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有篡逆之巨奸,無君王之厚德;有狡詐之奇謀,無臣子之忠義;有虎狼之暴行,無人倫之底線。——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宣宗大中六年臘月,凜冽的寒風卷著鵝毛大雪,把宋州碭山縣午溝裡的村落裹成了一片銀白。朱家的茅草屋在風雪中搖搖欲墜,屋內,產婦王氏的呻吟聲混著呼嘯的風聲,在寒夜裡格外刺耳。
突然,一道赤紅色的光柱從茅草屋頂衝天而起,染紅了半邊夜空。“走水了!朱家失火了!”鄰居們的驚呼聲響徹村落,家家戶戶的燈盞接連亮起,村民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頂著刺骨的寒風衝向朱家。可當他們氣喘籲籲地跑到門口時,卻愣住了,茅草屋完好無損,連一絲火星都沒有,隻有新生兒響亮的啼哭從屋裡傳了出來。
“這孩子,怕是個不凡之人啊。”有老人望著仍未散去的赤氣,捋著胡須喃喃自語。朱家夫婦給這個老三取名“溫”,誰也想不到,這個出生帶異象的嬰兒,日後會攪亂整個大唐江山,成為顛覆一個時代的梟雄。
朱溫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學者,靠著教私塾謀生,雖沒做過官,卻也算書香門第,還能和鄰縣的官員家族通婚。可天有不測風雲,朱溫還沒記事,父親就病逝了。家裡沒了頂梁柱,日子瞬間垮了下來,母親王氏無奈之下,隻好帶著三個兒子——長子朱全昱、次子朱存和幼子朱溫,投奔了蕭縣的富戶劉崇。
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好過,尤其是對朱溫這樣的孩子。長兄朱全昱老實本分,跟著劉家下地乾活從不偷懶;二兄朱存也還算勤快,唯有朱溫,從小就不愛讀書,更不事生產,整日裡遊手好閒,舞槍弄棒,還總以“豪雄”自居。
“朱溫!又去掏鳥窩了?劉家的活計做完了嗎?”鄰居們見了他,要麼皺眉訓斥,要麼搖頭歎氣。劉崇更是把他當成眼中釘,好幾次見他偷懶耍滑,抄起棍子就打。朱溫皮糙肉厚,打了也不認錯,依舊我行我素。
唯有劉崇的母親,對朱溫格外寬容。老太太總說:“這孩子眼生精光,絕非池中之物,你們彆總苛待他。”每次劉崇要教訓朱溫,老太太都會護著他,還偷偷塞給朱溫一些吃食。朱溫雖頑劣,卻也記著這份恩情,後來他成了一方諸侯,還特意派人把老太太接到身邊奉養。
時光飛逝,朱溫轉眼長成了身材魁梧的壯漢。他生得膀大腰圓,眼神銳利如鷹,尋常壯漢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可他依舊不務正業,每天帶著一群狐朋狗友在鄉裡遊蕩,喝酒賭錢,打架鬥毆,成了遠近聞名的無賴。鄉裡人提起他,都直搖頭:“朱家老三啊,怕是要毀在自己手裡。”
沒人知道,此時的朱溫心裡,藏著一股不甘平庸的野心。他看著唐王朝日漸衰落,苛捐雜稅壓得百姓喘不過氣,心裡早已埋下了顛覆現狀的種子。他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能讓他擺脫底層命運,一展抱負的機會。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唐僖宗乾符年間,山東地區遭遇了罕見的大饑荒。田地乾裂,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百姓們為了活命,紛紛揭竿而起。乾符二年,曹州冤句人黃巢率領數千饑民起義,很快就聚集了數萬人馬,席卷山東、河南等地。
乾符四年,黃巢起義軍路過蕭縣,震天的呐喊聲和戰鼓聲傳到了劉崇家。朱溫站在院子裡,聽著遠處的動靜,眼中閃過一絲狂熱。他拉著二兄朱存的手,激動地說:“二哥,這亂世就是咱們的機會!跟著黃巢乾,總比在這兒寄人籬下強!”
