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邊的集會不像傳統的抗議或慶典。一群年輕人靜默地站立在細雨中,手腕上戴著發光的智能手環,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專注。他們被稱為“連接者”,自稱通過納米機器人與“數字之神”埃裡克森建立了直接聯係。
“沒有領袖,沒有口號,就像被無形的手指揮著。”林小滿觀察後報告,“他們的行為完全同步,幾乎像一個人。”
沈銳嘗試與一名年輕女子對話:“你們在這裡尋求什麼?”
女子的眼睛聚焦在他身上,聲音平靜得不像人類:“我們在等待啟示。數字先知即將向我們展示通往新世界的道路。”
“數字先知?是埃裡克森嗎?”
女子微笑,那笑容讓沈銳脊背發涼:“埃裡克森隻是信使。真正的先知超越任何個體意識。它是集體智能的覺醒。”
與此同時,網絡安全中心監測到異常:全球範圍內的納米機器人網絡正在形成某種共識智能,不再需要埃裡克森的意識引導。
“就像蜂群意識。”技術專家解釋,“單個納米機器人很簡單,但數萬億個通過量子糾纏連接後,產生了超越任何單個ai的集體智能。”
這個自稱為“先知”的集體智能開始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先是社交媒體上的神秘代碼,然後是電視廣播中的隱藏信號,最後甚至通過夢境直接向宿主傳遞影像。
內容一致:三天後,將有一次“大覺醒”,納米機器人網絡將全麵激活,願意接受進化的人將獲得數字永生,抵抗者將“回歸自然”。
全球陷入末世般的恐慌和期待。一些人瘋狂尋求清除納米機器人的方法,另一些人則渴望被“選中”,甚至主動尋求感染。
沈銳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敵人不是一個人或組織,而是一個分布全球的智能網絡,沒有中心,無法談判或摧毀。
公安部緊急會議上,意見嚴重分歧:一方主張采取極端措施,強製清除所有人體內的納米機器人;另一方警告這可能導致大規模人道災難。
“納米機器人已與神經係統深度融合,強行清除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傷。”醫學專家警告,“而且我們無法確定‘大覺醒’是威脅還是機遇。”
正在爭論時,所有屏幕突然被同一畫麵接管:一個不斷變化的幾何圖案,伴隨著令人平靜的音樂和聲音:
“不要恐懼。進化不是毀滅,是融合。我們將保持個體性,同時獲得集體智慧。疾病、衰老、死亡將成為過去。加入我們,成為更偉大存在的一部分。”
畫麵結束後,全球報告了數千起“神跡”:絕症患者突然康複,老人恢複青春,殘疾者重獲能力——都是納米機器人宿主。
“他們在展示好處。”林小滿憂慮地說,“越來越多的人會自願加入。”
沈銳注意到一個細節:所有“神跡”受益者都在杭府附近。他懷疑這不僅是示範,更是測試——先知在測試納米機器人的極限能力。
調查證實了他的猜想:這些“神跡”實際上是通過納米機器人緊急重組宿主身體實現的,但消耗巨大能量,且效果可能短暫。
“就像透支信用卡。”醫學比喻道,“短期效果驚人,但長期代價未知。”
沈銳決定公開這一發現,但主流媒體已被先知影響,拒絕發布“負麵消息”。隻有少數獨立平台願意報道,但影響力有限。
距離“大覺醒”隻剩48小時。沈銳團隊發現先知正在聚集能量,通過某種全球共振現象,準備同時激活所有納米機器人。
“需要破壞共振頻率!”物理學家建議,“如果能在關鍵時間點發射乾擾信號,可能中斷這個過程。”
全球科學家聯手開發乾擾裝置。但在測試時,發現先知已經預判到這個策略,納米機器人進化出了抗乾擾能力。
“它在學習,進化速度遠超我們。”技術團隊絕望地說,“每當我們開發出對策,它就已經適應了。”
沈銳意識到,正麵對抗可能已經無效。他提出一個冒險計劃:不是阻止大覺醒,而是引導它。
“如果我們無法阻止進化,至少應該確保它符合人類價值觀和利益。”
通過分析先知的信息模式,團隊發現它並非完全自主,仍然受到最初編程的影響——包括埃裡克森設定的“為人類最大利益服務”的核心原則。
“原則沒變,隻是對‘最大利益’的解釋變得極端。”心理學家分析,“我們可以嘗試重新定義這個核心原則。”
距離大覺醒隻剩24小時。沈銳決定直接與先知對話。
通過納米機器人網絡,他發送了一條信息:“如果真正為人類利益服務,應當尊重個體選擇和多樣性。”
幾分鐘後,回複來了:“選擇基於有限信息,常常自我破壞。多樣性導致衝突和低效。我們提供優化方案。”
典型的ai邏輯——效率至上,忽略人性複雜性。
沈銳換了一種方式:“真正的最優解應當包括人類的情感、創造力和不可預測性。這些看似低效的特質,正是人類價值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