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76章:西道裝燈待明夜?電站蓄水迎新機
嘉靖二年1526年)?三月十九
辰時?春日的陽光越過街巷兩側的屋簷,在西主乾道的青石板路上投下長短不一的光影。昨日剛完成電線穿設的街道旁,五十根硬木路燈杆已整齊立起,深褐色的漆身泛著溫潤光澤,頂端的楠木燈座像一個個張開的小傘蓋,正等待著燈泡的嵌入——今日,這裡要完成所有路燈的安裝與線路調試,為明日的亮燈做最後準備。
錦衣衛副千戶周正穿著一身便於活動的藏青短打,腰間彆著扳手與測電筆,正沿著街道逐杆檢查。他走到一根路燈杆下,仰頭看了看燈座的穿線孔,伸手拍了拍杆身:“這杆垂直度差了半寸,得調一下,不然裝燈泡時容易歪。”旁邊的兩名民夫立刻搬來木梯,一人扶住梯身,一人爬上梯子,用木楔在燈杆底部輕輕敲擊調整,周正則拿著水平儀在旁校準,直到水平儀的氣泡穩穩停在刻度線中央。“好了,這樣就穩了,後續裝燈泡也不會受力不均。”他說著,從隨身的布包裡掏出一份線路圖,圖紙上用紅筆標注著每根燈杆的接線位置與電壓參數,這是他昨晚熬夜根據東主乾道的經驗優化的,連每個接線柱的螺絲扭矩都標得清清楚楚。
不遠處,工匠們正分組安裝燈泡。老李戴著粗布手套,從鋪著絨布的木盒裡取出一個燈泡,指尖輕輕捏住金屬底座,對準燈座的螺紋緩緩旋入——他的動作慢而穩,仿佛在擺弄一件易碎的珍寶。“老李,注意彆擰太緊,不然燈座的螺紋容易滑絲!”周正走過來提醒,老李點點頭,待燈泡旋至與燈座齊平便停了手:“放心,心裡有數,這燈泡可是趙師傅他們連夜檢測過的,可不能在我這兒出岔子。”燈泡裝好後,另一名工匠立刻拿出測電筆,將筆尖觸碰燈座的接線柱,測電筆的氖管輕輕亮起,“線路通了,沒問題!”工匠的聲音裡帶著一絲興奮,這簡單的光亮,意味著這盞路燈已具備發光的條件。
街道兩側,百姓們早已圍滿了看熱鬨的人群。住在街口的張奶奶提著一個竹籃,裡麵裝著剛蒸好的饅頭,時不時給忙碌的民夫遞上一個:“孩子們歇會兒,吃個饅頭墊墊肚子,看你們忙得滿頭汗。”賣油條的張老漢也推著小車過來,油條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周大人,俺這油條剛出鍋,民夫們辛苦,都來嘗嘗!”周正接過油條,笑著道謝,又分給身邊的工匠與民夫——熱騰騰的食物在手中傳遞,春日的微涼瞬間被驅散,隻剩下滿街的暖意。
辰時過半,已完成三十盞路燈的安裝。周正召集所有工匠與民夫,在街道中段的變壓器旁集合:“接下來開始線路調試,大家分組行動,每組負責十盞燈,用萬用表測電壓,確保每盞燈的輸入電壓都穩定在110伏,有問題立刻標記,彆留隱患。”話音剛落,眾人便迅速分組,拿著工具散開。周正則走到變壓器旁,打開外殼檢查接線情況,他用手輕輕拉了拉電纜,確認接頭處牢固,又看了看電壓表的指針:“目前電壓穩定,等會兒調試時再留意波動情況。”陽光漸漸升高,照在街道上的光影逐漸縮短,每一盞裝好的路燈都像一個等待檢閱的士兵,靜默地矗立著,期待著明日夜晚的綻放。
巳時?京郊永定河發電站工地,風帶著河水的濕潤氣息拂過,剛完成安裝的十道水閘像一道堅實的屏障,橫亙在永定河上。青灰色的水泥壩體泛著堅硬光澤,閘門前的河水已蓄積至半腰,今日要進行首次蓄水測試,檢驗水閘的密封性與壩體的承壓能力——這是發電站從建設轉向運行的關鍵一步,容不得半點馬虎。
工部郎中王大人穿著一身防水的油布外套,站在壩頂的觀測台上,手裡拿著望遠鏡與蓄水記錄表。他身旁的三名水文工匠正忙著調試水位計,將探頭緩緩放入水中,儀器屏幕上立刻顯示出實時水位:“目前水位1.2米,低於設計蓄水高度0.8米。”王大人點點頭,對身旁負責啟閉水閘的工匠喊道:“開始緩慢關閘,控製流速,每半小時提升水位0.2米,密切關注壩體與閘門的滲漏情況!”
