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71章:帝觀宮燈讚新景?壩灌水泥破難關
嘉靖二年1526年)?二月十六
辰時?紫禁城的晨霧已散成薄紗,陽光穿過飛簷上的琉璃瓦,在乾清宮的青磚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連廊柱上的纏枝蓮浮雕都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邊。今日的乾清宮比往日熱鬨幾分——朱載林身著明黃盤龍紋龍袍,腰間係著玉帶,在徐階、李三才、陸硯昭的陪同下,緩步走向廊下,目光不自覺地落在廊柱與殿內的二十盞燈泡上。那些燈泡的玻璃罩晶瑩剔透,裡麵的鎢絲像極細的銀絲,靜靜懸在燈座中,宛如綴在宮牆上的星辰,等候著點亮的時刻。
“陛下,乾清宮共安裝二十盞電燈,廊下十二盞、殿內八盞,均采用改良後的硼酸玻璃罩與三股鎢絲燈芯,壽命可達十個時辰;臨時供電的小型發電機就設在殿後偏房,由三名工匠專人值守,確保供電穩定。”陸硯昭躬身稟報,聲音恭敬卻透著自豪,指尖輕輕拂過廊柱上的楠木卡槽——這是工匠們耗時十日精心打造的,與宮柱渾然一體,不細看竟發現不了。
朱載林微微頷首,伸手碰了碰玻璃罩,冰涼的觸感讓他眼底泛起好奇:“陸老師,朕自登基以來,見慣了燭火與油燈,倒真想瞧瞧,這不用油、不用蠟的燈,如何照亮這百年宮苑。”他話音剛落,陸硯昭便朝殿後揮手,負責供電的工匠立刻快步上前,雙手握住發電機的合閘手柄,深吸一口氣後用力按下——“啪!啪!啪!”二十盞燈泡幾乎同時亮起,暖黃的光線瞬間鋪滿廊下與殿內,沒有燭火的跳動,也沒有油燈的煙霧,連空氣中都少了幾分蠟油的厚重氣息。
廊下的漢白玉欄杆被照得清晰分明,欄杆上的雲紋浮雕連細微的紋路都能看見;殿內書架上的典籍,雖隔著兩丈遠,卻能隱約辨出封麵上的字跡。朱載林忍不住快步走到廊下,伸手在燈光下比劃,看著自己的影子清晰地落在青磚上,眼底滿是驚歎:“好!好!好!這光不燥不冷,比燭火柔和,比油燈明亮,以後朕夜間批閱奏折,再也不用因燭火傷眼,也不用怕不慎打翻油燈引發火災了!”
徐階趁機上前,笑著補充:“陛下,待永定河發電站建成,不僅皇宮,京城東、西、南、北四條主乾道,乃至尋常街巷的民居,都能裝上這樣的電燈。到那時,百姓夜間出行不必再提燈籠,商鋪夜間經營也能延長時辰,實乃利國利民之舉。”李三才也附和道:“戶部已從國庫調撥三十萬兩白銀,專門用於街巷通電改造,後續款項也已備好,絕不讓工程因銀兩短缺而延誤。”
朱載林抬頭望向宮外的方向,晨光中,遠處的鐘樓隱約可見,他忽然想起幼時隨父皇深夜出宮,街道上漆黑一片,唯有巡夜士兵的燈籠在黑暗中晃動。“朕要讓大明的都城,成為天下第一個亮起來的城池!”他語氣堅定,指尖輕輕敲擊著廊柱,“陸老師,發電站與主乾道的進度,還要勞煩你多盯著;徐愛卿、李愛卿,戶部與工部要全力配合,朕等著看,今年年底,京城萬家燈火的景象。”陸硯昭與徐階、李三才齊聲應諾,陽光與燈光交織在乾清宮內,映得每個人臉上都滿是笑意——這簇新的光亮,不僅照亮了宮苑,更照亮了大明革新的前路。
