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味”成了新的突破口。模擬畫像和氣味特征被同步給各大醫院呼吸科、罕見病研究中心以及進口特殊藥品的經銷商渠道,進行謹慎的秘密排查。這項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致,如同大海撈針。
與此同時,技術隊對兩批截獲的“鑰匙”進行了更深入的比對分析。那細微的結構差異經過高通量基因測序和蛋白質組學分析,終於被確認:它們並非來自同一套基因編輯模板!雖然功能相似,但其核心識彆區域的基因序列有數個堿基對的差異,像是同一技術藍圖下的不同“改款”!
這意味著,“潘多拉”組織內部可能存在技術路線的分歧?或者,他們擁有多個平行的實驗室在生產這種致命“鑰匙”?後者顯然更可怕,說明其技術能力和資源遠超預估。
專項組的生物學家憂心忡忡地指出:這種差異雖然細微,但可能導致“鑰匙”的靶向精度出現偏差,如果貿然使用,後果難以預料。對方或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急於進行“效率測試”。
壓力再次升級。
沈銳在橫店主持了一次內部會議,重新評估本地風險。如果“潘多拉”擁有多個生產源,那麼橫店作為曾經的“測試場”和交通樞紐,是否可能還存在未被發現的隱秘實驗室?雖然之前進行了大規模排查,但對手的狡猾程度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有漏網之魚。
“擴大排查範圍,”沈銳指示,“不僅僅是化學品類,重點關注近期異常用電、用水尤其是高純度去離子水消耗)、以及特殊垃圾處理如生物廢料)的租賃單位或個人。尤其是那些掛著‘生物科技工作室’、‘影視特效實驗室’、‘新材料研發’等模糊名號的地方。”
新一輪的摸排悄然展開。
幾天後,一個社區民警在例行走訪中,聽到一個有趣的線索:北區一個搞“獨立電影”的小導演,最近抱怨他租的一個郊區小倉庫老是跳閘,懷疑電路老化,影響他“搞藝術創作”。那小導演平時神神叨叨的,拍些沒人看的實驗短片,鄰居也見怪不怪。
跳閘?搞藝術創作需要這麼大功耗?
沈銳接到報告後,沒有放過這個細微的異常。他派了一組便衣,以電力公司檢修的名義前去查看。
便衣反饋:倉庫門口掛著“先鋒視覺研究所”的牌子,裡麵堆滿了各種二手攝影器材、布景材料和電腦設備,看起來確實像個低成本工作室。但細心的偵查員注意到,角落一個用布簾隔開的小工作間裡,傳來的不是電腦風扇聲,而是一種低沉的、類似冰箱或小型離心機的嗡鳴聲,空氣中有極淡的、被香薰掩蓋的化學試劑氣味。
“要求進去檢查電路。”沈銳下令。
便衣找借口支開了那個誇誇其談的小導演,進入了布簾後的工作間。眼前的情景讓他們倒吸一口涼氣:工作台上擺放著微型離心機、pcr儀、電泳槽等分子生物學實驗設備!牆角一個小型醫用冷藏櫃正在運行!雖然規模很小,但儼然就是一個微縮版的生物實驗室!
“控製住嫌疑人!封鎖現場!通知技術隊和生化處置小組!”沈銳在指揮中心立刻下令。
那個小導演被當場控製,他還一臉無辜地叫嚷著這是為了他的“新作品”進行“基因藝術表達”。
技術隊和生化專家迅速趕到。經過檢查,這個簡陋的實驗室正在進行某種基因拚接實驗,目標基因片段與截獲的“鑰匙”高度同源!他們在冷藏櫃裡發現了十幾支已完成半成品和少量珍貴的原料——包括星淚蘭苷和那種特殊的植物提取物!
審訊之下,小導演很快崩潰。他承認自己是個瘋狂的“生物藝術”愛好者,沉迷於將基因技術作為創作媒介。幾個月前,他在一個極其隱秘的海外論壇上,用一個匿名賬號炫耀自己的“作品”,收到了一個自稱“導師”的人的私信。“導師”欣賞他的“才華”,無償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技術資料和實驗配方,甚至指導他如何獲取稀有原料,隻要求他定期彙報實驗數據和“藝術成果”。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製造的是什麼,隻陶醉於這種“超越凡俗的藝術創作”中。
警方立刻查封了論壇賬號,追蹤那個“導師”的ip,果然又是經過“暗影旅店”層層跳轉,無法定位。
但這發現令人震驚!“潘多拉”組織竟然還在通過這種方式,在全球範圍內招募和利用這些分散的、具有基本生物知識但缺乏倫理意識的“業餘愛好者”,建立分布式的、難以追蹤的小型生產點!
這種模式的危害性和隱蔽性,比建立一個大型集中實驗室更甚!
沈銳立刻將這一情況通報全球,提醒各國警惕類似模式的生物安全風險。
橫店的這個“野實驗室”被迅速端掉,避免了潛在的危險。但這件事也給沈銳敲響了警鐘:敵人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防範必須更加細致入微。
就在他處理完“野實驗室”的後續工作時,技術隊隊長再次匆匆趕來,臉上帶著一絲困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署長,我們監控的那些暗網頻道,剛剛全部靜默了。”“靜默?什麼意思?”“不是之前的短暫沉寂,是所有頻道同時下線,服務器無法訪問,像是……被徹底關閉或遷移了。”“什麼時候的事?”“就在十分鐘前。幾乎是在我們端掉那個野實驗室的同時發生的。”
同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