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第402章:後宮懿旨定去留,朝會宣旨明權責
嘉靖二年1526年)?七月二十三
辰時?紫禁城長樂宮
晨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長樂宮的紫檀木桌案上,案上擺放著陸硯昭的請辭奏疏與徐階整理的海防文書。張太後端坐在主位,身著明黃色宮裝,神色沉穩;沈皇後陪坐在側,手中輕撚佛珠,目光溫和。九歲的朱載林站在桌案前,小小的身影挺得筆直,正將金鑾殿上的情形細細稟報,從陸硯昭的請辭緣由,到百官的議論,一一說來。
“……陸國公說,陸家權勢過盛恐遭非議,想辭了梟龍衛統領,沈指揮使也願辭去錦衣衛指揮使。吏部尚書說該準,趙謙卻勸朕暫緩,朕不知該如何決斷,便來請母後與皇祖母定奪。”朱載林說完,眼神帶著幾分孩童的困惑——他信任常陪自己說話的陸國公夫婦,卻也隱約明白“避嫌”二字背後的重量,一時拿不定主意。
徐階站在殿側,補充道:“太後、皇後娘娘,陸國公此舉確是深明大義,隻是當前海疆雖暫穩,倭寇仍在呂宋島盤踞,南洋局勢複雜,若陸國公辭去梟龍衛統領,恐無人能擔此統籌海防之責。沈指揮使掌管錦衣衛多年,雖能力出眾,但錦衣衛事務可由副手暫代,待選拔賢能後再正式接任,倒無大礙。”
張太後聞言,指尖輕輕敲擊桌案,沉吟片刻後開口,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哀家與皇後商議過了——陸家世代忠良,先帝在位時便倚重陸家,如今載林登基,陸硯昭更是護得海疆安穩,這份功勞與忠心,哀家看在眼裡。但陸硯昭說的‘避嫌’,也並非無道理。”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案上的奏疏,繼續道:“傳哀家懿旨:準沈知薇辭去錦衣衛指揮使一職,待交接完事務後,便可歸家侍奉婆母、教養子女;陸硯昭的請辭,哀家不準——梟龍衛與海防離不開他,隻是可免去其錦衣衛提督之職,專心掌管梟龍衛,既避了‘權勢過盛’的非議,也能讓他集中精力應對海疆之事。此乃懿旨,不可更改。”
沈皇後點頭附和,語氣溫和卻堅定:“母後所言極是。陸硯昭掌梟龍衛,能保海疆無虞;知薇歸家,也能讓承煜、承玥得到更好的教養,兩全其美。隻是需讓他們明白,朝廷與後宮對陸家的信任,從未改變。”
“既已決定,便傳陸硯昭、沈知薇入宮吧。”張太後對宮女下令,隨即看向朱載林,“載林,日後朝堂之事,需慢慢學會權衡利弊,陸家是忠臣,但若權勢太盛,難免讓其他大臣心生疑慮,此次調整,既是護陸家,也是護朝堂安穩。”
朱載林似懂非懂地點頭,小手攥著衣角,將“權衡”二字悄悄記在心裡。
不到半個時辰,陸硯昭與沈知薇便身著朝服,快步走進長樂宮。兩人跪拜行禮後,起身垂手而立,靜待太後與皇後的旨意。
張太後看著兩人,語氣緩和了幾分:“陸硯昭、沈知薇,你們的請辭奏疏,哀家與皇後、陛下都看過了。你們的苦心,哀家明白,也知道你們是為了避嫌,為了朝廷安穩。”
她看向沈知薇,繼續道:“知薇,你掌管錦衣衛多年,勞苦功高。如今承煜十歲比朱載林大1歲)、承玥六歲比朱載林小3歲),正是需要母親在身邊教導的年紀,準你辭去錦衣衛指揮使,交接完事務後,便歸家好好照顧孩子,侍奉婆母。錦衣衛暫由副指揮使王彥代理,待日後選拔出合適人選,再正式任命。”
沈知薇心中一暖,俯身謝恩:“謝太後恩典,臣妾定不負太後所托,好好教養子女,侍奉婆母。”提及一雙兒女,她眼中泛起柔軟——承煜已能讀通兵法淺注,承玥還在學描紅,正是需要陪伴的時候。
張太後又轉向陸硯昭,語氣嚴肅起來:“陸硯昭,你的請辭,哀家不準。你或許覺得陸家權勢過盛,但你要清楚,當前海疆雖暫穩,倭寇仍在呂宋島,南洋局勢不明,梟龍衛與海防離不開你。哀家已決定,免去你錦衣衛提督之職,你隻需專心掌管梟龍衛,統籌海防事務,這樣既避了非議,也能讓你無後顧之憂。往後你便留在京城,專心訓練梟龍衛將士,也好隨時向陛下與哀家彙報進展。”