巳時?京城東主乾道,春風輕柔地拂過街道,卷起幾片去年的落葉,卻吹不散工地上的熱鬨——五十餘名民夫圍在已鋪設好的水泥管旁忙碌,腳邊堆著的電線用浸蠟麻布與南洋橡膠雙層包裹,泛著深褐色的光澤,旁邊的木盒裡,銅製牽引頭整齊排列,每個牽引頭都經過打磨,表麵光滑得能映出人影。錦衣衛千戶林越騎著匹棗紅馬,馬背上掛著一卷圖紙,他時不時勒住韁繩,俯身用長杆敲擊水泥管,聽著管內傳來的空響,確認管子沒有破損。
“穿電線時一定要慢,尤其是轉彎處,彆讓牽引頭卡在管內!”林越的聲音透過春風傳到每個民夫耳中,他翻身下馬,走到民夫張三身邊,拿起一個銅製牽引頭:“這牽引頭呈圓錐形,重量剛好,既能帶著電線順暢穿行,又不會因太重壓壞管子。你們把電線固定在牽引頭的卡槽裡時,要用細銅絲纏緊,彆讓電線在管內鬆動。”
張三點點頭,接過牽引頭,熟練地將電線末端的橡膠皮剝去半寸,露出銅線後,將電線卡進牽引頭的卡槽,再用細銅絲一圈圈纏緊,動作利落:“林大人放心!我們前幾日培訓時練過幾十遍,保證固定得牢牢的!”兩名民夫上前,小心翼翼地將牽引頭送入水泥管一端,張三則在另一端握住係著牽引頭的麻繩,慢慢拉動——麻繩在管內滑動,發出細微的“簌簌”聲,像春蠶啃食桑葉般輕柔。
“慢些拉!前麵到轉彎處了,力道彆太猛!”林越快步走到轉彎處,趴在地上,眼睛貼著水泥管的縫隙查看,“往左偏半寸,對,就這樣慢慢拉!”張三立刻調整力度,手腕輕輕轉動,牽引頭順著管子的弧度緩緩前行,沒有絲毫卡頓。可就在這時,麻繩猛地一緊,張三的手被拽得微微發麻,他心裡一緊,立刻停手:“壞了,可能卡住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林越立刻起身,快步走到水泥管另一端,俯身聽了聽管內的動靜,又用手敲了敲管子:“彆慌!應該是牽引頭卡在了管子的接口處。小李,你到另一端,用長杆裹上棉布,輕輕推牽引頭;張三,你這邊彆硬拉,跟著推力慢慢調整方向,記住,力道要勻!”小李立刻找來一根兩丈長的細木杆,在杆頭裹上厚厚的棉布,小心翼翼地伸進水泥管,輕輕推動;張三則屏住呼吸,手指感受著麻繩的張力,隨著推力緩緩拉動——片刻後,麻繩終於恢複了順暢,銅製牽引頭帶著電線從管內穿出,表麵連一絲劃痕都沒有。
“太好了!”民夫們歡呼起來,張三擦著額頭的汗,笑著把電線卷在木架上:“這牽引頭還真管用,要是直接穿電線,恐怕早就卡在裡麵,還得砸管子才能取出來!”林越也鬆了口氣,讓人拿來絕緣布,親自將電線末端包裹好:“這些電線要好好保護,最近春日多雨,彆讓雨水滲進管內,不然會短路損壞。等明天裝上路燈,咱們就能讓東主乾道先亮起來!”
