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73章:西道鋪管忙複工?朝堂議補惠民生
嘉靖二年1526年)?三月初十
辰時?春日的陽光已褪去晨涼,變得暖意融融,西主乾道上的複工熱潮比往日更盛——六十餘名民夫分成六組,圍著剛運到的青灰色水泥管忙碌,管身上還沾著軍工總院燒製後的餘溫,連空氣裡都飄著淡淡的水泥氣息。街道兩旁的柳樹新枝已長至半尺,風一吹,柳枝輕晃,拂過民夫們汗濕的粗布工裝,卻絲毫沒減他們的乾勁,反倒添了幾分春日的鮮活。
“都把木杠墊穩了!這根水泥管比東主乾道的粗半寸,重兩百八十斤,彆摔著!”錦衣衛副千戶周正站在溝槽旁,手裡拿著東主乾道的施工圖紙,圖紙邊緣已被翻得有些毛糙——自三月初三東主乾道亮燈後,他便帶著圖紙反複研究,就是要把成熟經驗穩穩用在西主乾道上。民夫劉大柱與三名同伴一起,用木杠穿過水泥管兩端的鐵環,喊著號子起身:“嘿喲!起嘍!慢步走!”木杠被壓得微微彎曲,四人腳步卻穩如磐石,一步步將水泥管抬到溝槽旁,動作比複工首日熟練了不少。
“對準前麵的管口!左邊再挪半寸!”周正高聲指揮,劉大柱立刻調整腳步,水泥管緩緩落入溝槽,管口嚴絲合縫,連薄紙都插不進去。旁邊的民夫立刻用碎石在水泥管兩側墊實,周正蹲下身,用水平儀測量:“好!水平剛好!比複工第一天快了兩盞茶的功夫!”民夫們聽了,乾勁更足——東主乾道亮燈的消息已傳遍京城大街小巷,連住在西主乾道儘頭的老掌櫃都天天來問進度,他們都盼著自家門口也能早日亮起暖黃的燈光。
辰時過半,已鋪好三十丈水泥管,周正看著整齊排列的管子,心裡盤算著:按這個進度,再有七天,西主乾道的水泥管就能全部鋪完,比原計劃還能提前三天。他抬頭望向遠處,街角圍了十餘名百姓,正踮著腳觀望,眼神裡滿是期待,周正忍不住喊道:“鄉親們放心!咱們加把勁,保證三月底前讓西主乾道亮起來!”百姓們立刻歡呼起來,掌聲與民夫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成了西主乾道最鮮活的晨曲。
巳時?京郊永定河發電站工地,陽光烈得晃眼,河麵上泛著粼粼波光,水壩旁的臨時工坊已搭起多日,十餘名工匠圍著鋼材忙碌得熱火朝天——自三月初三上巳節停工後,他們已連續趕工五天,今日要加快預製水閘部件,這是發電站控水的關鍵,容不得半點馬虎。工部郎中王大人站在工坊旁,手裡拿著水閘設計圖,圖紙上已標注了不少修改痕跡,都是前幾日施工時優化的細節。
“這水閘閘門要用厚五分的鋼板,邊緣要打磨光滑,不然關閘時會漏水!”王大人指著圖紙上的閘門標注,對工匠頭老李說。老李點點頭,手裡拿著鋼銼,正仔細打磨鋼板邊緣,鋼屑在陽光下泛著銀光,他的袖口已被鋼屑劃破了一道小口,卻毫不在意:“王大人放心!我們用的是軍工總院新煉的精鋼,硬度夠,韌性也好,前幾日試做的樣品,您也看過,保證嚴絲合縫。”旁邊的工匠們則忙著鑽孔、焊接,“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在工地回蕩,比往日更急促,與永定河的流水聲相映成趣。
一名年輕工匠拿著卡尺,測量剛焊好的水閘拉杆:“李師傅,拉杆長度正好三尺五,直徑兩寸,誤差不到半毫!”老李走過去,用手握住拉杆用力晃了晃,拉杆紋絲不動:“好!焊接得結實!這拉杆要承受水閘的重量,必須焊牢,不然水閘關不上,發電站就沒法正常供水發電。”王大人湊過來,看著拉杆上整齊的焊點,滿意地點頭:“老李,你們這幾天趕工辛苦了!務必在三月底前完成所有預製,四月初就能安裝,不耽誤水壩後續施工。”老李立刻應諾,手裡的鋼銼又加快了速度——他知道,這水閘部件關係到整個發電站的安危,早一天完成,就能早一天安心。
