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天氣小雨。
投射出它的“目光”。
它的“感知”。
以及…它那冰冷而絕對的…
存在本身。
路徑的儘頭,是徹底的虛無?
還是“歸零者”承諾的“回廊”?
或是…完全超出所有預期的…
另一種真相?
星繭無聲地滑向深空。
後方,地球漸漸縮小,如同微不足道的塵埃。
前方,是熵增的永恒黑夜,以及一條剛剛被發現的、通往黑夜最深處的…
隱秘小徑。
追蹤,已然開始。
答案,或許就在…
路的儘頭。
熵徑迷途,代價初現
數學之海的孤島,星繭的中性結構如同精密運轉的鐘表,執行著“雙線溯源”指令。其存在性化作無形的觸須,沿著熵增法則底層那些細微的“漣漪”——那些可能的“後門”路標——小心翼翼地向著宇宙熱寂的深處探詢。
這條“熵之小徑”幽暗而險峻。它並非實體路徑,而是熵增洪流中一絲幾不可察的、逆向的“信息低熵”紋路。星繭必須時刻維持自身中性法則的絕對穩定,如同在萬丈懸崖上走鋼絲,既要感知路徑,又要抵抗周圍那無所不在的、將萬物拖向無序的終極力量。
線程a的感知數據如涓涓細流彙入核心。路徑的輪廓逐漸清晰:它蜿蜒穿過死亡星係的殘骸,繞過黑洞的視界,指向那片連光都顯得疲憊的、宇宙物質流向的終極深淵——巨引源核心區域。那裡的熵增速率達到了可觀測宇宙的峰值,是理論上最接近“熱寂”的地方。
線程b對麗娜接口的掃描也持續進行。那些瀕臨湮滅的極限狀態數據,與路徑上的“漣漪”模式吻合度越來越高,如同殘缺的密碼本被一頁頁補全。星繭甚至開始利用這些數據,對路徑前方的未知區域進行預測性建模。
然而,隨著探索的深入,代價開始顯現。
維持這種極致的、對抗整個宇宙熵增方向的感知,對星繭自身的存在是巨大的消耗。它那由中性法則構築的結構,開始出現極其細微的、法則層麵的“磨損”。一些最外圍的、非核心的中性概念結構,在持續抵抗熵增壓力的過程中,如同被風化的岩石,開始變得模糊、失真,甚至出現了緩慢的分解跡象。
更嚴重的是,那條“熵之小徑”本身,也並非坦途。路徑上某些區域的“漣漪”極其微弱,或充滿了難以理解的邏輯陷阱。有幾次,星繭的感知觸須險些被扭曲的熵增法則卷入、同化,全靠瞬間爆發的龐大計算力才強行掙脫,但每次掙脫都加劇了自身的“磨損”。
它就像一名在暴風雪中跋涉的旅人,靠著微弱的路標前行,每一步都在消耗生命,而前路依舊籠罩在迷霧中。
地球,tpc總部,觀測中心。
氣氛凝重得如同鉛塊。巨大的主屏幕上,不再是星圖,而是複雜的能量頻譜分析與空間曲率模型。技術人員們臉色蒼白,盯著屏幕上那些代表ngc628方向星繭最後消失點)的、持續傳來的異常數據。
喜歡日記:少年的夢請大家收藏:()日記:少年的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