巳時末,東主乾道已穿好三十丈長的電線,卷在木架上的電線像一條沉睡的長龍,靜靜臥在街道旁。遠處傳來商販的吆喝聲,賣糖葫蘆的老人推著小車經過,看到忙碌的民夫,忍不住停下腳步:“小夥子們,這是在忙活啥呀?”張三笑著回答:“大爺,我們在鋪電線,過幾天這街上就能裝電燈,晚上比燈籠還亮!”老人眼睛一亮,連連點頭:“好!好!有了電燈,晚上出門就方便多了!”吆喝聲、歡笑聲與工地上的動靜交織在一起,東主乾道上,屬於光明的脈絡正一點點延伸。
午時?京郊永定河發電站工地,陽光烈得晃眼,河麵上泛著粼粼波光,卻擋不住工地上的火熱——水壩的木框架已全部搭建完畢,碗口粗的硬鬆木柱排列整齊,橫梁與立柱之間用鐵釘牢牢固定,遠遠望去像一道堅實的屏障。兩百餘名民夫與工匠分成十組,圍著十個攪拌池忙碌,攪拌池內的水泥漿泛著青灰色,散發著淡淡的石灰氣息,偶爾有幾滴水泥漿濺落在地上,很快便結成硬塊。
“都聽好了!水泥、沙子、水的比例必須是130.5,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水泥少了,水壩強度不夠;沙子少了,容易開裂;水少了,攪拌不均勻,同樣不結實!”工部郎中王大人站在臨時搭建的高台上,手裡拿著一個鐵皮喇叭,聲音透過喇叭傳遍整個工地,他腳下的木板被陽光曬得發燙,卻絲毫沒有挪動腳步——今日是水壩水泥澆築的第一天,也是發電站建設的關鍵一步,容不得半點馬虎。
民夫們圍著攪拌池,手裡拿著特製的木槳——木槳比尋常船槳短半尺,槳葉更寬,這樣攪拌時能更好地帶動水泥與沙子。“嘿喲!加把勁!”民夫隊頭李老栓喊道,他的粗布工裝已被汗水浸透,緊緊貼在背上,胳膊上的青筋暴起,每一次晃動木槳,都能看到肌肉的緊繃。在他的帶動下,其他民夫也跟著喊起號子:“左三圈!右三圈!水泥漿勻又黏!”木槳撞擊池壁,發出“咚咚”的聲響,與民夫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格外有乾勁。
攪拌好的水泥漿細膩均勻,沒有一絲結塊,民夫們用木桶將水泥漿舀出,四名民夫一組,用木杠抬著木桶,腳步穩健地走向水壩木框架。“小心腳下!這水泥漿要是灑在地上,滑得很,彆摔著!”王大人在高台上大聲提醒,眼睛緊緊盯著每一組抬桶的民夫——木框架旁的地麵已灑了不少水泥漿,經陽光一曬,變得格外光滑,稍有不慎便會滑倒。
民夫們將水泥漿倒入木框架內,工匠們立刻拿著鐵鏟,將水泥漿往框架的角落推送,確保每個縫隙都灌滿。“這水泥漿要灌得實,尤其是立柱與橫梁的連接處,要是有空隙,以後水壩漏水,整個發電站都得受影響!”工匠老李一邊用鐵鏟找平,一邊對身旁的徒弟說,他的鞋子和褲子上都沾滿了水泥漿,手指縫裡也嵌著青灰色的水泥,卻毫不在意——在他看來,能參與建設大明第一座發電站,是這輩子的榮耀。
突然,一名民夫驚慌地喊道:“王大人!不好了!木框架有點變形了!”王大人心裡一緊,立刻跑過去查看——靠近河岸的一根橫梁,因承受不住水泥漿的重量,微微向下彎曲,橫梁與立柱的連接處已出現半寸寬的縫隙。“快!拿粗木柱來!還有千斤頂!”王大人當機立斷,幾名民夫立刻扛著碗口粗的木柱跑過來,工匠們則迅速找來千斤頂,將千斤頂放在橫梁下方,緩緩轉動手柄,將橫梁頂起。
“木柱頂住橫梁!用鐵釘固定!”王大人指揮著,民夫們立刻將木柱靠在橫梁旁,用長鐵釘將木柱與橫梁、立柱牢牢固定,直到橫梁恢複平整,縫隙完全閉合。“好了,繼續澆築!但都注意著點,每隔一盞茶的功夫,就檢查一遍框架,彆再出問題!”王大人鬆了口氣,擦了擦額頭的汗,後背已被冷汗浸濕——建設水壩,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刃上,稍有不慎,之前的努力便會付諸東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午時過半,水壩已澆築好五丈長的水泥,青灰色的水泥漿覆蓋在木框架上,在陽光下漸漸凝固,表麵泛起一層細密的水珠。王大人走到澆築好的水壩旁,從工具袋裡拿出一把小錘子,輕輕敲了敲水泥表麵,發出“咚咚”的實心聲響:“好!這水泥澆築得結實,等七天後完全凝固,就是銅牆鐵壁,彆說攔水,就是洪水來了也衝不動!”民夫們聽了,歡呼聲此起彼伏,永定河的流水聲仿佛也變得歡快起來——水壩在一點點成型,京城的光明,也越來越近了。