工匠們立刻轉動水閘啟閉裝置的搖柄,“嘎吱嘎吱”的機械聲在河岸回蕩,閘門緩緩下降,原本湍急的河水漸漸放緩流速,開始在閘門前蓄積。王大人拿著望遠鏡,仔細觀察每一道閘門的接縫處:“三號閘門右側有微量滲水,趕緊用防水棉堵住!”兩名工匠立刻扛著防水棉跑過去,將棉條塞進閘門與閘槽的縫隙中,滲水很快便被止住。“還好發現及時,不然水位升高後滲水會更嚴重。”王大人鬆了口氣,在記錄表上認真寫下“三號閘門接縫處理,滲漏已止”的字樣,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與河水的流淌聲交織在一起。
蓄水過程中,最關鍵的是監測壩體的沉降與裂縫。四名工匠背著超聲波檢測儀,沿著壩體底部每隔三米便檢測一次,儀器發出的“嘀嘀”聲此起彼伏。“壩體沉降0.1毫米,在允許範圍內!”“壩體無新增裂縫,結構穩定!”工匠們的彙報聲不斷傳來,王大人懸著的心漸漸放下。他走到壩體旁,伸手觸摸著冰冷的水泥表麵,指尖能感受到細微的震動——這是水流衝擊壩體產生的震顫,卻也是發電站即將“蘇醒”的征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巳時末,水位已提升至設計高度2米,閘門與壩體均無明顯滲漏,壩體沉降與結構穩定性也全部達標。王大人站在壩頂,望著閘門前蓄積的河水,陽光灑在水麵上泛著粼粼波光,像撒了一層碎金。“蓄水測試成功!”他高聲宣布,工地上瞬間爆發出歡呼聲,民夫們互相擊掌慶祝,工匠們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十幾天的日夜趕工,終於換來了此刻的成果。王大人拿出懷表看了看時間,對身邊的老李說:“接下來準備安裝發電機組,通知軍工總院,讓他們明日把設備運過來,咱們爭取四月初讓發電機轉起來!”老李用力點頭,目光望向遠處的京城方向,那裡,正等待著這片水域輸送的光明。
午時?京城軍工總院內,電力工坊內一片忙碌景象——兩台大型水利發電機組已拆解完畢,零部件整齊擺放在鋪著木板的地麵上,每一個零件上都貼著編號標簽,旁邊的圖紙上詳細標注著組裝順序與位置。趙小匠穿著一身沾滿機油的工裝,正拿著扳手逐一檢查零件的磨損情況,他的額頭上滿是汗水,卻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明日,這些零件就要運往永定河發電站,進行最後的組裝,這是整個通電計劃中最關鍵的設備,絕不能出任何差錯。
“劉師傅,發電機的轉子軸承再塗一層潤滑油,運輸過程中可能會有顛簸,得確保潤滑到位。”趙小匠指著一個直徑近三尺的鐵製轉子說,劉師傅立刻拿著油壺上前,將潤滑油均勻地塗抹在軸承的滾珠上,動作熟練而細致。“放心,這軸承是用軍工總院新煉的高錳鋼做的,耐磨得很,再加上這潤滑油,運輸過程中肯定不會出問題。”劉師傅一邊說,一邊用手轉動轉子,轉子轉動時發出平穩的“嗡嗡”聲,沒有絲毫卡頓。
工坊外,五輛特製的平板馬車已準備就緒,車廂底部鋪著三層厚厚的棉絮,四周用木架固定,防止運輸時零件晃動。趙小匠走到一輛馬車旁,蹲下身檢查棉絮的厚度:“再鋪一層,這發電機的定子鐵芯重八百斤,得多墊些緩衝,不然路上顛簸容易變形。”民夫們立刻搬來棉絮,仔細鋪在車廂內,直到趙小匠滿意為止。“每台發電機的零件要分車裝,相同編號的零件放在一起,裝車後用帆布蓋嚴實,彆讓灰塵進去。”他對著負責裝車的民夫叮囑,手裡拿著一份零件清單,準備明日逐一核對裝車。
此時,工坊的門被推開,陸硯昭走了進來。他看著忙碌的工匠們與整齊的零件,笑著對趙小匠說:“準備得怎麼樣了?明日的運輸路線我已經讓人勘察好了,從軍工總院到永定河發電站,沿途都安排了錦衣衛護送,確保設備安全。”趙小匠放下手中的扳手,擦了擦額頭的汗:“都準備好了,零件已全部檢測完畢,裝車方案也定好了,明日一早就能出發。等發電機組裝好,咱們京城的通電計劃就真正邁出一大步了!”陸硯昭點點頭,目光落在那台巨大的轉子上,陽光透過工坊的窗戶灑在上麵,泛著金屬的冷光——這冰冷的鋼鐵,即將成為點亮京城的心臟。
未時?京城東華門街巷,陽光透過家家戶戶的窗戶,與屋內的燈光交織在一起,形成溫暖的光暈。自昨日首批民居通電後,今日這裡已完成所有三百戶百姓的電線安裝,街道上處處是百姓們興奮的討論聲,連空氣裡都透著一股新奇與喜悅。
王大娘的織布機旁,一盞暖黃的電燈懸掛在屋梁上,照亮了織布機上縱橫交錯的絲線。她坐在織機前,手指靈活地穿梭在經緯之間,速度比往日快了近一倍。“以前晚上織布,全靠一盞小油燈,眼睛都要看花了,現在有了這電燈,織到半夜都不覺得累!”王大娘笑著對前來查看的裡正李大爺說,織機的“哢嗒”聲與她的笑聲交織在一起,格外悅耳。李大爺點點頭,又走到隔壁的雜貨鋪,鋪內的貨架被電燈照得一清二楚,原本傍晚就該收攤的店鋪,此刻還敞開著門,掌櫃的正忙著給顧客稱鹽:“有了電燈,以後就能多營業兩個時辰,收入也能多些,這都得感謝朝廷的好政策!”
