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端坐主位,目光掃過眾人,開門見山:
“宮中逆亂已平,然國不可一日無君。當立何人,關乎社稷安危,諸位可有高見?”
郭嘉羽扇輕搖,率先開口,語氣冷靜而犀利:
“主公,皇子辯,為何氏所出,何進雖亡,然其舊部猶存,若立之,恐有何氏勢力借機複起,尾大不掉。
且其愚笨,易為權臣所製,非社稷之福。
皇子協,聰慧仁孝,更為董太後所撫養,名分上亦無不可。
更為關鍵的是,主公曾與董承有約,支持皇子協。
守信重諾,乃立身之本,亦可安董太後一係之心。”
荀彧沉吟片刻,補充道:
“奉孝所言,乃權宜與道義兼顧之策。然,立新君乃國之大事,亦需考慮天下觀瞻。
皇子協雖得董太後支持,然其畢竟非嫡長。
若廢長立幼,需有充足理由,並儘快穩定朝局,昭告天下,以免授人以柄,謂主公‘專行廢立’。”
大將白起目光冷冽,言簡意賅:
“末將以為,當立易於掌控者。
皇子協年幼,母族勢微,董太後亦需仰仗主公,立之,朝政大權可儘歸主公。”
典韋聲若洪鐘:
“俺是個粗人,不懂這些彎彎繞!主公說立誰,俺就保誰!誰敢不服,俺這雙戟不答應!”
張遼較為持重,道:
“文若先生所慮周全。
立皇子協,需速定大位,並厚待何太後與皇子辯,以示寬仁,安撫何進舊部,避免再生事端。”
魏延也道:
“不錯!當以雷霆之勢定下名分,同時穩定洛陽,清除叛逆餘孽,方可震懾四方。”
劉俊靜靜聽著眾人的意見,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案幾。
他心中早已權衡再三。
郭嘉、白起等人從權力掌控角度出發,傾向劉協;
荀彧則更注重程序正當與輿論影響。
半刻鐘後,劉俊緩緩開口:
“諸位所言,皆有道理。何進倒行逆施,已伏其誅。
皇子辯愚笨,且有何氏背景,立之確易生後患。
皇子協聰慧,更兼董太後深明大義,於我軍入京多有助益。昔日承諾,不可輕廢。
然,文若所言極是,廢立之事,需謹慎,需迅速,更需‘名正言順’。”
他站起身,環視眾人:
“我意已決,擁立皇子協繼承大統!
然,需立即辦妥三件事:
其一,請董太後出麵,以‘何氏禍亂朝綱’為由,明發懿旨,確立皇子協即位之合法性;
其二,厚待何皇後與皇子辯,遷居彆宮,嚴加保護,實則監控,以安人心;
其三,由奉孝、文若即刻草擬告天下文書,曆數何進之罪,闡明擁立新君之不得已,速發各州郡!”
“主公英明!”
眾人齊聲應道。
策略既定,整個荊州機器立刻高效運轉起來。
…………
徐州,彭城東郊,泗水河畔,兩支大軍隔河對峙,旌旗蔽空,刀槍如林。
北岸是青州牧劉三刀率領的五萬精銳,南岸是兗州牧曹操統領的四萬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