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社會實驗讓濠鏡司法局陷入了深刻的反思。沈銳召集鏡麵小組,開啟了新一輪的戰略會議。
“我們麵對的不是一個傳統罪犯,而是一個社會工程師。”犯罪心理學家李博士在白板上畫著關係圖,“他在測量社會係統的壓力容限,尋找臨界點。”
技術專家阿傑補充道:“從技術角度分析,他使用的都是非致命性手段,但精心設計以引發最大心理影響。這需要對社會心理學和群體行為有極深的理解。”
沈銳凝視著濠鏡地圖上被標記的五個點:“他選擇這些地點不是隨機的。查一下這些位置的曆史和社會學意義。”
調查小組帶回令人驚訝的發現:這五個點恰好對應濠鏡曆史上五次重大社會變革的發生地——從葡萄牙殖民時期到回歸後的重要轉折點。
“他在重演曆史。”程雪恍然大悟,“但用的是現代科技手段。”
沈銳點頭:“不僅重演,是在量化。測量同樣的情況下,現代社會的反應與曆史有何不同。”
跟蹤隊陳健提出關鍵問題:“但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最終目的是什麼?”
小組沉默了。這時,技術團隊有了突破:在恢複的硬盤數據中,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日誌文件,記錄著“教授”的實驗目標和理念。
日誌顯示,“教授”認為人類社會已經到達一個臨界點——技術發展遠超社會結構的進化速度,這種不平衡必然導致係統性崩潰。他自稱在尋找“最小必要乾預”,以便在全麵崩潰前“重置係統”。
“瘋狂的天才。”李博士評價,“但他有某種扭曲的救世主情結。”
更令人不安的是,日誌提到一個名為“鏡像社會”的終極計劃——通過精確計算的社會乾預,引導建立一種“更高效、更理性”的社會結構。
沈銳立即向保安局彙報了這一發現。高層決定加強所有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同時授權鏡麵小組采取更積極的預防措施。
小組設計了一個多層次應對策略:
1.技術層麵:開發反製設備,能夠檢測和阻斷“教授”使用的特殊頻率和信號。
2.心理層麵:通過媒體和社區網絡增強社會韌性教育,提高公眾對異常情況的識彆和應對能力。
3.物理層麵:對潛在目標采取差異化保護,設置陷阱和監測點。
策略實施一周後,“教授”開始了新一輪測試。這次的目標是交通係統——濠鏡的智能交通燈同時出現異常,造成大規模擁堵。
但這次的效果大打折扣:駕駛員們沒有陷入恐慌,而是按照應急預案使用備用路線;交通管理部門迅速切換至手動控製;技術團隊很快定位並阻斷了乾擾源。
“教授”在暗網發布了一條新信息:“有趣的適應。但真正的測試才剛剛開始。——p”
緊接著,一係列更加精妙的“測試”展開:
·超市價格係統被篡改,造成短暫混亂,但很快被發現並修複。
·社交媒體出現精心偽造的緊急事件報道,但被快速識彆並澄清。
·部分區域通訊信號被乾擾,但備用係統立即啟動。
每一次攻擊都被成功化解,但鏡麵小組意識到這些都隻是佯攻。“教授”在測量他們的反應時間和模式,為真正的攻擊做準備。
沈銳決定反客為主:“我們不能總是被動應對。需要預測他的最終目標,先發製人。”
通過分析所有數據,小組發現一個模式:“教授”的所有測試都在為某個大型公共活動做準備。排查近期大型活動後,目標鎖定在兩周後的“濠鏡國際科技峰會”——屆時將有全球科技領袖和專家參加。
“完美的實驗場。”沈銳麵色凝重,“高關注度,高科技環境,國際影響力。”
安保工作立即升級。鏡麵小組設計了史上最嚴密的防護體係,包括:
1.所有參會者的多重身份驗證
2.獨立網絡係統與外界物理隔離
3.反無人機和信號乾擾裝置
4.應急響應團隊隨時待命
峰會前一天,沈銳收到一條神秘信息:“最高級彆的挑戰值得最高級彆的獎勵。期待明天。——p”
沈銳回複:“我們會準備好。”
峰會日,濠鏡戒備森嚴。當全球科技精英齊聚一堂時,沈銳坐鎮指揮中心,鏡麵小組全員就位。
然而,一整天平安無事。沒有異常信號,沒有係統故障,沒有任何乾擾。
“他在等什麼?”程雪疑惑。
傍晚,峰會進入最後環節——關於“未來城市安全”的專題討論。突然,所有屏幕閃爍,顯示出“教授”的身影——這次沒有麵具,但麵容經過數字處理無法辨認。
“女士們先生們,抱歉打斷這個關於安全的重要討論。”聲音經過處理但清晰可辨,“我想提供一個實時案例研究。”
會場一陣騷動,但安保人員迅速穩定秩序。
“請看大屏幕。”“教授”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