陸硯昭聞言,心中微動——他本想徹底辭去兵權,卻未料太後不僅不準辭,還安排他留京訓練,既避了離京的奔波,也能就近統籌海防。他正要開口,張太後卻抬手打斷了他:“你不必多言,這是哀家的懿旨。哀家與先帝、皇後都信得過陸家,也信得過你,但君臣相處,需有分寸。你掌梟龍衛,是為了保大明海疆,不是為了爭權,其他大臣若有非議,哀家自會為你做主。”
沈皇後也補充道:“陸國公,留京訓練既能穩定軍心,也能讓你多些時間陪伴家人,待海疆有需,再調派將士前往便是。陸家的忠心,朝廷記著,百姓也記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陸硯昭與沈知薇對視一眼,心中明白太後與皇後的安排,既是信任,也是保護。他們不再推辭,一同俯身謝恩:“臣臣妾)遵懿旨,定不負太後、皇後與陛下的信任。”
張太後滿意點頭:“你們明白就好。日後陸硯昭需多向陛下彙報訓練與海防事務,讓陛下也多了解軍務;知薇歸家後,若錦衣衛有需要谘詢的地方,你也可隨時協助,不必完全置身事外。”
“臣臣妾)遵旨。”兩人再次應下。
離開長樂宮時,陽光已灑滿皇宮的石板路。沈知薇輕聲對陸硯昭道:“太後與皇後思慮周全,留京訓練再好不過,日後你也能常回家,承玥昨日還問我,父親什麼時候能教她騎小馬呢。”
陸硯昭點頭,心中卻多了幾分鄭重:“太後信任,我更不能辜負。定要好好訓練梟龍衛,為大明練出精兵,也讓孩子們能在安穩的日子裡長大。”
七月二十四
清晨,金鑾殿內文武百官齊聚。九歲的朱載林坐在龍椅上,雖身形尚小,卻已有幾分帝王氣度,他目光掃過殿內,朗聲道:“傳朕旨意!關於陸國公、沈指揮使的請辭,經朕與母後、皇祖母商議,已定下結果:準沈知薇辭去錦衣衛指揮使一職,錦衣衛暫由副指揮使王彥代理;陸硯昭辭去錦衣衛提督之職,仍掌管梟龍衛,留京訓練將士,統籌海防事務。欽此!”
話音剛落,殿內百官議論紛紛——吏部尚書麵露讚同,顯然認可這一安排;趙謙則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失望,卻也不敢當眾反駁,畢竟這是太後的懿旨;其他大臣大多覺得這一調整合理,既保留了陸硯昭的治軍能力,又避了權勢過盛的非議。
陸硯昭與沈知薇出列謝恩:“臣臣妾)謝陛下恩典!”
朱載林看著兩人,繼續道:“陸國公,朕命你留在京城繼續訓練梟龍衛將士,為大明輸送精兵良將,同時安排人繼續監視呂宋島倭寇動向,定期向朕彙報;沈指揮使,你需在十日內完成錦衣衛事務交接,歸家後也要好好教養承煜、承玥,日後若錦衣衛有需要,朕還會召你谘詢。”
“臣臣妾)遵旨!”
朝會結束後,陸硯昭與沈知薇並肩走出金鑾殿。陸硯昭看向沈知薇,語氣帶著暖意:“留京訓練,往後也能常伴你們左右,不用再像從前那般奔波了。”
沈知薇搖頭,眼中帶著笑意:“夫君一心為國,無論在哪都是為了大明,為了咱們這個家。你放心去安排訓練事宜,家中之事有我,承煜也會幫著照看承玥。”
兩人在宮門外分彆——沈知薇返回錦衣衛衙門,開始交接事務;陸硯昭則前往陸府,收拾出往日的兵法書籍與訓練圖譜,準備次日便前往梟龍衛京營主持訓練。他知道,雖然辭去了錦衣衛提督之職,但訓練梟龍衛、監視倭寇動向的責任仍在,而這場圍繞權力與信任的安排,也讓他更清楚自己的使命——不是為了權勢,而是為了大明的安穩,為了家人的平安,為了承煜能早日明白“家國”二字的重量,為了承玥能在太平歲月裡安心學畫描紅。
此時,戶部尚書趙謙站在不遠處的廊柱後,看著陸硯昭離去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算計——陸硯昭雖仍掌梟龍衛,但失去了錦衣衛提督之職,且留京訓練看似離權力中心近,實則更容易被掣肘。隻要再找到機會,或許能在訓練經費、將士選拔上挑出紕漏,或是讓自己的心腹進入梟龍衛擔任副官,逐步削弱陸硯昭的影響力。一場新的權力博弈,已在悄然醞釀。
喜歡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請大家收藏:()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繡春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