酉時?京城軍工總院電力工坊,爐火依舊“劈啪”作響,工坊內的燈光比往日更亮幾分——幾名工匠圍著一台半人高的設備忙碌,這設備便是他們耗時半個月研發的小型變壓器。變壓器的外殼用厚鐵皮打造,表麵刷著防鏽漆,露出的銅線纏繞在鐵芯上,排列得整整齊齊,像極了蜂巢的紋路。趙小匠站在設備旁,手裡拿著一張密密麻麻的圖紙,手指在圖紙上的參數旁輕輕敲擊,眼底滿是期待與緊張。
“都再檢查一遍!輸入端接線是否牢固?輸出端電壓儀表是否校準?彆等通電了才發現問題!”趙小匠的聲音有些沙啞,這半個月來,他幾乎沒離開過工坊,連吃飯都在工作台旁,眼睛裡布滿了血絲,卻依舊精神矍鑠。工匠劉師傅正用萬用表測量接線處的電阻,嘴裡念念有詞:“電阻正常,接線牢固,沒問題!”另一名工匠則在檢查電壓儀表,用標準電源校準指針,確保讀數準確。
“準備通電測試!”趙小匠深吸一口氣,聲音透著堅定。工匠們立刻行動,將變壓器的輸入端用電纜連接到小型發電機,輸出端則連接到一盞改良後的燈泡,電纜的接頭處用絕緣布層層包裹,防止漏電。“發電機轉速調至每分鐘1500轉,輸出電壓220伏!”趙小匠喊道,負責操作發電機的工匠立刻轉動調速手柄,發電機“嗡嗡”轉動起來,轉速表的指針緩緩指向1500轉。
“合閘!”隨著趙小匠一聲令下,工匠用力按下合閘開關,變壓器瞬間發出輕微的“hu”聲,外殼微微發燙——這是鐵芯在磁場作用下產生的正常現象。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緊盯著那盞燈泡,一秒、兩秒、三秒——“啪”的一聲,燈泡亮了,暖黃的光線穩定而柔和,沒有絲毫閃爍,電壓儀表的指針穩穩停在110伏的刻度上。
“成功了!我們成功了!”工匠們瞬間歡呼起來,劉師傅激動地拍了拍趙小匠的肩膀,力道大得讓趙小匠踉蹌了一下:“小匠,咱們做到了!以後發電站的高壓電,經過這變壓器,就能安全地送到百姓家裡了!”趙小匠也忍不住笑起來,眼角卻泛起了淚光——半個月來,他們經曆了無數次失敗:第一次繞製線圈時,銅線排列不均,導致電壓不穩;第二次鐵芯材質選錯,變壓器發熱嚴重;第三次甚至因接線錯誤,燒壞了一台電壓表。但每一次失敗後,他們都重新振作,反複調整參數,改進工藝,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關。
“大家先彆高興得太早,”趙小匠很快冷靜下來,指著變壓器外殼說,“這台變壓器還需要優化:外殼可以做得更輕便些,方便運輸;線圈的銅線可以再細一點,減少材料消耗;還有散熱孔,要再擴大些,防止長時間使用過熱。”他頓了頓,拿起圖紙在上麵快速標注:“今日先造十台變壓器,優先供應東主乾道和皇宮周邊街巷;後續咱們再開兩條生產線,提高產量,確保京城所有街巷都能用上合格的變壓器。”
工坊外,夕陽的餘暉將天空染成了橘紅色,透過窗戶灑在變壓器上,給冰冷的鐵皮外殼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澤。工匠們圍在變壓器旁,討論著後續的改進方案,聲音裡滿是乾勁——變壓器的研發成功,不僅為京城街巷通電掃清了最後一道障礙,更標誌著大明的電力技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京城的夜晚,即將迎來全麵的光明。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