午時?京城軍工總院變壓器工坊,爐火“劈啪”作響,比往日更旺,六台軋機同時運轉,將矽鋼片軋成薄薄的片狀,工匠們穿梭在機器之間,腳步比往日更急促——經過幾日調試,生產線已完全順暢,今日要衝擊更高產量。趙小匠手裡拿著圖紙,時不時停下來查看矽鋼片的厚度,指尖劃過矽鋼片表麵,感受著光滑度:“這矽鋼片必須薄如蟬翼,偏差不能超半毫,不然鐵芯磁導率會受影響,前幾日就有一片因厚度不夠,廢了一組線圈。”工匠們立刻調整軋機參數,矽鋼片的厚度漸漸達到標準,邊緣光滑無刺。
工坊的另一頭,八名工匠圍著線圈繞製機忙碌,漆包銅線在機器的帶動下,均勻地繞在鐵芯上,初級220匝、次級110匝,匝數分毫不差。“之前手工繞線,一天隻能繞兩台,現在有了繞製機,調試好後一天能繞六台,效率提高了兩倍!”負責繞線的劉工匠笑著對趙小匠說,手裡的銅線還在源源不斷地繞向鐵芯,他的額頭上滿是汗水,卻沒工夫擦。趙小匠點點頭,心裡盤算著:之前日產量隻有五台,現在生產線順暢了,日產量能穩定在十二台,不僅夠供應西主乾道,還能提前給皇宮周邊街巷備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午時過半,第一批十二台變壓器的鐵芯與線圈已製作完成,工匠們開始組裝外殼,灌桐油冷卻。趙小匠打開一台剛組裝好的變壓器,查看內部情況:“線圈繞製整齊,桐油灌封到位,散熱孔也開得標準,合格!”他讓人將變壓器搬到馬車上,準備送往西主乾道:“這十二台先送過去,後續每天都按這個量送,保證不耽誤施工進度!”馬車緩緩駛離工坊,車輪碾過地麵,留下兩道清晰的痕跡,比往日更深,像在朝著光明的未來穩步前進。
未時?紫禁城乾清宮,陽光透過窗欞,灑在金磚地麵上,泛著溫潤的光澤。八歲的朱載林坐在龍椅上,小手輕輕握著戶部呈上的民居通電預算報告,報告上的字跡雖有些複雜,卻也能辨認一二——這是戶部與工部連日商議的結果。徐階、李三才、陸硯昭等大臣分立兩側,氣氛嚴肅卻不失溫和,顧及著小皇帝的年紀,議事節奏比往日稍緩,今日要敲定民居通電補貼方案,讓普通百姓也能用得起電燈。
“陛下,經過幾日核算,每戶民居通電需要白銀五兩,包括電線、燈泡、簡易開關等費用。但京城普通百姓家境貧寒,近七成人家拿不出這筆錢,若不補貼,民居通電計劃恐難推進。”李三才躬身稟報,語氣放緩,手裡拿著賬本,賬本上的數字都用大字標注,方便小皇帝查看,“戶部與工部商議後建議,朝廷補貼三成,即一兩五錢,百姓自付三成,剩下的四成由地方商號捐助。前幾日已與京城十五家商號溝通,他們都願意捐助,預計能籌到白銀八萬兩,足夠覆蓋首批八千戶民居的補貼。”
徐階立刻附和:“李大人所言極是!商號捐助後,可允許其在店鋪門口掛‘光明捐助商’的牌匾,還能在官府文書中留名,既能提升商號名氣,也能鼓勵更多商號參與。昨日已有三家商號主動上門,願意追加捐助。”
話音剛落,陸硯昭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不同建議,還請陛下容稟。”朱載林抬起頭,稚嫩的臉上露出認真的神情,抬手示意:“老師請講。”這聲“老師”讓殿內氣氛更顯溫和——早在朱厚照在位時,便已任命陸硯昭為朱載林的老師,如今雖登基為帝,小皇帝仍習慣這樣稱呼。
