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49章:遷徙續程運物資?春耕研技兩相忙
嘉靖元年1525年)?三月十二
辰時·遼東營口港,比三日前提早了幾分熱鬨——首批遷移的成功讓後續籌備更顯順暢,第二批三千名遷移民眾以工匠與青年農夫為主)已按分組列隊,他們手中除了個人行李,還提著工具箱、稻種袋,行李上的綠色分組布條與戰船上的標識一一對應,與首批的黃色布條形成清晰區分。
陸硯青站在碼頭的調度台上,身旁的小桌上攤著物資運輸清單。“今日啟航的‘靖波號’‘安海號’,除了運送民眾,還要搭載兩百套木屋構件與五十袋稻種,”他對著身旁的副官叮囑,“構件要放在船艙底層,用稻草墊好,避免航行中碰撞損壞;稻種放在中層通風處,每天安排人檢查防潮情況。”副官點頭應下,轉身向戰船跑去傳達指令。
阿古拉的徒弟木合塔爾正帶著工匠們搬運工具箱,箱內整齊擺放著改良鋸子、刨子與測量工具。“大家輕拿輕放,這些工具是咱們在東瀛建房子、修水渠的關鍵,可不能磕壞了,”木合塔爾一邊指揮,一邊將一把精鋼刨子輕輕放入箱中,“等到了鹿兒島,咱們要幫首批民眾完善木屋,還要趕建糧倉,工具不夠可不行。”工匠們齊聲應和,動作輕柔卻迅速,不到半個時辰,所有工具箱便已搬上戰船。
登船時,一名青年農夫捧著稻種袋,有些緊張地問引導員:“咱們的稻種能順利種下嗎?鹿兒島的氣候和遼東不一樣,會不會長不好?”引導員笑著遞給他一張手繪的《東瀛氣候農事圖》:“放心吧!蕭先生早就和武田首領摸清了鹿兒島的氣候,這稻種是工部特意選的耐寒早熟品種,三月播種,七月就能收獲,比在遼東還早半個月呢。”青年農夫接過圖,反複翻看,緊張的神情漸漸消散。
辰時三刻,隨著周航完成首批護航後連夜返回)的指令,第二批戰船緩緩駛離港口。陸硯青站在碼頭,望著遠去的戰船,又看向不遠處駛來的鐵路機車——機車牽引著十節裝滿物資的車廂,蒸汽轟鳴聲中,車廂上的“大明遷徙物資”字樣格外醒目。“按這個速度,四月初就能完成所有遷移,”陸硯青輕聲自語,眼中滿是對遷徙圓滿的期待。
巳時·京城軍工總院,工坊內的測試場被圍得水泄不通——“64式”手槍的首批三把樣品已製作完成,趙小匠正帶著研發小組進行性能測試,徐階、張鶴鳴與陸硯昭也一同前來查看,三人站在測試場前排,目光緊盯著即將測試的手槍。
趙小匠拿起一把“64式”手槍,槍身通體亮銀色,因是純手工反複打磨,表麵泛著細膩的金屬光澤;全長相比後世的64式手槍尺寸略大一寸,約九寸長,比改良手槍縮短近兩寸,握柄處纏繞著黑色防滑繩,彈夾容量為六發。“徐大人、張大人、國公,這‘64式’手槍最核心的優勢是便攜與隱蔽,槍身重量僅八兩,可藏在腰間或袖中,適合密探執行任務;射程雖比改良手槍近十米,但五十步內精度能保證,近戰防身足夠用。”他一邊介紹,一邊裝上彈夾,走到五十步外的靶位前。
“砰!砰!砰!”三槍過後,子彈均命中靶心周圍三寸範圍。趙小匠放下手槍,拿起靶紙遞給徐階:“您看,這精度完全符合預期,而且裝彈速度比改良手槍快三分之一,彈夾裝卸時的卡頓問題也解決了。”徐階接過靶紙,仔細查看彈孔分布,點頭讚道:“好!這手槍輕便又精準,密探們帶著執行任務,既安全又不引人注目。”張鶴鳴則拿起一把“64式”手槍,握在手中試了試重量:“手感確實輕便,就是握柄處雖有防滑繩,長時間握持怕是仍會硌手,尤其是在潮濕環境中,手心出汗後容易打滑。”
