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52章:穀倉儲糧迎秋收?油械齊發助國興
嘉靖元年1525年)?四月二十八
辰時?東瀛鹿兒島,春日的陽光灑滿南部平原,十座嶄新的穀倉矗立在村落西側,木質倉門雕刻著“豐”字紋樣,屋頂覆蓋的茅草與油布在微風中輕晃——蕭策與武田信長正組織民眾進行首次糧食儲備演練,為七月秋收提前做好準備。
“大家先將模擬糧袋裝滿乾草的布袋)按‘先入先出’的順序堆放,底層墊上木板防潮,每層之間留三寸空隙通風,”蕭策站在穀倉前,手持木尺示範堆放間距,“每座穀倉安排兩名專人管理,每日記錄溫濕度,發現異常及時通風晾曬。”巴圖帶著幾名大明農夫,扛著模擬糧袋走進穀倉,按蕭策的要求整齊堆放,長門部族的民眾則在一旁學習記錄方法,手中的紙筆不停記錄著溫濕度監測要點。
武田信長則在穀倉外組織運輸演練,幾輛由牛馬牽引的糧車停在穀倉門口,車上鋪著防潮的油布。“糧車運輸前要檢查車輪是否穩固,油布是否蓋嚴,避免運輸途中受潮或掉落,”武田信長指著糧車的車輪,對民眾道,“從水田到穀倉的路線已鋪好石板路,全程兩裡,半個時辰內可抵達,秋收時每日能運輸二十車糧食。”民眾們輪流嘗試牽引糧車,從水田旁的臨時糧點出發,平穩地駛向穀倉,沿途的孩童們跟在糧車後奔跑,笑著喊:“糧車來啦!秋收有飯吃啦!”
演練間隙,蕭策與武田信長來到穀倉旁的糧種儲存室——室內擺放著十幾個陶罐,裡麵裝著從遼東帶來的稻種與鹿兒島本地的粟種,罐口用蠟密封,防止受潮生蟲。“這些糧種要妥善保管,明年春耕還要用,”蕭策摸著陶罐,對負責管理的民眾道,“每月打開通風一次,檢查是否有蟲蛀跡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民眾們認真點頭,將注意事項一一記下。
陽光漸盛時,糧食儲備演練順利完成。蕭策看著整齊堆放的模擬糧袋與有序的運輸隊伍,笑著對武田信長道:“有了這些準備,七月秋收時定能從容應對,讓每一戶民眾都能儲足糧食,安心過冬。”武田信長點頭:“等秋收後,咱們還可以在穀倉旁搭建曬穀場,明年就能更方便地晾曬糧食了。”村落中,民眾們的笑聲與糧車的軲轆聲交織,一幅安穩的農耕圖景,在鹿兒島的春日裡徐徐展開。
巳時?西北延綏鎮,黑油山旁的猛火油開采基地一片喜慶——第一口油井成功開采出猛火油,臨時提純作坊也產出首批合格的提純猛火油,梟龍衛主將顧宸正帶著各營參將、內衛組百戶趙武、稽查組百戶秦峰,舉行簡單的投產儀式,徭役與工匠們圍在一旁,臉上滿是喜悅。
“柳明,油井的日產量如何?”顧宸走到油井旁,問雄獅營參將柳明。柳明指著油井旁的計量罐:“回主將,油井日產量約30石原油,經過提純後可得20石可用猛火油,完全能滿足每日50石的儲備目標,五月前儲備1000石的任務定能完成。”顧宸點頭,又走進提純作坊,查看提純設備的運轉情況——工匠們正將原油倒入加熱罐,蒸汽通過冷凝管道後,深褐色的提純猛火油緩緩流入儲存罐,整個流程井然有序。
“顧主將,這是首批提純的猛火油,燃燒效率比煤炭高三成,用來驅動蒸汽機車或鍛造設備,能節省不少時間,”工部工匠拿著一小罐猛火油,向顧宸展示,“咱們還測試了防水性,即使遇水,晾乾後仍能正常燃燒,非常適合野外使用。”顧宸接過油罐,仔細查看後道:“很好!今日便安排首批50石猛火油運往京城軍工總院,後續按每日20石的量運輸,確保工業生產需求。”
運輸隊伍很快準備就緒——十輛馬車停在儲存罐旁,每輛馬車配備兩個密封陶罐,罐口用木塞與蠟密封,防止運輸途中泄漏。“趙武,安排20名內衛組士兵護送運輸隊伍,沿途與邊軍哨站對接,確保安全,”顧宸對內衛組百戶趙武道。趙武躬身應道:“主將放心!已與延綏鎮邊軍溝通好,沿途每十裡有邊軍哨站接應,定能將猛火油安全送達京城。”
稽查組百戶秦峰則在一旁核對徭役的留任申請:“已有150名徭役申請基地建成後留任,咱們已為他們登記造冊,簽訂了長期用工文書,每月10兩月銀,負責油井維護與猛火油運輸。”顧宸點頭:“要妥善安排留任徭役的住宿與飲食,讓他們安心工作,為基地長期發展打下基礎。”基地內,投產的喜悅與對未來的期待交織,大明的工業能源發展,自此邁出堅實的一步。
午時?京城軍工總院,陽光明媚,工坊外的空地上,首批200把“64式”手槍整齊擺放在木桌上,槍身亮銀色的金屬光澤與胡桃木護手的深褐色相得益彰——趙小匠正帶著工匠們,與梟龍衛海外組、錦衣衛的代表交接,準備將手槍正式交付使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200把‘64式’手槍,每一把都經過三次測試,外觀無瑕疵,射程50步內精度誤差不超過三寸,彈夾裝卸順暢,木質護手經過蜂蠟防水處理,可適應潮濕環境,”趙小匠拿著一把手槍,向代表們介紹,“咱們還配備了備用彈夾與保養工具,每把槍附帶一份使用說明書,注明保養方法與常見故障處理。”
