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無形的緊迫感,再次籠罩在每個人心頭。
“他們二人都是還沒完全掌權的,想必是在自己的時期束手束腳,還沒正式開展行動。”
“不過,我相信,他們也快了,後麵一定能趕上各位的。”
原本還算從容的帝王們,此刻都下意識地挺直了腰板,看向周墨的眼神裡,多了一絲催促。
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停留時間”還剩多少,必須抓緊每一分每一秒。
“咳。”
趙匡胤輕咳一聲,打破了沉默。
這位大宋的開國皇帝,性格沉穩,不喜張揚,但此刻也顧不上謙讓了。
“周先生,朕也有些小問題,想請教一下。”
他從懷裡取出一小塊晶瑩剔透的物件,遞到周墨麵前。
“此物,是朕命工匠,按照先生所說的高溫熔融石英砂之法,試燒出來的。”
“隻是,總有些渾濁,不夠通透,且易碎。不知是何緣故?”
周墨接過那塊東西,入手溫潤。
這是一塊玻璃,或者說,是玻璃的雛形。
看得出來,趙匡天回去之後,是真的把周墨的話聽進去了,並且立刻付諸了行動。
“陛下,您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周墨由衷地讚歎道。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摸索到這個程度,足以證明宋朝的工匠水平之高。
“之所以渾濁,是因為原料不夠純淨,火候也不夠穩定,之所以易碎,是因為冷卻得太快,內部產生了應力。”
周墨沒有講太複雜的物理化學原理,他知道這些人聽不懂。
他直接給出解決方案。
“解決辦法有三個。”
他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精選原料。用來燒製玻璃的石英砂,要反複淘洗,去除雜質。越白,越細的沙子,燒出來的玻璃就越純淨。”
“第二,加入輔料。在石英砂裡,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純堿和石灰石。純堿可以降低熔點,讓沙子更容易融化。石灰石則能增加玻璃的穩定性,讓它不容易碎。”
“至於比例,”周墨搜索了一下,在白板上寫下了一組數字,“大概是石英砂七份,純堿兩份,石灰石一份。當然,這個比例不是固定的,需要您的工匠們,自己去反複試驗,找到最佳配比。”
“第三,控製火候與冷卻。燒製的時候,要用風箱鼓風,保證爐內溫度持續穩定。”
“成型之後,不能直接拿出來冷卻,要放在一個叫退火窯的爐子裡,讓它在幾個時辰內,非常、非常緩慢地降溫。這樣,燒出來的玻璃,才會又通透,又堅固。”
趙匡胤聽得極為認真,他甚至拿出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一筆一劃地將周墨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
那專注的神情,像一個正在聽講的學童。
“原來如此,原來還有這許多講究。”
“多謝周先生指點,朕回去便讓工匠們照此法再試。”
他頓了頓,又問:“先生之前還提到過一種叫香皂的物事,據說能去汙除垢,清潔身體,可否也請先生教我製法?”
“這個簡單。”
周墨笑了,相比於燒玻璃,做香皂的技術含量要低得多。
“香皂的原理,叫做皂化反應。就是用油脂,比如豬油、牛油,和強堿,比如草木灰水,一起熬煮。熬煮過程中,它們會發生一種奇妙的變化,生成一種新的物質,就是皂。”
“關鍵點,還是在於比例和火候。油脂和堿水的比例要恰當,熬煮的時間要足夠長。想要香味,還可以在出鍋前,加入一些花瓣或者香料。”
“具體的配方,我稍後寫給大家。”
“這東西成本低廉,製作簡單,一旦推廣開來,不僅能改善大宋軍民的衛生狀況,減少疾病,還能作為一種商品,賣到遼國和西夏去,為陛下換取戰馬和牛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家也都可以試一試。”
“尤其可以先從世家大族開始,他們錢多,也喜奢侈,結合剛剛的營銷手段,可以先收割他們一波。”
周墨的一番話,說得大家心頭火熱。
玻璃,是奢侈品,可以為國庫創收。
香皂,是日用品,可以改善民生,還能出口創彙。
這兩樣東西,一個著眼於富國,一個著眼於強兵健民。
對於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的大宋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做的寶貝!
“周先生之才,勝過十萬大軍!”趙匡胤由衷地感慨。
他收好筆記,鄭重地對周墨行了一禮,然後退回座位,開始仔細揣摩剛才學到的知識。
趙匡胤剛坐下,另一位皇帝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
是劉秀。
“周先生,朕……朕也想請教水泥的製法。”
他的聲音不大,但很堅定。
東漢初年,連年戰亂,天下殘破,民生凋敝。
劉秀最想做的,不是開疆拓土,而是休養生息,恢複生產。
而水泥,這種能修路、能蓋房、能興修水利的神物,正是他眼下最需要的東西。
“陛下莫急。”周墨安撫道,“這也是我這次準備教給大家的。”
“水泥的燒製,原理和玻璃有些類似,都是高溫煆燒。但原料和工藝,有所不同。”
他走到白板前,擦掉了玻璃和香皂的配方,開始為講解土法水泥的生產流程。
“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黏土。這兩種東西,在您的治下,應該不難找到。”
“第一步,是將石灰石和黏土,按照大約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加水,研磨成漿。”
“第二步,是將這些料漿,做成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土球,然後晾乾。”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煆燒。需要建造一種立式的窯爐,把晾乾的土球放進去,用煤炭作為燃料,持續煆燒,直到土球變成黑灰色的熟料。”
“這其中,最難控製的,就是煆燒的溫度。溫度必須足夠高,但又不能太高,否則就燒成了沒用的廢渣。這個,同樣需要工匠們反複試驗。”
“最後一步,是將燒好的熟料,取出來,冷卻,然後用石磨,磨成最細的粉末。這,就是水泥了。”
周墨講得非常詳細,甚至連窯爐的大致形狀,都在白板上畫了出來。
大家聽的迷迷糊糊,反正記下就完了,回去交代下去,自然就會有人做。
劉秀聽得如癡如醉,他仿佛已經看到,一條條平坦堅固的水泥官道,從洛陽延伸向四方。
一座座堅固耐用的水利設施,在黃河兩岸拔地而起。
無數流離失所的百姓,住進了用磚石和水泥建造的,冬暖夏涼的新房子裡。
那將是何等壯觀的景象!
“多謝先生!多謝先生!”劉秀激動得語無倫次,對著周墨連連作揖。
他感覺自己這次來對了。
周墨教給他的,不僅僅是水泥的製法,更是重振大漢,再造盛世的希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
周墨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全科醫生,正在挨個會診。
這種感覺,很奇妙。
既有改變曆史的刺激,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他深吸一口氣,“下一位。”
喜歡祖宗們,時代變了請大家收藏:()祖宗們,時代變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