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離開後,周墨家那小小的院落,出乎意料地迎來了長達十天的平靜。
玉環再沒有任何動靜。
仿佛那些攪動了曆史風雲的帝王們,從未出現過。
這突如其來的安靜,讓周墨一開始還有些不適應。
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意識地摸一摸胸口,感受那塊古樸玉環的冰涼。
確認它還在,心才能放回肚子裡。
沒有了皇帝們此起彼伏的“周先生”,沒有了雞飛狗跳的爭執,更沒有了那種緊迫感。
世界,清淨了。
朱允炆也感受到了這份難得的安寧。
他甚至有時間,在清晨的陽光下,捧著一本周墨給他買的《明朝那些事兒》,對照著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看得唏噓不已。
院子外的工地上,倒是熱火朝天。
林富貴小舅子的施工隊效率極高,短短十天,地基已經全部完成。
幾麵承重牆拔地而起,三層小樓的雛形已然顯現。
衝擊夯的轟鳴,攪拌機的轉動,工人們的吆喝,構成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現代交響。
這聲音非但沒讓周墨覺得吵鬨,反而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實。
這是他的產業。
是他一手策劃,即將為那些千古帝王們建立的大本營。
從最初的驚恐,到被動接受,再到此刻的主動規劃。
周墨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心態,已經徹底變了。
這十天,他沒閒著。
他把從李老板那裡得來的錢,除了支付工程款外,還留下了一部分作為備用金。
然後,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泡在了打印機前。
他一坐就是一天,在電腦上瘋狂地編輯、整理、排版。
整理的東西,更是五花八門。
第一天,他整理的是《秦朝編年史大事記》,從商鞅變法到秦末農民起義,每一個關鍵節點都羅列清晰。
他還特意下載了高清的兵馬俑、秦長城、都江堰圖片,附在後麵。
周墨在每一個生僻的人名、地名後麵,都用小括號,仔仔細細地標注上了拚音。
期間,村長來過一次,看著他問,“這是要出書呀?還是給小孩子看呀?”
周墨頭也不抬,指著屏幕上的“呂不韋ubuei)”和“嫪毐ao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我一遠房大爺,沒啥文化,就愛聽個響兒,我給他整理出來,讓他照著念,省事。”
村長一臉“我信你個鬼”的表情,但也沒多問。
接下來幾天,周墨陸續整理打印了:
《大漢興亡錄》,從白登之圍到光武中興,再到黃巾之亂,漢末三國,洋洋灑灑幾十頁。
劉邦、劉徹、劉秀三人的篇幅被重點加粗。
《盛唐三百年》,從玄武門之變到安史之亂,再到黃巢起義,甘露之變。
李世民和武則天的部分,他甚至附上了一篇關於科舉製和均田製演變的深度分析。
《兩宋風雲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趙光義高粱河車神,靖康之恥,崖山海戰……每一頁都透著富庶與憋屈。
《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胡惟庸案、藍玉案、土木堡戰神、奪門之變、萬曆怠政、薩爾滸之戰、甲申國難……周墨在打印“靖難之役”這一章時,特意回頭看了一眼坐在角落裡安靜看書的朱允炆,心中微微一歎。
他還單獨為朱元璋和朱棣準備了“藩王問題專題研究報告”。
甚至,連康熙和乾隆的《大清帝國背刺實錄》,他也準備了一份。
每一份資料,都用厚厚的文件夾分門彆類地裝好,封麵用最大號的黑體字打印著朝代名稱。
當最後一本《清史稿節選)》打印完畢,周墨看著麵前摞起來半米高的文件,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這些,就是他為皇帝們準備的曆史搜索書。
是他們各自世界的命運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