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國之公子劉琦
第二十三章大幕拉開
我那個世界,一位姓周的偉人曾說過:“傳郵萬裡,國脈所係”。郵驛,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之一。而我那個世界,更被稱之為信息的世界,信息在那個時代的重要性,早已成為和財富同樣重要的東西。
而在三國這個世界裡,其實對於信息,人們也是相當的重視的,比如漢代有專門的烽燧製度,這種製度規模很大,管理很嚴,據說是“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百裡一城寨”。這些設施按照行政區域,由各郡太守管轄。太守以下,專設都尉、鄣尉、候官、候長、燧長等各級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各台還按照遠近大小,分彆配置若乾兵卒。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采用各種不同的暗號來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500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500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並且朝廷製定有臨敵報警和舉放烽火的條例。該條文規定了在匈奴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彆、數量、傳遞方法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細則。就連燧長有病請假,都得經上級批準。這種信息傳遞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白的,它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繁雜的軍事內容。這也是以人畜傳遞信息的方式代替烽火的原因所在。
建立專業的完善的驛站網絡,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這個網絡是直屬的,人員、資金都是獨立的,它是線條管理,而不向屬地負責,這就保證了父親或者是我對所轄各地信息的直接掌握。它就象是一張撒出去的網,雖然很小,很細,但是它敏感而靈活,如蜘蛛捕蟲,整張網上有任何一點變動,都會沿著這張網的主線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網中心,也可以把父親的任何一個命令,準確的傳送到任意一個點。其次,這個網絡建立起來,我就擁有了自己的覆蓋荊州的物流網絡,到時誰要運貨物,得找我說話,不然的話,咱們運同一批貨物比一比,我的不用交稅,速度快捷,安全可靠。誰敢搶軍驛,那就是造反,我起兵收拾他。你個人的,不說途中的種種困難,碰上回山賊你就哭去吧。再次,我將在荊州建立一個獨立於三國官僚體係之外的情報係統,而這個係統並不單純是在荊州之內的,我將把這外網絡向外延展。這個時代,一個消息從荊州傳到豫州差不多要幾個月,如果雒陽發生的事情,我第二天就能知道,而你三個月之後才知道,這反應之間的差異,你再神機妙算也扭轉不過來。
眼下我手頭的人也不多,真正跟我近的,聽我招呼的,在我身邊的,大約也就一個文聘。我於是把文聘找來,和他商議此事。文聘果然是個聰明人,他一下子就察覺到驛站係統建立起來的好處。
“現在公文傳送,都是專人專車,費力耗時不說,送信人迷了路找不到方向的事情也是有的。若是平時也還罷了,若是戰時出了這樣的事情,簡直是要命。公子此法,必能解決這個問題。公子,您準備怎麼辦,儘管吩咐下來,文聘一定聽命從事。”
我擺擺手道:“坐下說話,雖然父親命我全權負責此事,但是我還是想,一定要少花錢,辦大事,咱們現在,缺地盤、缺人、缺錢,什麼都缺,雖然父親答應全權幫忙,但是咱們還是能節約,就節約。我已征得父親同意,你所部一千軍馬,全部劃入郵驛係統,這樣一來,現有的軍餉、士兵、營盤,就順理成章收歸咱們所有了。既然要建成一個可以集搜集情報、籌措資金、傳遞消息於一體的網絡,那麼,就不能學原來的官郵那樣做:其一,不能使過於嚴格的關防製度,妨礙和限製了正常的信息傳遞與物資交流;其二,不能強調傳車供應的等級限製,降低了信息傳遞使用範圍;其三,不能讓各級官吏插手此事,將郵驛作為貪贓枉法、剝削百姓的手段這三點是古代郵驛沒起到作用的原因,但司雨不展開說了,不然用得時間太長,畢竟這是小說,不是論文)。這三點不解決,我們的工作就沒辦法順利開展,也就很可能會失敗。”
“那麼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我一笑,揮筆寫下幾個字:“為需要者服務。”
“為需要者服務?”
“不錯。”
文聘笑了:“那我們主要做什麼?除了送信之外?”
我說道:“除了公文傳遞之外,還可以運送客人、商貨,傳送私人信件。”
“那我們豈不成了商人?”
“怎麼,你看不起商人?”
“有一點。”
我笑了:“不要看不起商人,國朝重農抑商二百餘年,孝武皇帝漢武帝)見到商人就抓起來當敢死隊,商人如何了?滅掉了麼?商人,是這個世上最聰明的一批人,他們知道利益在哪裡,為了利益,他們可以冒著砍頭的風險,為了利益,他們可以穿越死亡的沙漠,為了利益,他們能到吃人的生番部落裡尋找寶藏。為了利益,他們能暴發出最為強大的能量,做出一般人做不出的事情。如果我們的人,也敢這樣闖,這樣強悍,那才是我們的福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公子,我的人,個個都能做到這一點,我讓他們到水裡火裡,絕沒有一個有二話。”
我看看文聘,笑道:“這話我信,但是是既不讓他們去死,又能讓他們賺到錢呢?”
“嗬嗬。”文聘笑了,他是一個外柔而內剛的人,隻要對他講通了道理,他自然儘全力幫我去做。這個人,是將才,無論放在哪裡,都能獨當一麵。
送文聘出去時,我讓他幫我做一件事。
“去代我看看孫功的家人,就是那個我在宛城的替身。照顧好他們,年供米月供柴,對,和劉福說一聲,把他的家人接到我的莊園裡,我劉家,會養他們一輩子。”
孫功,已經死了吧。
這個一個人,在這個時代,似乎不會有第二種命運。
死士,這就是他們這樣的人的名字。
新年終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