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州市財政、國土兩大實權部門負責人的相繼落網和深度交代,如同兩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腐敗網絡在經濟領域的運作肌理。然而,專案組的調查並未止步於此。隨著審訊的深入和更多證據的浮現,一個更加觸目驚心、直接侵蝕組織人事根基的隱秘——係統性的買官賣官——開始浮出水麵。
這個突破,最初源於對張克勤的持續攻堅。這個劉明維最信任的執行者,在確鑿的證據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下,終於放棄了最後的抵抗。為了爭取立功,他開始吐露那些隱藏在公安係統內部運作之下的、更為核心的機密。
“劉明維能坐穩公安局長的位置,並且能把那麼多自己人安插到關鍵崗位上,光靠正常程序是不可能的。”張克勤在審訊室裡,麵色灰敗,但眼神中透著一股豁出去的瘋狂,“上麵……需要打點,下麵……也需要擺平。”
他斷斷續續地交代,劉明維為了鞏固自己在公安係統的權力,構建隻聽命於他個人的“獨立王國”,大肆利用人事調整、乾部提拔的機會,進行權錢交易和利益交換。而張克勤,作為劉明維的親信和政工乾部,很多時候就充當了其中的“中間人”和“操盤手”。
“具體的價碼……因人而異,也因崗位而異。”張克勤舔了舔乾裂的嘴唇,“一個城區分局局長的位置,可能……可能要這個數。”他伸出了兩根手指。
“二十萬?”審訊人員問。張克勤搖了搖頭。“二百萬?”張克勤沉默了一下,算是默認。“如果是刑偵、經偵、治安這些油水厚的支隊副職,或者關鍵科室的科長,可能便宜點,幾十萬到一百萬不等。要是想從普通民警提拔為副科……也得十幾二十萬……”
這還僅僅是公安係統內部!隨著調查的深入,從其他落網官員,如周斌、吳天寶,以及一些為了自保而主動交代問題的乾部口中,專案組逐漸拚湊出一張覆蓋清州市多個重要部門、關鍵崗位的隱形價目表。
這份“價目表”並非明碼標價,更像是一種在特定圈層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重要鄉鎮、街道黨政一把手:一百萬至三百萬不等,取決於該地區的經濟狀況和項目資源。
·市局關鍵業務科室科長:八十萬至一百五十萬。
·區縣副局長、重要部委辦局副職:一百五十萬至二百五十萬。
·解決副處級待遇非實職):五十萬左右。
·關鍵崗位的調動如從清水衙門調到財政、國土、規劃等部門):同樣需要不菲的“活動經費”。
而支付方式也極其隱蔽:有的是直接送現金,有的通過特定關係人開設的皮包公司以“谘詢費”、“勞務費”等形式轉賬,有的則是贈送等價古玩字畫、奢侈品,甚至承諾在項目上給予關照,進行“期權交易”。
更令人震驚的是,張克勤和周斌的供述都隱約指向,這種買官賣官的風氣,並不僅僅局限於清州市層麵。劉明維為了謀求更高的職位,或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曾向上級,特彆是向魏長明進行“進貢”。
“劉市長能當上副市長、公安局長,據說……也是花了大力氣的。”張克勤含糊地提到,“具體多少我不清楚,但肯定是個天文數字……而且,每年逢年過節,或者魏副省長家裡有什麼紅白喜事,劉市長都會準備一份‘厚禮’,有時候是現金,有時候是境外賬戶的彙款憑證……這些,都是為了維持關係,確保位置穩固。”
周斌在提到“上供”款項時,也曾提及部分資金用於“打點省裡關係”,雖然他沒有明說,但其指向性不言而喻。
這些供述,與專案組從劉明維及其親屬、關係人處搜查到的部分可疑大額資金流出的記錄,形成了可怕的呼應。
為了印證這些口供,專案組調整了偵查方向,對近五年來清州市幾次大規模人事調整期間,得到提拔或重用的乾部,特彆是那些與劉明維關係密切、或者能力與崗位明顯不符的乾部,進行了秘密的背景審查和財產核查。結果令人心驚:相當一部分乾部在提拔前後,個人及家庭財產出現了與其合法收入明顯不符的異常增長,或者其親屬名下出現了由不明資金購買的房產、車輛。
一份基於審訊口供、資金流水分析和初步外圍核查的《關於清州市部分領域買官賣官問題的初步核查報告》被迅速整理出來,擺在了韓博和李正峰的案頭。
報告的內容沉重得讓人窒息。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腐敗,這是在挖我們黨和政府執政根基的牆角!”韓博猛地一拍桌子,怒不可遏,“拿著人民賦予的權力,像商人一樣待價而沽,把官職當成商品!這樣的乾部,怎麼可能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他們服務的,隻能是給他們送錢的人!”
李正峰的臉色也陰沉如水:“買官者投入巨資,上位後必然變本加厲地撈回來,形成惡性循環。這不僅嚴重破壞了政治生態,扭曲了選人用人導向,更直接導致了行政效率低下、政策執行走樣,最終損害的是國家利益和百姓福祉!劉明維在清州能一手遮天,與這種畸形的乾部選拔機製有直接關係!”
“必須一查到底!無論涉及到誰!”韓博斬釘截鐵,“這份報告,連同我們之前掌握的所有證據,要立即向省委和中央紀委做專題彙報!買官賣官,是比經濟腐敗危害更大的毒瘤,必須徹底鏟除!”
他立刻做出部署:
1.深化審訊:加大對張克勤、劉明維以及其他可能知情官員的審訊力度,務必查清買官賣官的具體操作流程、中間人、資金去向,特彆是向上級“進貢”的細節。
2.擴大核查:在保密前提下,對報告中提及的、有重大嫌疑的乾部進行更深入的秘密調查,固定證據。
3.製度反思:要求政策研究組的同誌,開始著手梳理現行乾部選拔任用製度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為後續的整改提供參考。
“買官價目表”的浮現,將“909”專案的嚴重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揭示的,不僅僅是個彆官員的貪汙受賄,而是一個係統性的、關乎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深層次問題。專案組的任務,不再僅僅是懲處幾個貪官,更是要揭開這膿瘡,推動刮骨療毒式的深刻變革。前方的路,依然充滿挑戰,但方向,從未如此清晰。
喜歡官場破局請大家收藏:()官場破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