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墨的化學第一課,講得口乾舌燥。
他從最基礎的元素周期表講起,當然,他沒那麼傻,直接把整個表拍出來。
他隻是挑了幾個最常見也最關鍵的元素來講:氫、氧、碳、鐵、矽。
他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了什麼是原子,什麼是分子。
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神物,而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的團夥。
鐵,也不是從石頭裡憑空變出來的,而是鐵原子們整整齊齊排隊站好後的樣子。
而燒製水泥和玻璃的關鍵,就是讓沙子和石灰石裡的“矽”和“氧”這些小東西,在高溫下重新排隊組合。
這套理論,對於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來說,是基礎常識。
但對於這群生活在古代的帝王而言,不亞於聽了一場天書。
整個院子裡,鴉雀無聲。
劉邦張著嘴,手裡的啤酒瓶都忘了放下.
他感覺自己的腦子像一鍋煮沸了的粥,裡麵全是“原子”、“分子”這些聽不懂的詞在翻滾。
朱棣和趙匡胤這些務實派,則是眉頭緊鎖,他們隱約感覺到,周墨說的這些東西背後,似乎隱藏著一個能夠解釋世間萬物變化的巨大秘密。
而李世民和武則天,這兩個對新事物接受度最高的人,眼中則迸發出了異樣的光彩。
“周先生。”
李世民率先開口,打破了沉默。他的聲音裡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你的意思是,天下萬物,無論是山川河流,還是草木金石,都是由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原子組成的?”
“可以這麼理解。”
周墨喝了口水,潤了潤嗓子,“不同的原子,用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看到的大千世界。”
“那……人呢?”武則天緊接著問,她的問題更加尖銳。
周墨看了她一眼,知道這個問題回避不了。
“人,也一樣。主要是由碳、氫、氧等幾種原子組成的,隻不過組合的方式,比石頭和水要複雜億萬倍。”
轟!
這句話,像一道驚雷,在所有帝王的心中炸響。
人,和石頭,竟然是同一種東西組成的?
如果人也是由這些“原子”構成的,那所謂的天命,所謂的神仙,又在哪裡?
周墨沒有給他們太多震驚的時間,他知道必須趁熱打鐵。
“我之所以講這些,不是為了動搖各位的信仰,而是想告訴大家一個更重要的道理。”
他拿起筆,在白板上重重地寫下了兩個字。
【規律】
“這些原子的組合方式,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遵循著某些固定不變的規律。
比如,水結成冰,鐵會生鏽,火往上燒。我們研究科學,就是要找出這些規律,然後利用它們,為我們服務。”
“比如,我們知道了水泥的規律,我們就能燒出更堅固的水泥。我們知道了煉鋼的規律,我們就能煉出削鐵如泥的寶劍。”
“這,就是格物致知的根本!”
周墨的話,擲地有聲。
李世民的呼吸瞬間變得急促起來。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他反複咀嚼著這四個字,隻覺得眼前豁然開朗。
他之前成立“格物院”,隻是模糊地覺得應該學習後世的先進技術,但具體要學什麼,怎麼學,他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現在,周墨為他指明了方向!
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要去探究事物背後的規律!
“周先生,朕明白了!”
李世民站起身,對著周墨長揖及地,態度前所未有的恭敬。
“請先生教我,如何建立一套能探究這些規律的學問體係!朕要讓朕的大唐,人人都能格物,人人都能致知!”
周墨等的就是他這句話。
“陛下客氣了。”他轉向白板。
“一套完整的教育體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他一邊說,一邊在白板上畫圖。
“第一,是蒙學,或者叫小學。目標是掃盲。讓所有適齡的孩童,學會認字、寫字,和最基礎的加減乘除。這是基礎中的基礎。”
“第二,是中學。在小學的基礎上,開始分科。主要學習四門課。”
他在白板上寫下四個詞:【語文】、【數學】、【物理】、【化學】。
“語文,就是學習更深奧的文章,學習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數學,就是學習更複雜的計算,比如幾何、代數,這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物理和化學,就是我剛才說的,開始係統地學習天地萬物的規律。”
“第三,是大學。到了這個階段,就要更進一步細分專業。有人專門研究物理,有人專門研究化學,還有人研究農學、醫學、工學等等。他們將成為國家最頂尖的人才,負責攻克最尖端的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