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77章:西道燈儀式明夜?通昌籌備啟新程
嘉靖二年1526年)?三月二十二)
辰時?京城。春日的陽光剛越過街巷東側的屋簷,西主乾道已被裝點得格外熱鬨。五十盞路燈杆上纏繞著紅綢,綢帶在微風中輕晃,與街道兩側百姓自發懸掛的燈籠相映成趣;街口搭建起一座臨時高台,台麵上鋪著明黃絨毯,兩側擺放著兩排香爐,淡淡的檀香在空氣中彌漫——今日傍晚,這裡將舉行西主乾道亮燈儀式,朱載林將親自前來,與百姓一同見證這一時刻。
錦衣衛副千戶周正穿著一身整齊的飛魚服,正帶著十餘名錦衣衛士兵檢查現場布置。他走到高台旁,伸手摸了摸絨毯的邊緣,確保沒有褶皺:“陛下待會兒要在這台上宣布亮燈,台麵一定要平整。”旁邊的士兵立刻上前,用木槌輕輕敲打台板,將鬆動的釘子釘牢。周正又走到一盞路燈下,仔細查看紅綢的纏繞情況:“紅綢彆纏太緊,免得影響燈泡散熱,留些空隙透氣。”士兵們立刻調整紅綢的鬆緊,確保既美觀又不影響使用。
街道兩側,百姓們也忙著籌備——張奶奶帶著幾名婦人在高台旁擺放桌椅,準備給前來觀禮的官員與百姓奉茶;張老漢推著油條車,在街口支起攤位,還特意炸了幾串“燈形”油條,寓意“光明長久”;孩子們則圍著路燈追逐嬉戲,手裡拿著彩色的紙燈,盼著傍晚的亮燈儀式早點到來。周正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裡滿是感慨——從鋪水泥管到穿電線,再到今日的亮燈儀式,短短一個月,這條曾經昏暗的街道,即將迎來屬於它的光明時刻。
辰時過半,籌備工作基本完成。周正站在街道中段,望著整齊排列的路燈與忙碌的百姓,對身旁的副將說:“傍晚儀式時,安排士兵在街道兩側維持秩序,確保百姓安全。另外,再檢查一遍線路,彆出任何差錯。”副將立刻領命而去,周正則走向變壓器旁,打開外殼最後一次檢查接線——他知道,今日的亮燈儀式,不僅是西主乾道的高光時刻,更是京城通電計劃向全民光明邁進的重要一步。
巳時?京郊永定河發電站工地,陽光烈得晃眼,五輛平板馬車已停靠在壩體旁,車上裝載的發電機組零件正被民夫們小心翼翼地卸下。趙小匠穿著一身沾滿機油的工裝,手裡拿著組裝圖紙,站在零件堆旁,給二十餘名工匠分配任務:“一組負責安裝定子鐵芯,二組安裝轉子,三組準備接線,大家都仔細看圖紙,每個零件的位置都不能錯!”
