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武則天看到的是人才,那朱元璋看到的就是思想控製的無上利器。
就在眾人還在回味朱元璋那套思想鋼印理論時,一直沉默的少年天子劉徹,卻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一個無比現實的問題。
“諸位陛下,先生,老師的人選和教法都有了,可還有一個問題。”
他稚嫩的臉上帶著與其年齡不符的沉穩,“老師的待遇如何保證?總不能讓他們辛辛苦苦教書育人,自己卻窮困潦倒,連飯都吃不飽吧?若真是如此,誰還願意去當這個老師?”
這個問題一出,剛剛還熱烈的氣氛,瞬間冷卻了下來。
是啊,錢從哪來?
就在這時,最懂人性和利益的劉邦哈哈大笑起來,一巴掌拍在劉徹的肩膀上。
“好孫兒,問到點子上了!這事兒,俺懂!”
他清了清嗓子,活脫脫一個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在分析用戶需求:“人這輩子圖啥?不就圖個名,圖個利嗎?兩樣都給他們,不就結了!”
“名,怎麼給?”劉邦掰著手指頭,“凡是師範學院畢業的,直接授予秀才功名!見了縣令可以不跪,自己家還能免除徭役和賦稅!這名頭,夠響亮吧?”
“利,怎麼給?”他嘿嘿一笑.
“兩條路。第一,朝廷給他們發固定的俸祿,保證他們能體麵地生活。第二,搞績效!他教出來的學生,有多少考上了更好的學校,有多少當了官,朝廷就按人頭給他發賞錢!上不封頂!”
“你想想,要是他教出來一個學生,最後當了宰相,那他這個老師,走到哪不得被人尊稱一聲太傅?逢年過節,學生送來的禮,都夠他吃幾輩子了!”
“名利雙收,還怕沒人來乾?”
劉邦的一番話,通俗易懂,卻直指人心。
帝王們你一言我一語,圍繞著周墨提出的“師範大學”這個核心概念,瘋狂地添磚加瓦。
李世民提出要搞對口支援,讓長安的京師師範大學派最好的老師,去支援邊遠地區的州府建立分校。
趙匡胤則琢磨著,要把師範畢業生的服役期和待遇掛鉤,乾滿五年,就可以轉為正式的朝廷官員。
一時間,大明要上政委,大周要開女校,大唐要建分校,大漢要給編製……
這些來自不同時空的帝王,將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教育理念,迅速地與各自王朝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演化出了一個個充滿鐵血、權謀與市井智慧的、獨具時代特色的瘋狂版本。
坐在一旁的林逸,已經徹底看傻了。
他感覺自己不是在旁聽一場曆史人物的座談會,而是在圍觀一場史無前例的,關於“社會工程學”的頂級頭腦風暴。
這些人,正在以整個國家、億萬生民為對象,設計和規劃著一套套足以顛覆曆史進程的龐大係統。
他低聲湊到周墨耳邊,用一種敬畏的顫音說道:“周……周哥,他們在……他們在乾什麼?”
周墨看著白板上那逐漸變得麵目全非的“師範大學”藍圖,又看了看那群亢奮的帝王,咽了口唾沫,同樣低聲回答.
“我他媽哪知道……好像……玩脫了……”
喜歡祖宗們,時代變了請大家收藏:()祖宗們,時代變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