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開封。
趙匡胤的身影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皇宮深處的紫宸殿。
沒有驚動任何人,他的眼神深邃而平靜,但內心卻翻湧著前所未有的波濤。
他見識了太多,也想了太多。
李世民的格物院,朱元璋的廉政公署,嬴政的陽周縣試驗田……
每一位雄主都在用從後世那裡學到的知識,瘋狂地改造著自己的時代。
而他趙匡胤,最缺的是什麼?
錢。
是海量的,足以支撐他去打造一支前所未有強軍的錢。
是足以讓他將兵權牢牢收歸中央,足以讓他去麵對北方那頭猛虎的錢。
杯酒釋兵權,看似瀟灑,實則無奈。
因為他沒有足夠的財富去供養一支真正忠於他自己的職業化軍隊。
但現在,他有了撬動整個大宋財富杠杆的支點。
“來人。”
趙匡胤的聲音低沉而有力。
一名心腹太監立刻悄無聲息地滑了進來,跪伏在地。
“傳朕旨意,將福寧宮後麵那處廢棄的尚織坊清掃出來,列為禁地,派兩百禁軍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任何人不得靠近。”
“另外,將朕此前親自教導過簡體字的那二十名小黃門,全部秘密調入尚織坊,從今日起,他們不再擔任任何宮內職務,隻聽朕一人號令。”
心腹太監心中一凜,卻不敢有絲毫疑問,立刻叩首領命。
一個絕密的,隻屬於皇帝本人的機構,就這樣在夜色中悄然成立。
趙匡胤沒有給它起什麼驚天動地的名字,隻是在門口掛上了一塊樸素的木牌——格物坊。
格物,致知。
這是他從周墨那裡聽來的詞,他很喜歡。
……
三日後,格物坊內。
二十名平均年齡不過十五歲的小宦官,正襟危坐,神情緊張又興奮地看著高坐上首的皇帝陛下。
在他們麵前的桌案上,擺放著幾樣東西。
一堆潔白細膩的沙子,一堆白色的粉末,還有一堆青色的石塊。
“這就是仙師所賜的神物配方。”
趙匡胤將一張寫滿了簡體字的紙放在桌上。
“石英砂,七份。純堿,兩份。石灰石,一份。”
他指著那張紙,一字一句地念道。
這些小宦官是他親手培養的班底,是整個大宋王朝,除了他自己之外,唯一能看懂這份天書的人。
“爾等的任務,就是按照這個配方,將這些東西,燒製成玻璃。”
“此物,澄澈透明,遠勝世間一切琉璃、水晶。”
“若能功成,爾等皆為大功之臣,朕,不吝封賞!”
小宦官們眼中爆發出炙熱的光芒,齊齊跪倒,山呼萬歲。
在趙匡胤的親自督造下,格物坊內建起了數座嶄新的窯爐。
小宦官們帶著一群從全國搜羅來的頂尖窯工,開始了艱難的試驗。
他們將石英砂反複淘洗,將純堿和石灰石磨成最細的粉末,嚴格按照七比二比一的比例混合,送入窯中。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第一次開窯,裡麵隻有一堆燒結在一起、顏色渾濁的疙瘩。
第二次開窯,成品倒是有了些許透明的質感,但上麵布滿了蛛網般的裂紋,輕輕一碰就碎成了渣。
第三次,第四次……
一連半個月,他們燒出來的,除了一堆又一堆顏色詭異、滿是氣泡和裂紋的廢品,什麼都沒有。
坊內的氣氛變得壓抑起來,那些老窯工們唉聲歎氣,小宦官們也垂頭喪氣。
他們開始懷疑,這所謂的神物配方,是不是根本就行不通。
“陛下,許是……許是這火候不對。”
一名老窯工壯著膽子向趙匡胤稟報,“此物熔點極高,我等的窯爐,怕是達不到那般溫度。”
“即便勉強達到,也無法持久,更無法均勻。”
失敗的陰雲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
趙匡胤看著堆積如山的廢料,卻沒有絲毫氣餒。
他的腦海裡,回響著周墨在講解時,常說的一句話。
“都抬起頭來!”
趙匡胤的聲音不大,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眾人紛紛抬頭,敬畏地看著他。
“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次失敗,都意味著我們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他走到一座冰冷的窯爐前,親自拿起圖紙,對著那些老窯工。
“溫度不夠,那就改風口,增加進氣量。受熱不均,那就改燃燒室,讓火焰盤旋而上。”
這位大宋的開國皇帝,竟真的脫下了龍袍,卷起袖子,和滿身煙灰的工匠們一起,研究起了窯爐的構造。
他沒有責罰任何人,反而不斷地鼓勵,甚至親自掏錢,給所有參與試驗的人發放雙倍的賞錢。
帝王之尊,親自下場,這給了所有人無窮的動力。
又是半個月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