工匠們立刻行動起來,一組的四名工匠合力將定子鐵芯抬到預先澆築的水泥基座上,鐵芯重八百斤,民夫們用木杠小心地調整位置,直到與基座上的標記完全對齊。“用水平儀再測一遍!”趙小匠喊道,一名工匠立刻拿出水平儀,放在鐵芯頂部,氣泡穩穩停在刻度線中央:“水平沒問題!”工匠們立刻用螺栓將鐵芯固定在基座上,螺栓擰緊的“嘎吱”聲在工地回蕩。
二組的工匠們則開始安裝轉子,轉子的軸兩端裝有軸承,需要精準地嵌入定子鐵芯的中心孔。“慢點放!對準中心孔!”趙小匠站在一旁指揮,兩名工匠操作起重葫蘆,將轉子緩緩吊起,轉子的軸一點點靠近鐵芯孔,最終平穩嵌入,沒有絲毫偏差。“轉動試試!”一名工匠伸手轉動轉子,轉子在軸承的作用下平穩轉動,發出輕微的“嗡嗡”聲,沒有卡頓或異響。
三組的工匠們則開始準備接線,他們將發電機的輸出端與變壓器的輸入端用電纜連接,電纜的接頭處用絕緣布層層包裹,再用螺栓固定。“接線一定要牢固,不然發電時會接觸不良,影響供電。”趙小匠走到接線處,用手輕輕拉了拉電纜,確認沒有鬆動後才放心。巳時末,發電機組的主體部分已組裝完成,隻剩下勵磁係統的安裝與調試。趙小匠擦了擦額頭的汗,看著眼前的發電機組,心裡滿是期待——再過幾天,這台機器就能轉動起來,為京城輸送源源不斷的電力。
午時?通州,陽光溫暖,通惠河畔擠滿了人——工部郎中王大人帶著五名工匠與十餘名民夫,正在勘察水利發電站的選址。通惠河的河水緩緩流淌,水麵寬闊,水流速度適中,是修建小型水利發電站的理想地點。
“這裡的河床土壤是黏土層,承載力強,適合修建壩體。”王大人蹲下身,用鐵鏟挖起一抔土,捏碎後仔細查看,“壩體的位置就選在這裡,離通州城區隻有五裡,輸電方便,還不會影響航運。”工匠們立刻用測繩測量河麵寬度與水深,記錄數據:“河麵寬二十丈,水深一丈五,水流速度每秒0.6米,符合發電站建設要求。”
隨後,眾人又前往通州城區,勘察主乾道的管網鋪設路線。通州的主乾道寬闊平整,兩側商鋪林立,百姓們看到勘察隊,紛紛圍過來詢問:“大人,咱們通州啥時候能裝上電燈啊?”王大人笑著回答:“快了!咱們先建發電站,再鋪管網,年底前保證讓大家用上電燈!”百姓們聽了,歡呼起來,紛紛表示願意配合施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午時過半,勘察隊完成了初步勘察,王大人拿著記錄的數據,對身邊的工匠說:“回去後趕緊繪製設計圖,發電站與管網的建設同步推進,爭取四月初開工!”工匠們點點頭,目光望向通惠河——這條古老的河流,即將成為通州光明的源泉。
未時?昌平縣衙內熱鬨非凡——昌平知縣與幾名鄉紳正圍著李三才,討論通電籌備事宜。昌平沒有大河,無法修建水利發電站,需要從京城架設輸電線路,籌備工作相對複雜。
“從京城到昌平的輸電線路約五十裡,需要架設電線杆,沿途的土地征用問題還需鄉紳們幫忙協調。”李三才說道,鄉紳們立刻點頭:“李大人放心!為了讓百姓用上電燈,我們願意無償提供土地,絕不讓線路架設耽誤進度!”昌平知縣也補充道:“縣衙會組織民夫,配合工匠們架設電線杆,還會安排士兵沿途巡邏,確保材料安全。”
隨後,眾人一同前往昌平城區的主乾道,確定管網鋪設路線。主乾道兩側的民居密集,李三才叮囑工匠:“管網鋪設要分路段施工,先鋪主乾道,再鋪街巷,儘量減少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工匠們立刻用石灰粉在地麵上標出溝槽位置,百姓們看到後,紛紛主動清理門前的雜物,為施工騰出空間。
未時漸深,籌備協調工作基本完成。李三才看著熱情的百姓與積極配合的官員、鄉紳,心裡滿是感慨:“有大家的支持,昌平的通電計劃一定能順利推進,讓百姓們早日用上電燈!”
