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鯨群用生命編織的守護光網,如同給新生的宇宙披上了一層溫暖的繈褓。“基調”星雲在其庇護下,脈動愈發沉穩有力,仿佛一顆強勁而安定的心臟,將平衡與希望的韻律泵送至已知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星螢接收到的小哲星寰)那感激與安心的意念,以及那來自深淵的、冰冷而好奇的“期待”,都預示著暫時的風暴已然平息,但更漫長的守望才剛剛開始。
“銀翼號”沒有在邊界久留。鯨群的犧牲與星螢的應對,雖然暫時擊退了“帷幕之外”的窺視,但也無疑暴露了他們的位置和能力。觀測站也不再安全。
“我們需要繼續移動,尋找更穩定的據點,同時……履行我們的職責。”星螢的聲音恢複了往常的冷靜,但其中蘊含的決意已截然不同。她不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新秩序的參與者和守護者之一。
伊瑟琳點頭讚同:“‘旋律之庭’和其他‘和諧之聲’的據點正在重新整合,但內部清洗需要時間。在外圍行動,反而更靈活。”她看向星螢,眼神複雜,“你與‘星寰’、‘心之錨’乃至那些古老生命的共鳴……是獨一無二的。你已成為新宇宙中一個關鍵的‘節點’。”
這個認知讓眾人感到一絲沉重,卻也充滿了使命感。
根據馬文之前標記的坐標和卡爾逐漸恢複的記憶碎片,他們鎖定了下一個可能存在“星塵號”幸存者的區域——一個位於新興星雲邊緣、被稱為“淺灘”的稀疏星係群,那裡環境相對溫和,適合生命苟延殘喘。
航行在新生宇宙中,感受與以往截然不同。星辰似乎更加“親切”,能量的流動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律感”。他們甚至數次觀測到一些剛剛萌芽的、意識尚處於朦朧階段的原始生命形態,在以往嚴酷的宇宙環境中,這些都是幾乎不可能存在的奇跡。
“法則的包容性,正在催生更多的‘偶然’。”星螢記錄著這些變化,她的數據庫正在成為研究新生宇宙的第一手資料庫。
途中,他們經過了一個剛剛經曆過“歸寂”力場殘餘影響、萬物凋零的星係。令人驚訝的是,在那片死寂的星域中,他們發現了一些微弱的、卻頑強閃爍的生命信號——那是一種能夠吸收靜默能量、轉化為自身養分的奇特矽基菌落。它們如同在灰燼中生長出的第一抹綠意,象征著生命那無與倫比的韌性。
“看吧,”哨站艾拉指著那些菌落,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隻要有一絲可能,生命總能找到出路。”
方舟艾拉則更加務實,她收集了菌落樣本和數據:“這些適應了新法則的生命形態,或許能為我們未來的重建提供幫助。”
就在他們為這片新生的希望感到欣慰時,星螢接收到了一段來自遙遠星域的、公開的廣播信號。信號並非來自某個具體文明,而是一個自稱“播種者”的鬆散組織。
“……生命之火,不應獨燃……”
……知識之種,當播星海……”
……吾等‘播種者’,願以微薄之力,助新生之芽破土……”
……提供基礎科技藍圖、環境改造數據、文明啟蒙指南……”
……任何渴望成長之智慧,皆可於此頻率回應……”
“播種者?”卡爾副艦長若有所思,“我記得……‘星塵號’的數據庫中,好像有關於他們的零星記載,是一個非常古老、行蹤隱秘的慈善性組織,據說在多個文明斷代期出現過。”
是機遇,還是另一個陷阱?在新宇宙的背景下,任何未知勢力都需謹慎對待。
帶著警惕與一絲期待,“銀翼號”抵達了“淺灘”星域。這裡正如其名,星係稀疏,引力平和,幾個年輕的行星係統正在緩慢形成,環境確實適合作為臨時避難所。
馬文立刻開始了大範圍掃描,尋找救生艙或任何人工造物的信號。卡爾也努力回憶著“星塵號”解體前可能的逃生矢量。
然而,首先被發現的,並非“星塵號”的幸存者,而是一處……異常的能量源。
信號來自一顆荒蕪、布滿隕石坑的岩石行星背麵。能量讀數非常奇特,並非自然現象,也不同於已知的任何科技造物。它極其微弱,卻異常穩定,仿佛一個被精心設置的、持續運行了漫長歲月的……信標?
“銀翼號”謹慎靠近。在行星背對恒星的永夜麵,一個不起眼的環形山中心,他們找到了信號源——
那是一個半埋在塵埃中的、造型古樸的銀色金屬柱。柱子表麵刻滿了無法辨識的、流動的幾何花紋,頂端鑲嵌著一塊不斷變幻色彩、內部仿佛有星雲旋轉的晶體。正是這塊晶體,在持續散發著那奇特的能量波動。
“這不是‘星塵號’的技術風格。”卡爾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