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穎那超越個案、著眼於係統和長遠的視野,如同一台高精度雷達,在掃描清州這片剛剛經曆風暴洗禮的天空時,並未因表麵的晴朗而放鬆警惕。她清醒地意識到,魏長明、劉明坤等人雖然倒台,其構建的腐敗網絡雖然被摧毀,但那種滋生腐敗的文化土壤、那些依附於舊權力格局生存的既得利益思維、以及潛伏在角落裡的殘餘勢力,絕非一次風暴就能徹底滌蕩乾淨。正如大病初愈的身體,病灶雖除,但元氣未複,仍需警惕“餘毒未清”的風險。很快,一些細微卻不容忽視的信號,開始印證她的判斷。
信號首先出現在記者站新開通的“民生熱線”和網絡問政平台上。起初,平台收到了大量為反腐成果點讚和反映曆史遺留問題的信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內容詭異、指向模糊的留言開始浮現。
·“清州真的乾淨了嗎?某些人不過是換了個馬甲而已。”
·“新來的領導?嗬嗬,怕是來摘桃子的吧,以前的爛賬誰還敢提?”
·“奉勸某些人,見好就收,水還是很深的,小心濕了鞋。”
·一條匿名的網絡帖子更是含沙射影:“聽說‘鼎嘉實業’又拿到新項目了?果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背後的關係硬著呢!”
這些留言,沒有具體指控,缺乏事實依據,更像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和試探性的輿論攪動。但趙曉穎卻從中嗅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那是一種不甘、怨恨和企圖反撲的混合味道。她指示小林:“重點監控這類模糊指控和煽動性言論,嘗試進行溯源分析,看看是單純的網民情緒,還是有組織的輿論操控。”
小林利用技術手段進行分析,發現部分賬號確實存在協同發帖、互相呼應的特征,ip地址雖然經過偽裝,但活動規律顯示可能來自清州本地。“不像是普通網民的自發行為,更像是有目的、小規模的水軍試探。”小林彙報。
幾乎與此同時,老陳那邊也從他的“老關係”那裡聽到了一些風聲。一位已經退居二線的老同誌在一次私下聊天中,憂心忡忡地對老陳說:“老陳啊,你們現在搞得風風火火,是好事。但也要小心啊。魏長明、劉明坤他們經營這麼多年,樹大根深,倒掉的隻是明麵上的。有些‘白手套’洗白了,有些關係網轉地下了,還有些人,雖然沒直接參與腐敗,但思想上、感情上還跟舊勢力撇不清關係。這叫‘人在心不在’,或者‘陽奉陰違’啊!”
老同誌還透露了一個更具體的信息:“我聽說,以前跟胡三強走得近、但當時因為證據不足溜掉的那個‘馬老三’,最近又在城西一帶活動了,雖然不敢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膽,但好像糾集了一些社會閒散人員,搞什麼‘土石方’生意,手段估計也不乾淨。”
“馬老三?”老陳立刻警覺起來。這是胡三強黑社會性質組織的一個重要骨乾,以心狠手辣著稱,在之前的掃黑行動中因關鍵證人翻供而僥幸逃脫。他的再次冒頭,絕對不是一個好信號。
小吳在基層走訪時,也感受到了一種微妙的氛圍。一些小微企業主在談及現在的營商環境時,雖然普遍肯定比過去好了很多,但言語間仍有些閃爍其詞。“辦事規矩是規矩了,但有時候……感覺還是有點‘卡’。”一位經營建材的老板欲言又止,“比如去辦某個許可證,窗口人員態度很好,但就是告訴你材料‘可能’還缺一點,‘建議’你找某個中介‘谘詢’一下,能快很多。你說這是正常流程,還是……”另一位開餐館的老板娘則抱怨:“衛生、消防檢查倒是規範了,但總有些自稱是‘行業協會’的人來拉讚助、搞評比,口氣大得很,說不參加就怕以後‘不好辦事’。我們小本經營,經不起折騰啊。”
這些碎片化的信息——網絡上的陰風、老同誌的提醒、黑惡殘餘的冒頭、基層感受到的“軟阻力”——彙聚到趙曉穎這裡,逐漸勾勒出一幅“餘毒未清”的圖景。這“餘毒”並非指仍然存在一個能與黨和政府公開對抗的強大敵對勢力,而是更像一種彌漫在空氣中的“毒素”,表現形式多樣:
1.思想上的“戀舊”與“觀望”:部分曾在舊格局中獲益或適應了潛規則的乾部,對新製度、新風氣內心抵觸,消極應付,期待“風頭”過去。
2.勢力上的“潛伏”與“轉型”:一些腐敗網絡的邊緣人物、未能徹底鏟除的黑惡殘餘,試圖改頭換麵,用更隱蔽的方式繼續牟利,甚至試探著重建他們的影響力。
3.手段上的“變異”與“軟化”:利益輸送方式變得更加隱蔽、“合法”,從直接送錢變為提供“服務”、進行“合作”;乾擾方式從暴力威脅變為利用規則拖延、製造輿論壓力等“軟刀子”。
4.文化上的“慣性”與“阻力”:“辦事找關係”、“破財免災”等舊思維在部分群眾和商家心中仍有市場,這種社會心理的慣性,反過來也為“餘毒”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曉穎在記者站的周例會上,麵色凝重地向團隊分析了這些情況:“同誌們,我們絕不能因為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就掉以輕心。現在的清州,好比一個大病初愈的病人,免疫力還很低。這些‘餘毒’,雖然不成氣候,但如果放任不管,就可能慢慢侵蝕健康的肌體,甚至可能死灰複燃。我們的監督工作,必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不僅要盯著大案要案,更要善於發現和清除這些潛藏的‘毒素’。”
她重新調整了團隊的工作重點:
·老陳負責利用其人脈,繼續深挖“馬老三”等黑惡殘餘的最新動向,以及體製內可能存在的“兩麵人”線索。
·小林加強對網絡輿論,特彆是本地論壇、社交媒體群的監控分析,尋找有組織的輿論操控和煽動行為,並嘗試鎖定背後推手。
·小吳繼續深入基層,重點走訪那些反映遇到“軟阻力”的企業和群眾,收集具體案例,弄清這些新型“中梗阻”的運作模式。
·她自己則開始著手梳理清州舊有利益網絡中被從輕處理或證據不足未能追究的人員名單,分析他們目前的狀況和可能的活動,做到心中有數。
“我們要做的,就是當好‘清道夫’和‘防疫員’。”趙曉穎目光堅定,“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把那些殘存的汙垢清理乾淨;在健康的肌體上,建立起牢固的免疫防線。隻有這樣,清州的朗朗乾坤,才能真正持久,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餘毒未清,這四個字像一聲警鐘,在記者站內回蕩。它提醒著所有人,反腐敗鬥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勝利的喜悅固然值得珍惜,但清醒的認知和持續的奮鬥,更為重要。一場針對潛流和暗礁的新一輪偵察與清理行動,在趙曉穎的帶領下,悄然拉開了序幕。這一次,他們的對手更加模糊,戰場更加分散,但鬥爭的意義,同樣關乎清州的未來。
喜歡官場破局請大家收藏:()官場破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