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問題,如同一枚投入靜水湖麵的石子,瞬間在所有現代人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軍、政、財三權,一人獨攬,還是三司分立?
這個問題太尖銳了。
它直接戳中了曆朝曆代權力結構的核心,也是所有帝王心術的終極命題。
在場的盤古局成員,無一不是精英,他們瞬間就理解了這個問題背後所蘊含的深意。
這不僅是一個好奇的詢問,更是一次試探,一次來自大唐天可汗對這個陌生而強大的後世朝廷的政治摸底。
張局長身後的秦小姐,眼神也變得格外凝重,飛快地在心中評估著不同回答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
直接回答三權分立?不,那不符合國情.
回答一人獨攬?那更是彌天大謊,不僅與事實不符,還會引來不必要的警惕和誤判。
嬴政投來了審視的目光,他顯然對這個問題也極感興趣。
一個穩固的權力結構,是帝國長存的基石。
朱元璋抱著胳膊,冷眼旁觀。
他一生都在與相權、與各種權力集團鬥爭,他想看看,這後世之人,是如何解決這個千古難題的。
劉邦則是一副看熱鬨不嫌事大的模樣,饒有興致地看著張局長,想看看這個後世的大官要怎麼接招。
在萬眾矚目之下,張局長卻笑了。
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太宗陛下,在你看來,何為天下?”
李世民顯然沒想到對方會把問題拋回來。
他沉吟片刻,答道:“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皆是天下。”
“說得好。”張局長點了點頭,聲音沉穩有力,響徹在每個人耳邊。
“在我們這裡,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他目光掃過眾人,最後落回李世民身上,用一種他們能夠理解的邏輯,緩緩道來。
“我華夏之政體,非一人獨攬,也非三權分立,若要強行比喻……可稱之為四方共治。”
“哦?”李世民的興趣被提了起來,“願聞其詳。”
張局長伸出一根手指:“其一,為政。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製定國策,管理民生,如同古代的宰相府、中書省。他們提出方向,規劃未來。”
他再伸出第二根手指:“其二,為軍。有獨立的統帥,負責保家衛國,抵禦外辱。軍不乾政,政不掌兵,各司其職,互不侵擾。”
嬴政的眉頭微不可察地皺了一下。
軍不乾政?
在他看來,軍隊就是君王最鋒利的劍,豈有劍不聽從持劍者意誌的道理。
張局長伸出第三根手指:“其三,為法。有獨立的司法,負責裁斷是非,監督百官,維護公道。上至公卿,下至庶民,違法皆要受其審判。”
朱元璋的鼻子裡發出一聲輕哼。
在他看來,法就是他朱元璋的家法,審判也是他一言而決,豈容他人置喙。
“那第四方呢?”劉徹忍不住開口問道,他總覺得這三者之間缺乏一個核心。
張局長的目光變得深邃,他伸出第四根手指,然後緩緩握成了拳頭。
“第四方,也是最重要的一方,便是民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政、軍、法三者,皆受萬民監督,其權力,皆源於萬民的授予,若失了民心,便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
他最後總結道:“所以,回到太宗陛下最初的問題。軍、政、財三權,從執行層麵是分離的,各有體係。”
“但從根本上,它們又都歸於一處——為這天下萬民服務。這,就是我們的答案。”
一番話,擲地有聲。
帝王們的神情各異,都在琢磨著這番話裡巨大的信息量。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他想到了魏征,想到了那些敢於犯顏直諫的臣子,又想到了自己極力壓製的世家門閥。
這個四方共治的說法,為他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製衡卻又統一,這其中的政治智慧,讓他心驚。
劉邦摸著下巴,嘿嘿一笑,低聲對旁邊的劉秀說:“聽見沒,秀兒,這幫後生可比咱那時候會玩多了。”
“把話說得這麼好聽,其實不還是那一套,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隻不過他們的拳頭,叫民意。”
朱元璋的臉色陰晴不定。
他就是最大的“民意”出身,可正因如此,他才更不相信所謂的民意。
在他看來,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平民,除了被煽動,還能有什麼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