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峰會後的香江,表麵平靜下暗潮洶湧。繼承者曝光的黑材料引發連鎖反應:多名高官被迫辭職,股市劇烈震蕩,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降至冰點。
沈銳站在指揮中心大屏幕前,看著城市各個角落的實時畫麵。繼承者的目的不僅僅是製造混亂,而是在係統地瓦解現有的權力結構。
“署長,恐嚇信的分析結果出來了。”法證專家遞上報告,“紙張是特製的防追蹤材質,墨水是常見的商用品牌,但真正特彆的是這個——”
專家指著紫外線燈下顯現的圖案:一個複雜的幾何圖形,中心是那條熟悉的電路蛇紋。
“這是‘影武者’高級成員的身份象征,”沈銳凝視著圖案,“但比德雷克使用的更加複雜。繼承者改進了組織標誌。”
技術科嘗試破解圖案的數學結構,發現其蘊含某種編碼信息。經過一夜努力,團隊破譯出第一條信息:“當鏡子破碎時,真相將顯現。”
“又是個謎語。”黃誌誠皺眉,“這次指向什麼?”
沈銳沉思片刻:“查一下所有與‘鏡子’或‘反射’相關的近期案件或事件。”
數據庫檢索顯示,過去一個月有十七起與鏡子相關的異常事件:從藝術館鏡麵雕塑被盜到光學實驗室遭入侵,最奇怪的是多家高端服裝店的試衣鏡同時失蹤。
“試衣鏡?”沈銳警覺,“有什麼特彆之處?”
調查發現,這些都不是普通鏡子,而是內置智能技術的“智能鏡”,可以分析用戶體型、推薦服裝,甚至記錄用戶數據。
“他們在收集什麼?”沈銳自問自答,“不是數據,是鏡子本身的技術。”
通過追蹤智能鏡的生產商,警方發現所有這些產品都來自一家名為“反射科技”的公司,而該公司最大股東正是德雷克控製的離岸基金。
技術團隊拆解了一麵被追回的智能鏡,發現其內部被改裝過,增加了一個高頻脈衝發射器。
“這種頻率專門針對安全攝像頭,”專家解釋,“可以在不被人眼察覺的情況下,乾擾監控係統的圖像傳感器。”
沈銳恍然大悟:“繼承者不是在偷鏡子,是在測試如何隱形於監控之下。”
就在這時,新的恐嚇信出現了。這次的目標是司法機構——多名法官收到內含破碎鏡片的信件,附言:“法律如是鏡,已碎。”
緊接著,法院係統遭到前所未有的網絡攻擊:案件檔案被篡改,監控錄像被替換,甚至有聲紋偽造的音頻證據出現。
“他們在破壞司法係統的公信力。”沈銳召開緊急會議,“下一個目標可能是監獄係統或警方證據鏈。”
果然,當晚警署證物室發生安全警報。趕到現場時,發現多個“影武者”相關案件的物證櫃被巧妙開啟,但奇怪的是,什麼都沒有丟失。
“不是要偷東西,”沈銳檢查後判斷,“是要確認某些證據還在那裡。”
他立即下令對所有相關物證進行重新鑒定。結果令人震驚:部分關鍵物證的dna和指紋證據存在微小差異,像是被精心篡改過。
“繼承者在為某人脫罪。”沈銳斷定,“查一下哪些在押的‘影武者’成員最近在上訴。”
名單很快出來,最有嫌疑的是前警務處助理處長張振邦——他因與“影武者”合作而被判重刑,正在上訴中。
沈銳立即提審張振邦。麵對證據篡改的指控,張振邦大笑:“終於發現了?但太遲了,我的上訴下周開庭,新證據已經提交。”
經過緊急法庭命令,警方獲得了張振邦提交的“新證據”——確實顯示原始證據存在疑點,但經過技術分析,這些所謂的新證據本身就是偽造的。
“完美的圈套,”沈銳麵色凝重,“繼承者知道我們會發現證據篡改,所以提前準備了反向證據,讓張振邦看起來是被陷害的。”
法庭辯論變成了一場技術戰。雙方專家就證據真實性展開激烈交鋒。最終,法官決定延期審理,要求國際第三方機構重新鑒定所有證據。
雖然暫時阻止了張振邦獲釋,但繼承者的真正目的達到了——司法係統的公信力進一步受損,公眾對警方證據保管能力產生懷疑。
沈銳意識到,繼承者不是在為某個具體的人脫罪,而是在係統性地質疑整個司法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