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382章:通惠調試初發電?瓷窯改電試新陶
嘉靖二年1526年)?五月初八
辰時?通州通惠河電站的壩體旁薄霧未散,剛完成轉輪對接的水輪發電機組已整裝待發。趙小匠穿著沾著機油的工裝,手裡攥著泛黃的調試手冊,正圍著機組檢查勵磁係統——這是並網發電前最關鍵的環節,勵磁電流若不穩定,會直接影響電壓輸出。
“小李,測一下勵磁繞組的絕緣電阻,必須達到500兆歐以上!”趙小匠喊道,工匠小李立刻提著搖表跑過來,將表針接在繞組兩端,緩慢搖動表盤,指針穩穩停在650兆歐:“趙師傅,絕緣合格!”趙小匠點點頭,又蹲下身查看水輪機的導水葉:“導水葉開度先調至30,首次調試彆讓水流太急,避免機組過載。”
兩名民夫轉動導水葉啟閉輪,河水緩緩湧入水輪機室,“嘩啦啦”的水流聲中,機組開始緩緩轉動,轉速表的指針從0逐漸爬至1500轉分。“穩住轉速!現在測試電壓!”趙小匠盯著主控室的電壓表,指針隨著轉速升高慢慢跳動,最終停在220伏,頻率表顯示50赫茲,分毫不差。
可剛穩定片刻,電壓突然降至210伏,轉速表也微微波動。“是導水葉卡澀了!”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張師傅立刻判斷,他帶著人打開水輪機檢修門,果然發現一片導水葉被水草纏住。清理完畢後,機組重新啟動,電壓穩穩回升至220伏,連細微波動都沒有。“成了!調試成功!”趙小匠興奮地揮了揮手,壩體旁的銅鐘被敲響,清脆的聲響傳遍通惠河兩岸——通州電站首次發電成功,雖未正式並網,卻已點亮了電站旁的兩盞路燈,暖黃的光透過薄霧,成了清晨最動人的風景。
巳時?景德鎮官窯,陽光透過窯場的天窗灑下,照亮了正在改造的三號柴窯——這是大明首批電力改造瓷窯,窯身外側已纏上密密麻麻的鎳鉻合金加熱絲,絲外裹著三層耐火石棉,既能保溫又能防止漏電。工部派來的技術工匠林師傅,正拿著烙鐵焊接加熱絲的接線端子,汗水順著臉頰滴在窯磚上,瞬間蒸發。
“這鎳鉻絲得按‘螺旋狀’纏繞,每圈間距三寸,太密會局部過熱,太疏則溫度不均。”林師傅一邊焊接,一邊對圍坐的窯工們講解,“傳統柴窯靠柴火燜燒,溫度偏差能達50c,而這電窯用熱電偶測溫,能把溫度控製在±2c,燒製青花瓷最關鍵的1280c釉燒階段,再也不用靠老窯工‘看火色’判斷了。”
老窯工王師傅蹲在窯旁,手指輕輕撫摸著加熱絲,眼裡滿是懷疑:“林師傅,這細鐵絲真能比柴火還熱?咱們燒了一輩子柴窯,沒火塘沒柴煙,瓷坯能燒出那種溫潤的釉色嗎?”林師傅笑著拿起一個小巧的溫度控製器:“王師傅您看,這控製器能預設三段升溫曲線,預熱段每小時升100c,釉燒段恒溫3小時,冷卻段慢冷6小時,比柴窯的‘一火到底’更科學,您且等著看效果。”
說話間,窯工們已將十件青花瓷坯小心翼翼地放入窯內,關閉窯門後,林師傅按下控製器開關——加熱絲瞬間泛紅,窯內溫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攀升,溫度計的指針從室溫穩步向100c移動。王師傅湊到窯口的觀察孔旁,看著瓷坯在紅光中漸漸顯露出輪廓,緊張得攥緊了拳頭:“這溫度升得真勻,比柴窯快多了,就是不知道最後釉色怎麼樣。”林師傅拍了拍他的肩:“彆急,三個時辰後出窯,保證給您個驚喜。”
午時?河間李村,打穀場上擠滿了村民,五台小型火力發電機正被民夫們小心翼翼地抬下馬車。村老周大爺拄著拐杖,快步走到發電機旁,伸手摸了摸冰涼的鐵皮外殼,又湊到鍋爐口聞了聞:“這就是能造光的機器?不用河水不用風,燒煤就行?”負責安裝的工匠老劉笑著點頭,一邊打開機器外殼,一邊講解:“大爺您看,這裡是鍋爐,燒上西山的無煙煤,產生蒸汽推動汽輪機,就能帶動發電機發電,不僅能點燈,還能帶動那邊的抽水機。”
村民們立刻圍了上來,年輕的李大叔指著角落裡的抽水機,眼睛發亮:“老劉師傅,這抽水機真能澆地?俺家三畝玉米地,以前挑水澆得走斷腿,要是能用電抽水,可省老勁了!”老劉立刻接上水管,將抽水機的電機與發電機連接,合上開關——抽水機“嗡嗡”啟動,清澈的河水順著水管噴湧而出,濺起的水花落在乾裂的田地裡,引得村民們歡呼起來。“真出水了!”李大叔興奮地奔到田邊,看著水流滋潤土地,眼眶都紅了:“以後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這電真是好東西!”