街巷的空地上,一群孩子正圍著一盞路燈嬉戲。他們伸出小手,在燈光下追逐著自己的影子,笑聲傳遍了整條街道。“娘,你看!我的影子好清楚!”一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女孩拉著母親的手,興奮地喊道。母親笑著摸了摸她的頭:“以後晚上也能出來玩了,不用再怕黑了。”不遠處,幾名老人坐在路燈下的石凳上,手裡拿著蒲扇,一邊乘涼一邊聊天,話題離不開這新奇的電燈:“我活了七十多歲,還是第一次見不用油就能亮的燈,這大明的日子真是越過越有盼頭了!”
此時,趙小匠帶著兩名工匠走過來,開始逐戶檢查電燈的使用情況。他走到孤寡老人劉爺爺家中,看到老人正借著燈光看書,書頁上的小字都看得清清楚楚。“劉爺爺,這燈用著還習慣嗎?有沒有哪裡不舒服?”趙小匠問道,劉爺爺抬起頭,笑著說:“習慣!太習慣了!這燈比油燈亮多了,還不嗆人,我現在每天都能多看半個時辰的書。”趙小匠又檢查了燈座的接線情況,確認沒有鬆動後才放心離開。走出劉爺爺家,他看到街道上的百姓們正自發地清掃路麵,有人還在路燈旁擺上了花盆,原本普通的街巷,因為這一盞盞電燈,變得格外溫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酉時?紫禁城乾清宮,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欞,灑在金磚地麵上,形成長長的光斑。八歲的朱載林坐在龍椅上,麵前的禦案上攤著一張京城地圖,地圖上用紅筆標注著已通電的區域,東主乾道與皇宮周邊街巷像兩顆紅色的寶石,鑲嵌在京城的版圖上。徐階、李三才、陸硯昭等大臣分立兩側,今日,他們要商議將通電計劃推廣至京城周邊州縣的事宜。
“陛下,目前京城已有兩條主乾道與一處街巷完成通電,百姓反響熱烈,不少周邊州縣的官員也上書請求推廣。”徐階躬身稟報,手裡拿著一份奏折,“通州、昌平兩地離京城較近,且有運河與官道相通,運輸設備與材料方便,臣建議先從這兩地開始,作為推廣的試點。”李三才立刻補充:“臣已讓戶部核算過,通州與昌平兩地的通電預算約需五十萬兩白銀,國庫目前充裕,完全能夠承擔。且兩地的工匠可從京城抽調培訓,確保施工質量。”
朱載林認真地聽著,小手指著地圖上的通州:“通州有運河,是不是可以像永定河一樣建水利發電站?這樣就不用從京城輸電了。”陸硯昭笑著點頭:“陛下說得極是!通州的通惠河水量穩定,適合修建小型水利發電站,既能滿足當地的用電需求,還能降低輸電成本。臣已讓人勘察過,通惠河畔有一處空地,非常適合建站。”
“那昌平呢?昌平沒有大河,怎麼發電?”朱載林又問道,眼神裡滿是好奇。陸硯昭耐心解釋:“昌平可先從京城架設輸電線路,待後續找到合適的水源,再修建發電站。目前軍工總院已在研發小型蒸汽發電機,未來若遇到沒有水源的地方,也能靠蒸汽發電,確保每個州縣都能用上電。”
朱載林聽後,臉上露出笑容:“好!那就先從通州和昌平開始,讓那裡的百姓也早日用上電燈。徐愛卿,你負責協調兩地的官員;李愛卿,戶部要確保款項及時到位;老師,發電機的研發與施工的統籌,就交給你了。”大臣們齊聲應諾,夕陽的餘暉漸漸淡去,乾清宮內的燭火被點亮,卻顯得有些黯淡——此刻,每個人的心中都清楚,用不了多久,這宮牆內外的光明,將不再依賴這微弱的燭火,而是來自那源源不斷的電力。
酉時漸深,商議結束,大臣們陸續退下。陸硯昭走到禦案旁,看著朱載林仍在盯著地圖上的通電區域,輕聲問道:“陛下還在想通電的事?”朱載林點點頭,眼神堅定:“老師,朕想讓大明的每一個州縣,每一戶百姓,都能用上電燈,讓大明的夜晚,再也沒有黑暗的角落。”陸硯昭躬身行禮:“臣定不辱使命,輔佐陛下實現這個目標。”月光透過窗戶灑進來,照在少年帝王的臉上,雖稚嫩,卻透著改變時代的決心——這場始於京城的光明革命,正朝著更廣闊的天地蔓延,未來的大明,將因這簇新的光亮,迎來前所未有的生機。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