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81章:通惠裝機忙趕工?全域光明啟新程
嘉靖二年1526年)?五月初五
辰時?通州通惠河電站,端午的艾草香還在通州街巷彌漫,通惠河電站的壩體旁已響起“叮叮當當”的施工聲。五輛滿載水輪發電機組部件的平板馬車停靠在壩體西側,民夫們正小心翼翼地卸下鑄鐵製成的水輪機轉輪——這轉輪直徑三丈,葉片呈弧形,表麵打磨得光滑如玉,是驅動發電機的核心部件,今日要完成它與主軸的對接,這也是整個機組安裝中最關鍵的一步。
趙小匠穿著沾滿機油的工裝,手裡拿著圖紙蹲在轉輪旁,圖紙上用紅筆標注著轉輪與主軸的對接刻度,連螺栓的擰緊順序都標得一清二楚。“轉輪與主軸的同軸度誤差不能超過半毫,不然運行時會產生震動,損壞軸承。”他抬頭對身旁的工匠們說,隨即讓人將主軸吊至轉輪上方,“先對準鍵槽,再緩慢下放,千萬彆磕碰!”兩名工匠操作起重葫蘆,主軸緩緩下降,趙小匠則趴在地上,眼睛貼著鋼尺觀察對接縫隙——當主軸鍵槽與轉輪鍵槽完全對齊時,他立刻喊道:“停!”民夫們迅速固定葫蘆繩索,避免主軸偏移。
接下來是螺栓緊固環節。轉輪與主軸的法蘭盤上均勻分布著二十四個螺栓孔,工匠們四人一組,拿著特製的扳手,按照“對角緊固”的順序擰緊螺栓。“每顆螺栓要擰到八十斤的扭矩,分三次擰,第一次三十斤,第二次六十斤,最後擰到八十斤,防止法蘭盤變形。”趙小匠手持扭矩扳手,親自示範第一顆螺栓的緊固,扳手“哢嗒”一聲響,扭矩達到標準,他才示意工匠們繼續。陽光漸漸升高,壩體旁的溫度計顯示已達二十八度,工匠們的粗布工裝被汗水浸透,卻沒人停下手中的活——他們都知道,這轉輪早一天裝好,通州百姓就能早一天用上電燈。
辰時過半,轉輪與主軸的對接完成。趙小匠讓人用水平儀測量轉輪的垂直度,氣泡穩穩停在刻度中央,他又讓人轉動轉輪,轉輪轉動時沒有絲毫卡頓,發出平穩的“嗡嗡”聲。“好!對接成功!”趙小匠興奮地喊道,壩體旁的民夫與工匠們立刻歡呼起來,負責後勤的雜役端來解暑的綠豆湯,大家捧著碗一飲而儘,清涼的湯水驅散了暑氣,也讓乾勁更足了。
巳時?保定城區,陽光透過槐樹的枝葉,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工部主事陳大人帶著五名工匠,正沿著保定的主乾道勘察管網鋪設路線——保定作為京南重鎮,商鋪林立,民居密集,管網鋪設既要保證效率,又要儘量減少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這條南大街寬三丈,適合在西側人行道下開挖溝槽,深度要達五尺,避開地下的汙水溝與水井。”陳大人蹲下身,用鐵鏟挖起一抔土,土壤呈黃褐色,質地緊實,“這種土壤承載力強,溝槽開挖後不用做額外支護,能節省工期。”工匠們立刻用石灰粉在地麵上標出溝槽的位置,旁邊的百姓們圍過來,好奇地詢問:“大人,咱們保定啥時候能裝上電燈啊?”陳大人笑著回答:“快了!咱們先勘察路線,下個月就開始鋪管網,年底前保證讓大家用上電燈!”
隨後,眾人來到保定的西門外,這裡有一條漕河支流,水流穩定,是修建小型水利發電站的理想地點。陳大人讓人測量河水的流量與流速,工匠小李拿著測流儀,將儀器放入水中,屏幕上顯示:“水流速度每秒0.8米,日均流量三千立方米,符合發電站建設要求。”陳大人點點頭,在圖紙上標注出電站的選址:“電站就建在這裡,離城區隻有兩裡,輸電方便,還能利用漕河的水運運輸建設材料。”
住在附近的漕運商戶王掌櫃聽說要建發電站,主動上前說道:“陳大人,建電站需要木材、石料,我家的漕船可以幫忙運輸,分文不取!”陳大人連忙道謝,心裡滿是感慨——百姓們對電燈的期待,就是推進通電計劃最大的動力。巳時末,勘察工作基本完成,陳大人拿著記錄的數據,對工匠們說:“回去後趕緊繪製設計圖,三天後提交工部審批,爭取七月初開工!”