孩子們則圍著發電機旁的路燈,好奇地伸手觸碰燈罩。當老劉合上開關,路燈“啪”地亮起時,孩子們立刻歡呼著在燈光下追逐,他們的影子在地麵上跳躍,像一群快樂的精靈。周大爺看著眼前的景象,顫巍巍地對老劉說:“俺活了七十歲,從沒見過這麼亮的燈,晚上再也不用摸黑紡線,孩子們也能在燈下讀書了,這都是托陛下和朝廷的福啊!”午時過半,發電機已安裝調試完畢,李村的第一盞路燈始終亮著,像一顆溫暖的星辰,照亮了村民們對未來的期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未時?保定南大街,商鋪門前堆滿了青灰色的水泥管與卷成捆的電線。工部主事陳大人正拿著圖紙,與商戶們商議管網開挖路線:“這條街的地下有老汙水溝,溝槽得繞開三尺,可能會占用您家門前半尺的空地,還請多擔待。”開雜貨鋪的張掌櫃立刻擺手:“陳大人客氣了!為了裝電燈,彆說半尺空地,就是讓俺拆了門前的貨架子都行!您不知道,自從聽說京城有了電燈,俺每晚都夢見俺家鋪子亮堂堂的,晚上也能做生意,收入能多三成!”
旁邊的裁縫鋪王掌櫃也湊過來,手裡拿著一張畫著電燈的紙:“陳大人,俺想在鋪子天花板上裝兩盞燈,這樣裁布時能看清楚針腳,再也不用怕白天陰天、晚上看不清了。”陳大人笑著拿出管網布局圖:“王掌櫃放心,每戶商鋪都會預留兩個接線口,您想裝幾盞燈都行,等管網鋪好,工匠們上門幫您裝。”
街上的百姓們也紛紛圍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電燈的好處。賣豆腐的劉大娘說:“有了電燈,俺家豆腐坊晚上能多磨兩桶豆漿,早上能早出攤;”拉車的馬師傅則說:“晚上路上亮了,俺拉車也安全,再也不用擔心撞到石頭。”未時漸深,陳大人看著熱情的百姓們,心裡滿是感慨:百姓們對電燈的期待,就是推進工程最大的動力,一定要儘快完成管網鋪設,讓保定早日亮起來。
酉時?紫禁城乾清宮,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欞,灑在金磚地麵上。朱載林坐在龍椅上,麵前的禦案上擺放著通州電站調試報告、景德鎮瓷窯改造進展與河間百姓反饋,陸硯昭、徐階、李三才等大臣分立兩側,今日的議事主題,是如何進一步擴大電力應用範圍。
“陛下,通州電站首次調試成功,預計五月十五可正式並網,為通州城區供電;景德鎮瓷窯改造已進入試燒階段,若效果良好,可在全國官窯推廣;河間鄉村的小型火力發電機已安裝完畢,百姓反響熱烈。”陸硯昭首先彙報,語氣中滿是振奮。
徐階立刻上前一步,手持奏折:“陛下,工部已繪製出電力抽水機、軋花機的生產圖紙,江南蘇州、鬆江等地的棉紡作坊,多次上書請求引入電力織機。臣建議,先在蘇州選三家大作坊試點,若能提高織布效率,再向全國推廣。”他頓了頓,又補充道:“不過,電力織機的成本較高,每戶作坊需白銀百兩,臣懇請陛下從國庫撥款,為試點作坊提供三成補貼,減輕其負擔。”
李三才則拿著戶部賬本:“陛下,臣已核算過,推廣電力農具與手工業設備,需白銀五十萬兩,國庫目前充裕,可足額撥付。但臣擔心,偏遠地區工匠短缺,恐影響設備安裝與維護,建議在各州府設立‘電力工坊’,培訓當地工匠,確保設備能長期穩定運行。”
朱載林認真聽著,小手指著禦案上的疆域圖:“蘇州作坊試點、州府設電力工坊,朕都準了。另外,朕聽說邊境宣府堡壘的發電機運行良好,能不能給邊境的驛站也裝上?有了電燈,驛站傳遞軍情更方便,還能試試用電力驅動電報機——之前軍工總院不是研發了簡易電報嗎?若能用電報傳遞消息,比快馬加鞭還快,邊境安全更有保障。”
陸硯昭躬身應道:“陛下考慮周全!臣明日便讓軍工總院派人前往邊境驛站,測試電報機與發電機的配合。另外,臣還收到奏報,京城的排水係統常因雨水堵塞,若用電力驅動抽水泵,可快速排出積水,避免百姓房屋被淹。”
“好!”朱載林拍了拍禦案,“排水抽水泵、邊境電報機,都儘快推進。朕要讓電力不僅照亮夜晚、助力農桑手工業,還要護佑百姓安全、暢通國家通訊——讓大明的每一處角落,都能感受到電力帶來的便利!”大臣們齊聲應諾,夕陽的餘暉漸漸淡去,乾清宮內的電燈亮起,暖黃的光線照亮了每個人臉上的乾勁,也照亮了大明全麵進入“電力時代”的前路。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