梟龍衛海外組代表沈軍海外組組長)拿起一把手槍,熟練地裝上彈夾,在測試場射擊三次,子彈均命中靶心。“很好!這手槍輕便易攜,威力也足夠,非常適合海外探查與近身防衛,”沈軍滿意地說,“海外組近期要前往南洋探查,正好用得上這新式手槍,定能提升任務安全性。”錦衣衛代表也拿起手槍測試,點頭讚道:“錦衣衛的密探執行任務時,常需隱蔽攜帶武器,這‘64式’手槍體積小、易隱藏,比之前的短銃好用太多。”
交接儀式很快完成——梟龍衛海外組領取100把,錦衣衛領取100把,雙方在交接清單上簽字確認。“後續每月會生產300把‘64式’手槍,優先供應梟龍衛與錦衣衛,若有額外需求,可提前一月報備,”趙小匠對代表們道。沈軍點頭:“後續海外組還需200把,已向兵部報備,屆時會派人前來領取。”
工坊內,“1911式”手槍的研發也進入收尾階段——研發小組已完成3把樣品製作,正在進行最後的穩定性測試。“這‘1911式’手槍,全長比‘64式’長三寸,槍管更長,威力提升五成,射程可達80步,握柄處加裝了彈簧緩衝墊,後坐力減少三成,適合邊軍與海外作戰使用,”一名研發工匠向趙小匠彙報,“預計五月中旬完成所有測試,六月初可啟動批量生產。”趙小匠點頭:“繼續優化細節,確保‘1911式’手槍的質量與性能,為大明軍隊提供更強的武器支持。”工坊內,交付的喜悅與研發的忙碌交織,大明的武器裝備升級,正穩步推進。
未時?遼東營口港,海風和煦,最後一批遷移物資五千石糧食、三千套農具)已全部運抵港口,裝上最後一艘運輸戰船——陸硯青站在碼頭,看著士兵與工匠們將物資整齊堆放,心中滿是欣慰,七萬人的遷移任務,至此已全部完成。
“劉工,鐵路的物資運輸已全部結束,後續鐵路的維護的如何?”陸硯青問鐵路總工匠劉工。劉工道:“已安排10名工匠留守遼東,負責鐵路的日常維護,每五日檢查一次鐵軌與機車,確保鐵路隨時可用,後續若有物資運輸需求,可立即啟動。”陸硯青點頭:“要妥善安排留守工匠的生活,確保他們安心工作,守護好這條連接遼東與營口港的運輸線。”
不遠處,最後一艘運輸戰船的艦長正在向陸硯青彙報:“船上已配備足夠的淡水與糧食,醫護兵與急救物資也已準備齊全,預計十日可抵達東瀛鹿兒島,與蕭先生彙合。”陸硯青道:“沿途要與水師戰船保持通訊,注意防範海盜,確保物資安全送達,為鹿兒島的春耕與建設提供支持。”艦長躬身應道:“請總兵放心!定不辱使命。”
碼頭邊,留守的遼東部族民眾與運輸戰船的士兵們揮手告彆。“祝你們一路平安!到了東瀛要好好生活,”一名部族民眾高聲喊道。士兵們笑著回應:“你們也要保重!等東瀛安定了,咱們再回來探望!”海風拂過碼頭,戰船緩緩駛離港口,朝著東瀛方向前進。
陸硯青登上機車,準備返回京城向陸硯昭彙報遷移任務圓滿完成。機車啟動時,他望著遠去的戰船與平靜的海麵,心中默念:“七萬人的遷移,從籌備到收尾,曆時兩月,終獲成功。這不僅是民眾的新生,更是大明海外布局的開端,未來,定要讓更多人過上安穩的生活。”陽光下,機車的轟鳴聲漸漸遠去,遼東的遷移任務,就此畫上圓滿的句號。
酉時·京城內閣,燈光通明,陸硯昭、徐階、李三才與周用圍坐在一起,彙總近期各項成果——鹿兒島穀倉演練順利、延綏鎮猛火油基地投產、軍工總院“64式”手槍交付、遼東遷移任務圓滿完成,君臣們臉上滿是欣慰。
“鹿兒島的糧食儲備體係已建立,七月秋收有保障;延綏鎮猛火油基地日產量20石,能滿足工業與軍事需求;‘64式’手槍交付使用,提升了一線力量的裝備水平;遼東七萬人遷移全部完成,僅用兩月,且無一人傷亡,”陸硯昭看著成果報告,逐一總結,“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各部門的協同配合,更離不開民眾與士兵的努力。”
徐階點頭:“戶部會繼續支持鹿兒島的秋收籌備與延綏鎮基地的擴建,同時撥款給遼東,用於鐵路的長期維護與留守民眾的生活保障。”李三才補充道:“邊軍已加強延綏鎮與遼東的安防,防止韃靼部落騷擾,同時安排水師加強東瀛與大明之間的航線巡邏,確保物資運輸與人員往來安全。”周用則道:“工部會繼續優化猛火油提純技術與‘1911式’手槍的生產工藝,同時研發新式蒸汽機車,提升運輸效率,為後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陸硯昭最後道:“接下來,要重點關注鹿兒島的秋收、延綏鎮猛火油的穩定供應、‘1911式’手槍的量產,同時啟動東瀛與大明之間的貿易規劃,促進兩地經濟交流。大明的發展,任重道遠,咱們需繼續努力,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謀強盛。”內閣內,君臣們的目光堅定,對未來的規劃清晰而明確,大明的興盛之路,正一步步向前延伸。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