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麵小組的成立儀式簡單而務實。沈銳從全局挑選了十二名精英:六名來自技術部門的數字追蹤專家,四名經驗豐富的跟蹤隊老手,還有兩名犯罪心理學家。
“我們的優勢在於融合。”沈銳在第一次小組會議上說,“高科技的眼睛,傳統方法的腳力,心理學的頭腦。”
小組的第一個任務是重新審視“幽靈盜竊案”的所有證據。技術團隊用最新算法分析現場數據,跟蹤隊老手則用經驗直覺尋找模式,心理學家構建罪犯心理側寫。
“嫌疑人極度自信,喜歡挑釁執法部門。”心理學家李博士分析,“每次作案都會留下‘簽名’——那些謎語和標誌不是必須的,而是他遊戲的一部分。”
技術團隊發現了一個微小但關鍵的細節:在所有案發現場,都檢測到一種特殊的低頻聲波,人耳無法察覺,但會影響某些安保傳感器的精度。
“這不是市麵上能買到的技術。”首席技術官阿傑報告,“是定製設備,需要頂尖的工程能力。”
跟蹤隊陳健提出一個觀點:“這種高科技設備需要維護和調試。嫌疑人一定有個安全的工作室,而且不會太遠——精密設備不適合頻繁移動。”
三方麵結合,目標範圍大大縮小:有能力製造這種設備的工作室在濠鏡不超過五家,其中三家有合法業務,可以排除。
“重點監控另外兩家。”沈銳下令。
鏡麵小組采用創新監控方式:技術團隊用無人機和衛星進行大範圍掃描,跟蹤隊則化裝成環衛工人、外賣員等進行近距離觀察,心理學家則通過行為模式預測目標可能的活動。
三天後,一個可疑現象被發現:第二嫌疑地點——一家廢棄的電子廠——雖然看似無人進出,但夜間用電量異常,且有一種特殊的散熱模式,與高性能計算機的工作特征吻合。
“就是這裡。”沈銳確認,“但不能打草驚蛇。我們需要知道他什麼時候在裡麵。”
通過分析用電模式,團隊預測嫌疑人最可能的活動時間是淩晨兩點到五點。沈銳決定在這個時間段進行突襲。
行動夜,鏡麵小組全員到位。技術團隊切斷了工廠的所有通訊但保持供電以免驚動目標,跟蹤隊封鎖了所有可能的逃脫路線,心理學家則通過監控分析嫌疑人可能的反應模式。
淩晨三點,突擊開始。當隊伍衝入主工作室時,發現裡麵空無一人,隻有設備在自動運行。中央大屏幕上顯示著一行字:”
沈銳不怒反笑:“有意思。他知道我們在監控用電模式,故意設置了這個模式引我們過來。”
技術團隊檢查設備,發現這些隻是幌子,真正的工作室在彆處。但嫌疑人犯了一個錯誤——這些設備仍然散熱,而散熱需要通風。
“查所有通風管道!”沈銳下令。
跟蹤隊老手沿著通風管道追蹤,發現一條被巧妙隱藏的通道,通向隔壁一棟看似住宅的建築物。
第二次突擊更加謹慎。當隊伍潛入建築物時,終於發現了真正的工作室——裡麵滿是先進設備,一個身影正在緊急銷毀數據。
“不許動!警察!”沈銳舉槍喝道。
那人轉身,出乎所有人意料——竟是個年輕女子,看起來不到三十歲,眼神中既有驚慌也有不屑。
“沈副局長,終於見麵了。”她冷靜地說,“但你已經晚了。”她按下手中的按鈕,所有設備開始過載!
技術團隊迅速切斷電源,但數據已經大部分銷毀。女子被逮捕,但拒絕透露任何信息。
在工作室中,小組發現了令人震驚的證據:不僅有針對珠寶盜竊的計劃,還有對濠鏡電網、供水係統甚至醫院設備的入侵藍圖。
“她不是在盜竊,是在測試入侵關鍵基礎設施的能力。”技術專家分析,“所有這些犯罪都是更大計劃的準備工作。”
審訊中,女子始終保持沉默,直到沈銳出示一個證據:在她設備中恢複的部分數據,顯示她有一個重病的弟弟,需要昂貴治療。
“我們可以幫助你弟弟,”沈銳說,“但你需要合作。”
女子眼中閃過一絲動搖,但仍堅持沉默。
心理學家李博士提出一個新角度:“她不是主謀。看她的設備使用模式——太多高級功能沒有被充分利用,像是有人在遠程指導。”
技術團隊果然發現設備中有隱藏的後門,數據被實時傳輸到另一個地方。反向追蹤發現信號源竟然在——司法局內部!
“內鬼還在活動!”程雪震驚。
沈銳卻若有所思:“不一定。可能是故意誤導。”
他設計了一個精妙測試:向不同部門發放不同的假信息,觀察哪個版本會被泄露。
果然,兩天後,其中一個版本出現在暗網上——來自司法局網絡安保部門!
突擊檢查發現,網絡安保主管的電腦被一種高級病毒控製,自動發送特定信息。進一步追蹤發現,病毒是通過一個看似普通的係統更新包植入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有人都被利用了。”沈銳判斷,“真正的主謀從未露麵,隻是通過層層代理和黑客手段操縱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