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獲的精密零件像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石頭,在專案組內部激起了新的波瀾。雖然運送者隻是個拿錢跑腿的“騾子”,但零件本身的價值和走私手法的專業性,都指向一個組織嚴密的犯罪網絡。
技術隊對那名“外賣員”的電子設備進行了深度挖掘。他的手機經過高度加密和清理,幾乎找不到任何有用信息。然而,在一個極其隱蔽的緩存文件夾中,技術專家發現了一個被多次訪問、但已被刪除的暗網市場鏈接的殘跡。
“暗網…”沈銳看著報告,這個詞的出現並不意外。那裡是匿名交易、雇傭犯罪的天堂。
在國安部門的技術支持下,專案組嘗試追蹤這個暗網市場的入口和服務器位置,但對方顯然也擁有極高的反追蹤能力,服務器遍布全球,使用跳轉和加密技術,難以定位。
“對方很謹慎,交易可能使用加密貨幣,而且是通過中間人層層轉包,很難直接追溯到最終雇主。”技術隊負責人麵露難色。
“那就從‘騾子’的接單流程反推。”沈銳指示,“他是如何被招募的?資金如何流轉?哪怕隻有一絲線索,也要挖下去。”
與此同時,對那個被截獲的濾波元件進行了更細致的分析。它的製造工藝極其精湛,上麵激光雕刻的代碼雖然被部分磨損,但通過技術複原,確定其來源於國外某家知名的防務承包商實驗室,該實驗室一年前曾報告過失竊案。
這條線似乎又隱隱與“狐王”可能服務的境外勢力關聯起來。
調查陷入了僵局。暗網的線索虛無縹緲,元件的來源遠在海外。似乎除了加強安檢和巡邏,沒有更好的辦法。
但沈銳沒有放棄。他要求將近期所有涉及鐵路運輸的、未破獲的盜竊案、走私案、甚至奇怪的糾紛案,無論案值大小,全部重新梳理一遍,尋找與此次零件走私案在手法、時間、線路上可能存在的關聯性。
這是一個笨辦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進行枯燥的比對。但很多時候,笨辦法恰恰是最有效的方法。
幾天後,一個不起眼的發現引起了注意。就在濾波元件走私案發生前一周,另一條高鐵線上發生了一起“錯拿行李”糾紛。一位乘客聲稱自己的行李箱被一位“著急趕車”的旅客拿錯了,對方的箱子看起來幾乎和他的一模一樣。後來站方調解,發現“拿錯”的箱子裡隻有一些舊衣服,而那位“著急”的旅客早已不知所蹤。當時隻當作普通糾紛處理了。
但記錄顯示,那個被“遺棄”的行李箱品牌和型號,與g1235次上那個被拆解的可疑行李箱完全一致!
“這不是拿錯!這是預演!是測試!”沈銳立刻意識到,“他們在測試用這種型號的行李箱通過安檢和運輸的效果!甚至可能測試我們的反應!”
他立刻調取了那次“錯拿行李”糾紛的監控錄像。畫麵中,那位“著急”的旅客始終低著頭,戴著帽子和口罩,無法看清麵容,但其身高體型,與g1235次上的男子以及快餐店“外賣員”有相似之處!
“是同一個人,或者同一夥人!”老陳肯定地說。
這條線索的價值在於,它將暗網上虛無縹緲的指令與現實中具體的人和物聯係了起來。雖然依舊無法直接找到幕後主使,但至少證明了對方的活動模式:通過暗網招募工具人,利用鐵路網絡進行實物運輸,且行事周密,會進行前期測試。
專案組調整了策略,不再執著於立刻破解暗網,而是重點布控鐵路係統,張網以待,等待對方再次出手。技術隊則繼續嘗試從加密貨幣流向和暗網市場的零星信息中尋找patterns模式)。
春運高峰期持續,車站依舊人滿為患。警方的布控無聲無息地進行著,像一張細密的網,籠罩著繁忙的交通樞紐。
一天夜裡,指揮中心接到一個奇怪的匿名電話。來電者使用變聲軟件,隻說了一句話:“明天上午,d3124次,7車,有‘驚喜’。”隨即掛斷。
電話來源是網絡虛擬號碼,無法追蹤。
“挑釁?還是陷阱?”小李皺眉。
“也可能是調虎離山。”老陳分析,“想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d3124次上,他們在彆的地方動手。”
沈銳沉思片刻。這種手法很低級,不像“狐王”或其殘黨的風格。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通知d3124次列車乘警和安全員,加強7號車廂巡視。便衣小組照常執勤,重點監控其他可能的目標車次,不要被乾擾。”他做出了穩妥的安排。
第二天上午,d3124次列車平穩運行。7號車廂一切正常,沒有任何可疑情況。就在大家以為這隻是一個惡作劇電話時,列車突然在一段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區間減速,最終緩緩停了下來。
“報告指揮中心,d3124次列車因軌道信號故障臨時停車。”列車長報告。
臨時停車在鐵路運營中並不罕見。但結合那個匿名電話,就顯得有些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