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被稱為“人工天河”,是上世紀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青年洞是紅旗渠的咽喉工程,位於河南安陽市林州市北部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在這裡可以徒步或乘船遊覽,感受林州人民戰天鬥地的精神,還能參觀虎口崖、神工鋪等景點。
早上天就很熱了,中南林的兩位老師和我們驅車前往紅旗渠青年洞)。一路上,除了熱就是熱,還好車的空調可以。當我們到達紅旗渠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雄偉壯觀的景象。懸崖峭壁上,紅旗渠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旋,讓人不禁為之驚歎。
我們乘坐索道緩緩上升,仿佛置身於雲霧之中。腳下是深不見底的峽穀,頭頂是湛藍的天空,這種感覺既刺激又令人陶醉。隨著索道的升高,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紅旗渠的全貌,那是無數先輩們用汗水和智慧鑄就的偉大工程。
在索道上,微風拂過,帶來絲絲涼意。我們靜靜地欣賞著周圍的美景,心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先輩們的敬意。
站在山上鳥瞰紅旗渠,那壯觀的景象讓人歎為觀止。然而,真正的青年洞還需要乘坐索道才能到達。我不禁對這索道產生了好奇,它究竟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
如今,人們旅遊時似乎都習慣了購買套票,進入景區後便不再願意步行,而是選擇坐車或者乘坐索道。這種方式雖然方便快捷,但卻讓人失去了很多與自然親近的機會。
對於那些喜歡徒步旅行的人來說,這樣的套票模式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有些遺憾。畢竟,步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欣賞沿途的風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而索道雖然能節省時間和體力,但也會讓我們錯過一些美麗的細節。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索道也為一些行動不便的遊客提供了便利。對於他們來說,乘坐索道可以讓他們輕鬆地到達目的地,欣賞到原本無法到達的美景。
當我站在紅旗渠的渠岸邊,望著那奔騰不息的渠水,心中湧起無儘的震撼。紅旗渠,這一被譽為“人工天河”的偉大水利工程,宛如一條巨龍蜿蜒於太行山間。它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林縣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靠著一錘、一釺、一雙手,曆經十年苦戰開鑿而成的生命之渠。沿著渠岸前行,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十萬修渠大軍風餐露宿、日夜奮戰的身影。他們不畏艱險,不懼困難,硬是在這千仞絕壁上開辟出了一條希望之路。
終於,我來到了紅旗渠的核心景點——青年洞。青年洞總長約616米,高5米,寬6.2米,位於豫、冀、晉三省交界之處的山崖峭壁之上。它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也是紅旗渠水工、建築和自然景觀結合極為精妙的地段。因其開鑿隊伍是從全縣民工中選調出來的三百名青年,故而得名“青年洞”。站在洞口,仰望著那巍峨的峭壁和深邃的洞口,我不禁肅然起敬。當年,這些平均年齡不到23歲的青年們,腰係繩索,懸於半空,在堅硬的岩石上一錘一釺地鑿著,每一寸的掘進都飽含著他們的汗水與熱血,甚至是生命。洞內,清涼的渠水潺潺流淌,似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抬頭望去,峭壁間的紅色渠水如一條凝固的火焰,沿著山勢蜿蜒向前。300名青年突擊隊用鋼釺鑿出的“一線天”棧道上,還能摸到當年錘鑿的凹痕,指尖劃過的瞬間,仿佛觸到了上世紀60年代林縣人掌心的老繭。神工鋪遺址的石板上,擺放著複建的茅草棚,牆角的鐵砧鏽跡斑斑,據說當年工匠們就是在這裡把12萬斤鋼釺磨成了8萬斤鐵屑。
中午時分,太陽高懸,熱浪滾滾,早已疲憊不堪,此刻最渴望的就是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
有人提議去吃河南燴麵,那可是河南的特色美食,麵條筋道,湯汁濃鬱,讓人回味無窮。然而,話音未落,另一個人卻插嘴道:“我知道有一家非遺的麵食——捋麵,那味道絕對正宗!”
大家聽了,都有些心動,畢竟非遺的美食可不多見。於是,眾人開始熱烈地討論起這捋麵的獨特風味和製作工藝。
不過,說到底,大家想吃麵,其實還有兩個原因。一是真的累了,急需一碗熱騰騰的麵條來補充體力;二是害怕喝酒。在這裡,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一上涼菜,就得開始喝酒。而往往還沒等熱菜上桌,很多人就已經喝得酩酊大醉了。
所以,每當有人問起河南有什麼特色美食時,大家常常會一時語塞,想不起來。畢竟,在涼菜階段,大家的注意力都被酒給吸引走了,哪還有心思去品嘗其他美食呢?