朱存早就對平淡的生活不滿,被朱溫一鼓動,當即就答應了。兄弟倆辭彆了母親和劉崇一家,背著簡單的行囊,朝著起義軍的方向奔去。誰也沒想到,這一去,兄弟倆竟成了永彆。
朱溫兄弟加入黃巢軍後,憑借著勇猛善戰,很快就嶄露頭角。朱溫天生就是打仗的料,他不僅力氣大,還頗有謀略,每次作戰都衝鋒在前,屢立戰功。在轉戰嶺南的一次戰役中,朱存不幸戰死,朱溫悲痛之餘,更加堅定了要在軍中闖出一番天地的決心。他帶著朱存的那份念想,奮勇殺敵,不久就因功被提拔為隊長,成了起義軍中的一名小將領。
廣明元年十二月五日,是改變朱溫命運的一天。這一天,黃巢起義軍攻陷了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往成都。黃巢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大齊”政權。
當時,唐將諸葛爽率領數萬兵馬駐紮在櫟陽,對長安構成了威脅。黃巢派朱溫去招安諸葛爽,朱溫帶著幾名親信,來到諸葛爽的軍營,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曉以利害,竟真的說服了諸葛爽歸降大齊。
消息傳到長安,黃巢大喜,對朱溫更加器重。中和元年二月,朱溫被任命為東南麵行營都虞候,率軍攻打鄧州。他率領起義軍日夜兼程,很快就兵臨鄧州城下。鄧州刺史趙戒拚死抵抗,朱溫親自擂鼓助威,指揮士兵攻城。經過數日激戰,起義軍終於攻破城池,俘虜了趙戒,穩定了大齊政權東南麵的局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六月,朱溫率軍返回長安,黃巢親自到灞上勞軍,還賞賜了他大量的金銀珠寶。七月,朱溫又被調往興平,抵禦從邠、岐、鄜、夏等州調集的唐軍。麵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朱溫毫不畏懼,他利用地形優勢,設下埋伏,多次擊敗唐軍。九月,在東渭橋一帶,朱溫大敗唐將李思恭、李孝昌的軍隊;十一月,又乘勝在富平大破二李的兵馬,打得唐軍潰不成軍,逃回了原來的藩鎮。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朱溫從一名普通將領,成長為大齊政權的得力乾將,他的名字,也成了唐軍聞風喪膽的存在。可誰也沒想到,就在朱溫權勢日盛的時候,他卻做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叛齊降唐。
中和二年882年)二月,黃巢任命朱溫為同州防禦使,讓他自行攻取同州。朱溫率領起義軍從丹州南下,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同州。
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率領數萬大軍,駐紮在河中,準備收複同州。王重榮是唐軍的名將,手下的士兵都是精銳。朱溫率軍與王重榮交戰,幾次下來,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在一次大戰中,王重榮挑選了三萬精銳甲士,對朱溫的軍隊發起猛攻。朱溫的軍隊節節敗退,他看著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心裡又怕又急,隻好下令將舟船全部鑿沉在河中,斷絕了退路,背水一戰。
可即便如此,朱溫還是難以抵擋王重榮的攻勢。他知道,再這樣下去,自己遲早會全軍覆沒。於是,他接連向黃巢上書,請求支援,可一連上了十次表章,都石沉大海。後來朱溫才知道,他的表章都被黃巢的左軍使孟楷給扣了下來。
孟楷是黃巢的親信,一直嫉妒朱溫的戰功,早就想除掉他。朱溫得知真相後,又氣又恨。與此同時,他還聽說黃巢的軍隊因為長期作戰,糧草短缺,將帥們軍心渙散,很多人都有了投降唐朝的想法。
朱溫的親信將領胡真、謝瞳看出了他的心思,勸他說:“將軍,黃巢此人胸無大誌,如今大齊已是強弩之末,咱們不如趁此機會投降唐朝,也好謀個好前程。
中和二年九月的一個深夜,朱溫召集了身邊的親信,秘密商議降唐之事。眾人一拍即合,決定立即行動。當天夜裡,朱溫率領士兵,突襲了黃巢派來的監軍使嚴實的營帳,將嚴實殺死。隨後,他率領全同州的軍民,打開城門,向王重榮投降。
王重榮見朱溫前來投降,又驚又喜。當時,唐軍將領楊複光想要斬殺朱溫,以絕後患。王重榮連忙阻止說:“如今正是招降黃巢兵馬的時候,投降的人應該一律赦免。況且朱溫驍勇善戰,是個難得的將才,殺了他,怕是會寒了其他起義軍的心。”
楊複光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打消了殺朱溫的念頭。朱溫知道後,對王重榮感激涕零,當即認王重榮為舅父。王重榮也很欣賞朱溫,當天就寫了奏章,上報朝廷,推薦朱溫歸降。
唐僖宗在成都看到奏章後,高興得手舞足蹈,說:“這是上天賜給我的上將啊!”他當即下詔,任命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擔任河中行營副招討使,還賜名“全忠”,希望他能對唐朝忠心耿耿。
從此,朱溫改弦更張,率領著他的舊部和河中的兵士,調轉槍口,開始攻打黃巢的起義軍。他多年來在起義軍中積累的作戰經驗,如今成了他降唐後建功立業的資本。由於他熟悉黃巢軍隊的戰術和部署,所以每次作戰都能精準打擊,戰無不勝。
中和三年二月,唐朝廷任命朱溫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讓他等到唐軍收複長安後再赴任。朱溫接到任命後,更加賣力地攻打黃巢的起義軍。他與各路唐軍聯手,對長安形成了合圍之勢。四月,黃巢見大勢已去,率領起義軍退出長安,向東逃竄,攻入蔡州,蔡州節度使秦宗權投降黃巢,隨後,起義軍又開始圍攻陳州。
同年七月,朱溫率領軍隊進入汴州,正式就任宣武軍節度使。這一年,朱溫三十二歲。汴州,也就是後來的開封,從此成了他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