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這條微博,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的漣漪不斷擴大,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席卷全網的風暴。
然而,在諸多有心人的引導和推波助瀾下,輿論的風向開始從最初的震驚、討論,逐漸轉向了對陸羽個人的質疑、批判甚至攻擊。
首先發難的是一些所謂的“專家”和“教授”。
他們在傳統報紙的專欄,或者在網絡平台上發表長篇大論,引經據典。
從科學嚴謹性、社會責任到名人影響力等多個角度,對陸羽進行口誅筆伐。
一位地質大學的教授在知名報紙上發表評論文章,標題就是《警惕名人“偽科學”對社會秩序的乾擾》。
文章稱:地震預測是世界性難題,任何未經嚴格科學論證的、基於零星自然現象的‘預言’,都是極不負責的。
陸羽作為公眾人物,以其影響力傳播這種未經證實的不安信息,極易引發社會恐慌,破壞穩定,其行為比那些自然現象本身更值得警惕。
類似的評論有很多,這些看似客觀、戴著學術光環的批評,為攻擊陸羽提供了理論依據。
使得很多原本持中立態度的人,也開始覺得陸羽此舉確實欠妥。
緊接著,一些與陸羽有過節或想蹭熱度的文化圈或娛樂圈人士也跳了出來。
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王亞民,這位因袈裟事件與陸羽結下梁子的老仇人終於逮到機會了。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寫道:某些年輕人,取得了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連地質科學都敢妄加評論。
這是典型的浮躁心態,是對專業和知識的極大不尊重。
我建議有關部門應該管管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以正視聽。
曾誌尾在一次商業活動後,被記者問及對陸羽預測地震的看法時。
他一臉標誌性的猥瑣笑容,話裡卻充滿調侃。
“陸羽現在這麼厲害的嘛,拍電影的都能算出地震了?”
“哈哈,要是他算的準的話,下次碰見我一定請他幫我看風水。”
“年輕人,還是腳踏實地點比較好啊。”
主持人蔡康勇在他的一檔熱門綜藝節目上,也對陸羽進行了調侃。
“我覺得陸羽導演應該是在為新電影做宣傳吧。”
“這種炒作方式還蠻特彆的哦,成本低,效果轟動。”
“不過下次我建議他可以考慮換個溫和點的話題,比如預測一下明天的天氣,雖然也可能不準啦。”
這些來自不同領域、帶有明顯傾向性或嘲諷意味的言論,經過媒體放大和網絡傳播,進一步煽動了輿論情緒。
網絡上,針對陸羽的嘲諷和質疑開始迅速增加起來。
“陸龜兒子,滾出娛樂圈!”
“想紅想瘋了吧?這種熱度也敢蹭?”
“傻逼導演,咒我們四川地震?你他媽才該被震死!”
“以前還挺喜歡他的電影,現在看真是腦子有病!”
“支持封殺陸羽!擾亂社會秩序!”
陸羽的微博評論區逐漸開始淪陷,仿佛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充斥著各種惡毒的詛咒和不堪入目的辱罵。
雖然依然有許多影迷在幫陸羽說話,但惡意評論已經開始占據上風。
陸羽沒有做任何控評行為,任由那些惡評充滿自己的微博。
麵對這鋪天蓋地的惡意,陸羽身邊的人都心急如焚。
但陸羽早就提前對公司藝人下了命令,不允許任何人摻和這件事,也不能發表任何意見。
橫店《宮鎖珠簾》劇組,楊蜜看著網絡上那些辱罵陸羽的言論,氣得眼圈通紅,但她知道自己什麼都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