我走進一家“永超捋麵”館。店內食客滿座,歡聲笑語中彌漫著濃鬱麵香。剛一坐下,就聽到後廚傳來案板上的“砰砰”揉麵聲,節奏明快,似在奏響一曲美食前奏。
我好奇地來到後廚,隻見非遺傳承人王永法師傅正專注於手中麵團。他麵前,半盆麵粉已在溫水與鹽的調和下,變成絮狀,隨後,他雙手如靈動舞者,將麵絮揉成緊實麵團,再蒙上濕布,讓麵團慢慢餳著。王師傅一邊忙活,一邊笑著介紹:“咱這捋麵,可是麵條界的‘老祖宗’,早在漢代就流傳於安陽西部太行山區,當時叫湯餅,後來又叫水引。要捋出好麵,得用心對待每一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話間,麵團餳好,王師傅將其放上案板,擀成薄薄麵片,動作一氣嗬成,那麵片薄如宣紙,均勻細膩。接著,他手持利刃,刀起刀落,麵條粗細一致,像整齊排列的士兵。“這切條也有講究,寬窄得恰到好處,太寬不好捋,太窄易斷。”王師傅解釋道。
最神奇的捋麵環節來了。王師傅雙手拽住麵條兩頭,輕輕用力拉開,麵條瞬間變長,可它像調皮孩子,還會回縮。這時,王師傅一隻手穩住一端,另一隻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麵條,輕輕滑動,一捋之下,麵條變得薄而透亮,如舞動的銀練,在空中閃爍著誘人光澤。“鹽放少了,麵條沒筋骨,易斷;鹽多了,韌勁大,拉不開、捋不薄。隻有‘三揉三餳’,用心揉,才能揉出好麵。”王師傅道出其中訣竅。
不多時,一碗熱氣騰騰的捋麵端上桌。麵條晶瑩剔透,裹滿香濃鹵汁,紅的番茄、綠的青菜、棕的肉醬,色彩搭配讓人食欲大增。用筷子挑起一筷子,麵條軟而不爛,入口爽滑,輕輕咀嚼,麥香、鹵香交融,在舌尖奏響美妙樂章。咽下之後,胃裡暖烘烘的,渾身舒暢。
我邊吃邊和王師傅聊天,得知早些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手工捋麵因製作工序繁雜,傳承麵臨困境。但王師傅不舍這門老手藝失傳,堅持純手工製作,規範了製作流程,還與農業公司合作,定製豫北高筋小麥,用石磨加工麵粉,確保麵條營養豐富、麵軟筋道。為了讓捋麵走向更廣闊市場,他花費多年時間,嘗試各種方法攻克冷凍保存難題,讓更多人能品嘗到這份美味。如今,安陽捋麵已成為省級非遺,越來越多人知曉並愛上它。
吃完這碗捋麵,我心中滿是感慨。紅旗渠展現出的堅韌不拔,殷墟承載的厚重曆史,還有這安陽捋麵蘊含的傳統匠心,都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認識。紅旗渠精神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殷墟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悠久曆史,而安陽捋麵則是百姓生活與傳統文化的鮮活見證。它不僅是一道美食,更傳承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情感,在歲月長河中散發獨特魅力。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銅器如司母戊鼎和商代墓葬等,可參觀殷墟博物館、車馬坑展廳、婦好墓等核心展區。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殷墟博物館,這座地下博物館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收藏著無數珍貴的文物。步入館內,我被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玉器和甲骨文所震撼。那造型獨特的司母戊鼎複製品,雖非真品,但依舊氣勢恢宏,展現出了殷商時期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還有那一片片刻滿符號的甲骨,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記載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的信息。“一片甲骨驚天下”,正是這些甲骨文的發現,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遙遠時代的奧秘,使中國的信史向前推進了約一千年。
走出博物館,來到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這裡是中國考古學誕生地與甲骨文發祥地,眾多宮殿基址和祭祀坑錯落分布。我漫步其間,仿佛能看到當年商王在這裡發號施令,舉行盛大祭祀儀式的場景。尤其是婦好墓,這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隨葬品,讓我們對婦好這位傳奇女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既是商王武丁的王後,又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女將軍,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她以卓越的才能和勇氣,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觀完殷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紅旗渠青年洞)展現的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堅韌精神,而殷墟則讓我領略到了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這兩處景點,一處是現代人力與自然抗爭的奇跡,一處是古代文明輝煌燦爛的結晶,它們雖跨越了數千年的時空,卻都蘊含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內核。
這次旅行,讓我收獲頗豐。紅旗渠精神讓我明白,無論麵對多大的困難,隻要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誌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艱難險阻。而殷墟所承載的殷商文明,讓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喜歡金山碎光雜集請大家收藏:()金山碎光雜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