酉時?京城軍工總院,火力工坊內燈火通明——鑄鐵打造的鍋爐矗立在工坊中央,爐壁上的散熱孔排列整齊,旁邊的汽輪機與發電機通過傳動軸連接,構成了一台小型火力發電機的雛形。趙小匠帶著五名工匠圍在設備旁,手裡拿著溫度儀與壓力表,正進行首次點火測試。
“先往鍋爐裡加半噸煤,控製火勢,彆讓壓力升太快!”趙小匠對負責燒爐的工匠老劉說。老劉點頭,用鐵鏟將篩選好的無煙煤均勻填入爐內,點燃引火物,爐內很快燃起橘紅色的火焰,熱浪透過爐壁向外擴散。趙小匠盯著壓力表,指針緩緩攀升:“壓力到0.5pa時通知我,彆超了安全值!”pa,鍋爐頂部的蒸汽閥開始冒出白色蒸汽,“嗤嗤”的聲響在工坊內回蕩。“開蒸汽閥,推動汽輪機!”趙小匠喊道,工匠小李轉動閥門,蒸汽順著管道湧入汽輪機,葉片在蒸汽的推動下快速轉動,傳動軸隨之帶動發電機的轉子旋轉——發電機頂部的指示燈“啪”地亮起,電壓表指針緩緩升至220伏,穩定不動。
“成了!發電量達標,電壓穩定!”小李興奮地喊道,趙小匠立刻用萬用表再次確認:“輸出電壓220伏,頻率50赫茲,完全符合供電標準!”他走到鍋爐旁,查看爐內的燃煤情況:“無煙煤燃燒充分,熱量利用率比預期高,後續可以改進爐型,增加受熱麵積,讓效率再提一成。”
工匠們圍在發電機旁,臉上滿是喜悅。趙小匠擦了擦額頭的汗,指著設備對眾人說:“這台火力發電機不用依賴水源,以後像昌平這樣缺水的地區,或者遇到枯水期,都能靠它供電,咱們的通電計劃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酉時漸深,工坊內的燈光與發電機的指示燈交相輝映,這台轟鳴的鋼鐵設備,正為大明的光明版圖,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徑。
戌時?京城西主乾道,燈火通明,百姓們擠滿了街道,高台周圍更是人山人海。朱載林身著明黃龍袍,在陸硯昭、徐階、李三才的陪同下,登上高台。台下的百姓們立刻歡呼起來,掌聲與歡呼聲此起彼伏,連遠處的鐘樓傳來的鐘聲,都被這熱鬨的聲響蓋過幾分。
“今日,西主乾道的電燈即將點亮,這是京城通電計劃的又一重要時刻!”朱載林的聲音雖稚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通過台前的銅製擴音筒傳遍整條街道,“從皇宮到東主乾道,再到今日的西主乾道,我們用一盞盞電燈,驅散了夜晚的黑暗;未來,我們還要讓通州、昌平,讓大明的每一個州縣都亮起來,讓百姓們的日子,像這燈光一樣溫暖明亮!”台下的百姓們再次歡呼,有人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燈籠,紅綢與燈籠的光影交織,將夜空染得格外熱鬨。
隨後,朱載林走下高台,在陸硯昭的輕聲指導下,小手輕輕握住變壓器的合閘手柄。他深吸一口氣,緩緩按下——“啪!”隨著一聲輕響,五十盞路燈同時亮起,暖黃的光線瞬間鋪滿整條街道,像一條發光的長龍,將青石板路、商鋪門麵、百姓的笑臉都照得清清楚楚。之前昏暗的街角變得明亮,孩子們立刻掙脫父母的手,在燈光下追逐嬉戲,他們的影子在地麵上跳躍,像一群快樂的精靈;商販們紛紛打開店鋪的燈,原本準備收攤的雜貨鋪、包子鋪,又重新擺出了商品,吆喝聲再次響起,比白日更顯熱鬨。
朱載林站在燈光下,看著眼前的景象,小臉上滿是笑容。陸硯昭走到他身邊,輕聲說:“陛下,這就是您想要的大明夜景。”朱載林點點頭,目光望向遠方——那裡,通州的通惠河畔正等著開工建設,昌平的輸電線路即將架設,軍工總院的火力發電機還在轟鳴,大明的未來,正被這一盞盞電燈,照亮得越來越清晰。
夜色漸深,百姓們依舊不願散去,有人在路燈下唱著民謠,有人圍在一起講故事,西主乾道成了京城最熱鬨的地方。朱載林在眾人的護送下準備回宮,臨行前,他回頭望了一眼這條亮如白晝的街道,輕聲對陸硯昭說:“老師,咱們要快點讓更多地方亮起來,讓所有百姓都能過上有電燈的日子。”陸硯昭躬身應諾,月光灑在少年帝王的身上,雖年幼,卻已扛起了為萬民謀福祉的重任。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