陸硯昭接過手槍,手指在握柄兩側輕輕摩挲,沉吟片刻後道:“我倒有個建議——可在握柄兩側各安裝一塊木質護手,選用質地堅硬且紋路細膩的胡桃木,先將木材打磨成與握柄貼合的弧形,再用銅釘固定在握柄兩側。這樣一來,不僅能減少金屬握柄對掌心的硌痛感,木質表麵的摩擦力也能增強防滑效果,長時間握持會更舒適。”他說著,還伸手比劃了木質護手的大致形狀:“護手不用太寬,能覆蓋握柄兩側即可,邊緣要打磨圓潤,避免劃傷手心。”
趙小匠眼睛一亮,連忙接過手槍,在握柄兩側比劃起來:“國公這個建議好!咱們之前隻想著用防滑繩,倒沒考慮到木質護手的作用。胡桃木質地堅硬,還不容易受潮變形,確實適合做護手。後續我們就按這個想法琢磨,先做幾塊木質護手樣品,測試貼合度與防滑效果,再調整尺寸與固定方式。”徐階也點頭讚同:“木質護手既實用又不影響便攜性,還能提升手槍的握持舒適度,確實該加上,儘快完善樣品,爭取五月前批量生產,配備給錦衣衛與海外探查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後,趙小匠又展示了“1911式”手槍的半成品零件——槍管與彈夾已初步鍛造完成,槍身比“64式”更大,全長約一尺二寸,槍管更長,彈夾容量為七發,因威力更強,槍管厚度也比“64式”增加一分。“按當前進度,‘1911式’手槍的樣品下個月就能完成,”一名工匠向趙小匠彙報,“就是槍管閉鎖機製還需調整,確保射擊時的穩定性,而且槍身重量比‘64式’重三兩,後續還需優化結構,儘量減輕重量。”趙小匠點頭:“優先保證‘64式’的量產與木質護手的改進,‘1911式’要打磨細節,爭取做到威力與精度雙優,重量也要控製在十一兩以內,避免影響握持與攜帶。”
工坊角落,幾名工匠已開始討論木質護手的製作——有的說要先繪製護手的尺寸圖紙,有的說要挑選合適的胡桃木,還有的說要測試不同木質的防滑效果。趙小匠看著熱鬨的討論場景,笑著對陸硯昭道:“多謝國公的建議,有了木質護手,‘64式’手槍的實用性定能再上一個台階。”陸硯昭點頭:“武器研發本就是不斷打磨的過程,你們多琢磨細節,才能造出更適合實戰的裝備。”工坊內,金屬撞擊聲、討論聲與測試槍聲交織,大明的武器研發正朝著更精細、更實用的方向推進。
午時·西北延綏鎮,烈日炙烤著戈壁灘,梟龍衛探員李七帶著三名隊員,正圍著一處滲出黑色液體的窪地忙碌——這裡正是此前發現猛火油的黑油山區域,經過十日的探查,他們找到了更集中的儲量點。
“大人,您看這液體,點燃後火勢比煤炭旺三倍,而且燒得更久,”一名隊員用火把點燃一小勺黑色液體,火焰瞬間竄起半丈高,熱浪撲麵而來。李七蹲下身,用木勺舀起一勺液體,放在鼻尖輕嗅,一股刺鼻的氣味傳來:“這就是陸國公說的猛火油!咱們挖個深坑,將油引到坑內,再用陶罐密封保存,避免揮發。”
隊員們立刻行動,用鐵鍬挖掘深坑,再用蘆葦杆將窪地中的猛火油引流到坑內。“這一片的儲量至少有上千石,”李七看著不斷流入坑內的猛火油,興奮地對隊員道,“咱們再向西北探查十裡,說不定還有更大的儲量點。”此前,他們已在附近發現三處小型滲出點,此次的發現無疑是重大突破。