午時?河間鄉村,麥收剛過,田埂上還留著收割後的麥茬。戶部郎中劉大人帶著三名鄉紳,正在村裡的打穀場上商議通電籌備事宜——河間多為鄉村,百姓居住分散,需先確定集中供電的變壓器安裝位置,再逐步向各村延伸線路。
“這處打穀場位於村子中央,地勢平坦,適合安裝一台五百千伏安的變壓器,能覆蓋周邊五個村子的用電需求。”劉大人指著打穀場的中央位置,“變壓器周圍要砌三尺高的圍牆,防止孩童靠近,還要搭建防雨棚,保護設備不受雨淋。”鄉紳們紛紛點頭,村老周大爺說:“劉大人放心,圍牆的磚石我們村裡出,還能組織村民幫忙挖坑、抬設備,絕不讓施工耽誤進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後,眾人來到村外的田地裡,勘察輸電線路的架設路線。河間的鄉村多農田,輸電線路需沿著田埂架設,避免占用耕地。劉大人讓人測量線路的長度,工匠小張拿著測繩,沿著田埂測量:“從變壓器到最遠的李村,線路長三裡,需要立十五根電線杆,每根杆間距兩百丈。”周大爺立刻召集村裡的青壯年,幫忙清理線路沿途的雜草與樹枝,大家拿著鐮刀、鋤頭,很快便清理出一條寬敞的通道。
午時過半,籌備協調工作完成。劉大人看著熱情的村民們,心裡滿是感動:“有大家的支持,河間的通電計劃一定能順利推進,明年麥收時,大家就能在電燈下整理麥子,再也不用摸黑乾活了!”村民們聽了,歡呼起來,田埂上回蕩著歡快的笑聲,連遠處的麥垛都仿佛染上了喜悅的氣息。
未時?京城軍工總院,火力工坊內一片忙碌景象——五台小型火力發電機的樣機整齊排列在工坊中央,與之前的量產機型相比,新機體積縮小了三成,重量減輕了兩百斤,鍋爐改用更輕薄的合金材料,運輸起來更方便,非常適合偏遠鄉村與邊境堡壘使用。
趙小匠帶著工匠們,正在對新機進行最後的調試。工匠老劉往鍋爐內加入少量無煙煤,點燃後,壓力表的指針很快升至0.6pa,蒸汽推動汽輪機轉動,發電機的輸出電壓穩定在220伏。“發電量能滿足三十戶家庭的日常用電,還能帶動一台小型抽水機,用於田間灌溉。”趙小匠拿著測試報告,對身旁的工坊主事說,“現在可以開始量產,每天能生產十台,優先供應河間鄉村與邊境的其他堡壘。”
工坊外,十輛馬車已準備就緒,車上裝載著生產小型火力發電機所需的零件。主事讓人將零件搬入工坊,工匠們立刻開始組裝——有的安裝鍋爐,有的連接汽輪機,有的調試發電機,流水線作業讓效率大幅提升。趙小匠走到一名年輕工匠身邊,指導他安裝鍋爐的安全閥:“安全閥的起跳壓力要設定在0.8pa,壓力超過時能自動排氣,防止鍋爐爆炸,這是安全關鍵,絕不能出錯。”年輕工匠認真點頭,仔細調整安全閥的參數,直到符合標準。
未時漸深,首批五台小型火力發電機組裝完成。趙小匠讓人將機器搬上馬車,準備送往河間鄉村:“每台機器都要配一份操作手冊,教百姓們如何使用、維護,還要安排兩名工匠隨行,現場指導安裝。”馬車緩緩駛離工坊,車輪碾過地麵,留下兩道清晰的痕跡,像在朝著偏遠鄉村的光明駛去。
酉時?紫禁城乾清宮,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欞,灑在金磚地麵上,形成長長的光斑。朱載林坐在龍椅上,麵前的禦案上擺放著各地的通電籌備奏報,還有軍工總院送來的小型火力發電機測試報告。陸硯昭、徐階、李三才等大臣分立兩側,今日要商議如何將電力應用於農業灌溉與手工業生產,讓電力不僅能帶來光明,還能助力大明的經濟發展。
“陛下,軍工總院研發的小型火力發電機,除了能供應照明,還能帶動抽水機、軋花機等農具。”李三才拿起測試報告,遞給朱載林,“臣已讓人試驗過,一台抽水機每時辰能灌溉十畝農田,比人工灌溉效率提高十倍;一台軋花機每天能軋花兩百斤,比人工軋花多五十斤。”
徐階立刻補充:“江南地區多水田,適合推廣電力抽水機;北方地區多種棉花,可推廣電力軋花機。工部已開始繪製農具與發電機的連接圖紙,預計下月就能生產出配套的農具。”
朱載林認真地聽著,小手指著禦案上的大明疆域圖:“好!那就在江南、北方分彆選幾個試點,先推廣電力農具,看看效果。另外,手工業方麵,比如景德鎮的瓷窯、蘇州的織坊,能不能用電力替代傳統的燃料?這樣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減少煙霧汙染。”
陸硯昭笑著點頭:“陛下考慮得周全!景德鎮的瓷窯若用電力加熱,溫度更容易控製,燒製的瓷器質量會更穩定;蘇州的織坊用電力驅動織機,能提高織布速度,還能織出更複雜的花紋。臣已讓工部派人去景德鎮、蘇州調研,製定電力改造方案。”
朱載林聽後,臉上露出笑容:“好!那就按大家說的辦!徐愛卿,工部要加快農具與改造方案的研發;李愛卿,戶部要確保試點地區的資金與設備供應;老師,你負責統籌協調,有任何問題及時稟報。”大臣們齊聲應諾,夕陽的餘暉漸漸淡去,乾清宮內的電燈自動亮起,暖黃的光線照亮了整個大殿,也照亮了大明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酉時漸深,商議結束,大臣們陸續退下。陸硯昭走到禦案旁,看著朱載林仍在研究電力應用的圖紙,輕聲問道:“陛下還在想電力的事?”朱載林點點頭,眼神堅定:“老師,朕想讓電力不僅照亮大明的夜晚,還要照亮百姓的生活,讓大明的農業、手工業都能更上一層樓,讓百姓們都能過上富足的日子。”陸硯昭躬身行禮:“臣定不辱使命,輔佐陛下實現這個目標。”月光透過窗戶灑進來,照在少年帝王的臉上,雖稚嫩,卻透著推動時代變革的決心——這場始於京城的光明革命,正朝著經濟發展的廣闊天地蔓延,大明的未來,將因這簇新的動力,迎來前所未有的生機。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