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的治國策研討會,進行得如火如荼。
而在另一間小會議室裡,諸葛亮提出的問題,卻讓在場的幾位國際關係和曆史戰略專家都感到了棘手。
“諸位先生,亮有一個疑問。”
諸葛亮手持羽扇,姿態從容,但他的問題,卻一點也不從容。
“亮已用計,暫時促成了曹、孫、劉三方的休戰。”
“但亮知道,這隻是權宜之計。”
“曹操的野心,孫權的猜忌,以及我家主公興複漢室的大誌,這三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一旦外部壓力消失,內戰遲早還會爆發。”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說出了他真正的困惑。
“亮想知道,有沒有一種可能,能讓這三股力量,從長期的對立和內耗,轉向和平共處,甚至是合作?”
“亮在周先生那裡,看到了一張世界地圖。”
“亮知道,在我神州之外,還有著無比廣闊的天地。”
“我們為何一定要在自己家裡打得頭破血流,而不能一致對外去開拓那些未知的疆域呢?”
這個問題一出口,會議室裡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在場的專家們麵麵相覷,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一絲震撼。
這位千年前的古人竟然已經擁有了如此宏大的地緣政治視野。
他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打贏一場戰爭,而是如何結束一個時代的內戰。
“孔明先生,您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曆史學和政治學研究的終極難題之一。”
一位專門研究大國興衰史的教授,率先開口。
“從理論上來說,要讓三個相互敵對的政治實體,從對抗走向合作,通常需要幾個前提條件。”
“第一,是出現一個共同的,且威脅巨大的外部敵人。”教授解釋道。
“當生存受到共同威脅時,內部的矛盾,才有可能被暫時擱置。”
諸葛亮微微頷首,“先生所言,便是胡人。然,無論是北方的匈奴、鮮卑,還是西方的羌人,其力量都不足以同時威脅到曹、孫、劉三家。”
“不錯。”教授點了點頭,“所以,這個條件在您所處的時代,並不完全具備。”
“第二個條件,是建立起一種利益捆綁的機製。”
“比如,通過大規模的貿易往來,讓三方的經濟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當打仗的損失,遠遠大於和平貿易帶來的收益時,戰爭的意願就會降低。”
諸葛亮思索了片刻,“此法可行,但見效太慢。”
“且曹操占據中原和北方,物產豐饒,可以自給自足。孫權占據江東,魚米之鄉,亦能安穩度日。唯有我家主公,困於荊州一隅,最需要通商,卻也最沒有資本。”
“是的,經濟上的不平衡,使得這種機製很難建立。”
“那麼,就隻剩下第三個條件了。”教授的表情變得凝重起來。
“那就是,文化上的認同,或者說是共同的價值觀。”
“要讓三方都認同,他們同屬於一個更大的共同體。”
“為了這個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局部的犧牲和妥協,是可以接受的。”
“這,也是最難的一點。”
“共同體……”諸葛亮喃喃自語,他的眼睛,忽然亮了起來。
“興複漢室!漢,就是我們最大的共同體!”
“不。”那位教授搖了搖頭,否定了他的看法。
“孔明先生,恕我直言。在您那個時代,漢這個旗號,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凝聚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口中的漢,是他的漢。”
“孫權割據江東,他隻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漢室早已沒有忠誠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