探查間隙,李七拿出紙筆,繪製猛火油分布地圖,標注出儲量、滲出速度與周邊地形。“要把地圖儘快送回京城,讓趙總匠知道這裡的情況,”李七對隊員道,“有了足夠的猛火油,新式機械的測試就能加速,以後造機車、鍛鋼材,就不用再依賴煤炭了。”隊員們紛紛點頭,手中的動作更快——他們知道,這黑色的液體,將為大明的工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夕陽西下時,李七讓人將密封好的十罐猛火油裝上駱駝,準備送往京城。“留下兩人繼續探查,其餘人隨我押送猛火油返回,”李七下令,“路上要小心,這東西遇火就燃,絕不能出差錯。”駱駝隊緩緩駛離黑油山,夕陽將他們的身影拉得很長,大明的能源探索,在西北戈壁灘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未時·東瀛鹿兒島,南部平原的水田旁熱鬨非凡——蕭策與武田信長組織首批遷來的農夫,開始播種大明稻種,長門部族的民眾也趕來幫忙,田埂上滿是忙碌的身影。
巴圖蹲在水田邊,手中拿著稻種,向農夫們演示播種技巧:“每穴播三粒種子,間距一尺,播得太密會影響生長,太疏又浪費土地,”他一邊說,一邊將稻種均勻撒入水田,“播完後要用腳輕輕踩實,讓種子與泥土貼合,這樣才能更快發芽。”農夫們認真學習,有的彎腰播種,有的用木耙平整水田,動作雖生疏卻格外認真。
武田信長帶著幾名長門部族的農夫,推著改良犁在水田旁開墾新田。“這改良犁比咱們的木犁好用太多了,一天能開墾兩畝地,”一名長門農夫笑著對巴圖道,“等咱們學會了用這犁,就能幫你們開墾更多水田,明年就能多種些稻子。”巴圖笑著點頭:“等稻子成熟了,咱們一起打稻穀、做米飯,讓你們嘗嘗大明的米飯有多香。”
蕭策則帶著幾名工匠,在水田旁搭建灌溉水車。水車由木材與鐵件製成,利用河流的動力轉動,可將河水引到高處的水田中。“有了這水車,就算遇到乾旱,水田也能及時灌溉,”蕭策對圍過來的民眾道,“咱們再挖幾條支流,把水引到更遠的水田,以後就算種五千畝稻子,也不用擔心缺水。”民眾們看著轉動的水車,眼中滿是驚歎,紛紛上前幫忙搭建水車支架。
田埂上,娜仁與幾名婦人正為忙碌的農夫們準備茶水與點心。“大家歇會兒,喝杯熱茶,吃塊點心再乾活,”娜仁端著茶碗,遞給一名滿頭大汗的農夫,“春耕辛苦,可不能累壞了身子,以後咱們還要靠這水田過日子呢。”農夫們接過茶碗,一飲而儘,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夕陽西下時,兩千畝水田已全部播種完畢,灌溉水車也搭建完成,水流順著溝渠緩緩流入水田,滋潤著剛播下的種子。蕭策、武田信長與民眾們站在田埂上,望著波光粼粼的水田,眼中滿是期待。“等到七月,這裡就會變成金黃色的稻田,”蕭策笑著道,“咱們一起豐收,一起在鹿兒島過上好日子。”武田信長點頭:“是啊,這是咱們共同的家園,咱們一起努力,讓它越來越興旺。”暮色中,水田旁的歡聲笑語漸漸散去,隻留下水車轉動的“吱呀”聲,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豐收歌唱。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