報告道,“軍工總院的手槍月底前可交付,鐵路二月底通車測試,新式手槍與工業機械研發、猛火油探查也已啟動,所有籌備工作都按計劃推進。”徐階點頭:“很好!接下來要重點做好三件事:一是讓遼東加強遷移演練,確保民眾熟悉登船流程;二是讓蕭策在鹿兒島做好迎接準備,協調長門部族協助安置;三是讓兵部與水師對接,確保戰船按時集結,護航工作到位。”
李三才補充道:“戶部已準備好遷移途中的糧食與淡水,每艘戰船配備三個月的物資,還額外預留了應急物資,同時撥付了新式武器、機械研發與猛火油探查的專項資金,確保萬無一失。”張鶴鳴則道:“已通知錦衣衛與藏鋒隊,遷移途中加強巡邏,防範海盜與其他部族的騷擾;護衛的手槍實彈演練也會在月底啟動,梟龍衛也已接到協助探查猛火油的指令,確保各項任務同步推進。”眾人商議至亥時,最終部署確定,隻待三月春風起,七萬人的遷移便正式啟航。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