陸硯昭心中微暖,繼續道:“自正德皇帝在位時推行農業改革,減免賦稅、推廣新糧種,至今已十餘年,百姓糧食產量已翻了一番;而海洋貿易自正德初年興起,至今也有十餘年,江南絲綢、景德鎮瓷器遠銷海外,帶動京城及周邊工坊發展,鐵匠、織工、瓷匠等工匠收入大增;再加上軍工總院帶動的上下遊產業,普通百姓早已不愁吃穿,家家戶戶都有了餘錢。臣曾派人走訪京城各街道,像東主乾道旁的織工家庭,每年能攢下三十兩白銀;西市的雜貨鋪掌櫃,年結餘甚至能達百兩;就是最普通的佃農,除了交租和日常用度,每年也能存下十兩左右——也就是說,多數百姓並非拿不出通電費用,隻是可能不願一次性支出。”
他頓了頓,目光溫和地看向朱載林,繼續道:“臣建議,百姓自付三成,即一兩五錢,朝廷補貼剩餘的七成。一來,朝廷近年因貿易與工業稅收增長,國庫充裕,七成補貼並不會造成負擔;二來,讓百姓自付部分費用,能讓他們更珍惜電燈這一便利,減少浪費與損壞;三來,也能避免商號捐助可能帶來的商業依附問題。此外,對於確實一次性拿不出三成費用的家庭,比如孤寡老人、殘疾工匠等,我們可以允許他們分期支付,約定兩年內繳清即可,每月隻需繳納不到七分銀子,相當於半鬥米的價錢,百姓完全能承擔。”
這番話一出,殿內頓時安靜下來。李三才思索片刻,拱手道:“陸大人所言有理!臣之前隻算了百姓的‘當下支付能力’,卻忽略了近年民生改善的大背景。若朝廷補貼七成,既能減輕百姓負擔,也能讓通電計劃推進更快,還不用依賴商號捐助,確實更穩妥。”徐階也點頭附和:“分期支付的辦法更是周全,能覆蓋到所有百姓,避免有人因一時拮據錯過通電機會。”
朱載林聽得認真,小手輕輕敲擊著龍椅扶手,片刻後說道:“老師考慮得周全!既讓百姓少花錢,又不讓朝廷有負擔,還能讓所有人家都用上電燈,就按老師說的辦!”他轉向李三才與徐階,語氣雖稚嫩卻透著帝王的決斷:“李愛卿,你讓戶部趕緊調整預算,把補貼的銀子準備好;徐愛卿,分期支付的規矩要定清楚,彆讓百姓吃虧。”大臣們齊聲應諾,陽光照在小皇帝身上,映得他眼中滿是對“全民光明”的期待——民居通電計劃的敲定,不僅貼合大明當下的富庶國情,更讓這八歲帝王心中,種下了為民謀福的種子。
酉時?京城東主乾道,暮色漸漸降臨,五十盞路燈依次亮起,暖黃的光線照亮了整條街道,比三月初三剛亮燈時更穩定。趙小匠帶著兩名工匠,正沿著街道檢查路燈,手裡拿著萬用表,時不時測量電壓:“電壓穩定在110伏,所有路燈都正常,變壓器運行了七天,狀態越來越好。”旁邊的百姓們看到他們,立刻圍了過來,比往日更熱鬨,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路燈的好處。
“趙師傅,有了這路燈,我家孩子晚上讀書再也不用點油燈了,這幾天眼睛都亮堂多了!”一名婦人笑著說,手裡還拿著剛買的點心,是特意給孩子準備的。賣油條的張老漢也湊過來,笑得合不攏嘴:“可不是嘛!我現在晚上能多賣兩個時辰的油條,收入比以前多了三成,這幾天還雇了個小夥計!”趙小匠聽著百姓們的誇讚,心裡滿是自豪:“鄉親們放心,我們每天都會來檢查路燈,保證亮燈正常,過幾日還會在路燈旁裝垃圾桶,讓街道更乾淨!”
百姓們立刻歡呼起來,一名孩童跑到路燈下,仰著頭說:“趙師傅,我長大了也要造路燈,讓城外的村子也亮起來!”趙小匠笑著摸了摸孩童的頭:“好啊!隻要你好好讀書,以後一定能造出更好的路燈,讓更多地方亮起來!”暮色漸深,路燈的光芒依舊溫暖,照亮了百姓們的笑容,也照亮了京城的未來。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