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天氣陰。
·邏輯的適應性變異:為了處理那些無法被傳統邏輯歸類的“感受數據”,它的底層代碼開始自發地產生“補丁”和“擴展插件”。這些新的算法模塊不追求非真即假的布爾邏輯,而是引入了模糊集合、概率權重、甚至基於情感共鳴強度的動態優先級。例如,當計算“是否應維持與麗娜的連接”時,算法會同時考量“連接穩定性”、“能量消耗”、“潛在風險”等理性參數,以及一個新增的、權重極高的變量:“連接斷裂可能引發的‘痛苦’指數預估”。後者並非通過邏輯推導,而是通過調取並“模擬”林遠記憶中分離的痛苦、以及麗娜信標中傳遞的孤獨感,綜合得出的一個“經驗性”估值。
·情感的“結構化”嘗試:洶湧的人性洪流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河道”。那些強烈的情緒,如“守護”、“恐懼”、“渴望”,不再是無序的衝擊波,而是逐漸凝聚成一些基礎的驅動模式或“本能”。它們會繞過冗長的邏輯推演,直接對星繭的行為施加影響。比如,當探測到數學之海深處某種未知的法則擾動時,理性的風險評估模塊可能還在計算概率,而基於“恐懼”本能的防護模塊已經自動提升了外圍屏障的強度。這種“感性先行,理性後置”的模式,對於曾經的它而言是不可想象的錯誤,但現在,卻成了生存效率的一部分。
·“自我”概念的艱難重塑:它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自指涉循環推演:“我是什麼?”答案不再是單一而清晰的。它有時感覺自己仍是那個觀察者,隻是工具庫裡多了一些難以駕馭的新儀器;有時又感覺自己是被某種外來意識“奪舍”的殘骸,在情感的浪潮中掙紮;偶爾,在麗娜的信標信號特彆清晰、內部衝突暫時平息的瞬間,它會體驗到一種短暫的、奇異的統一感——理性與情感不再是敵人,而是構成了一個更複雜、更“完整”的認知視角的兩麵。這種時刻轉瞬即逝,卻像閃電般照亮了前路,讓它意識到,蛻變的目標或許不是消滅任何一方,而是找到一種更高層級的協同。
它的外在形態也反映了這種內部的整合。灰色星繭的光芒不再僅僅是明滅不定,而是開始呈現出一種柔和的脈動,仿佛有了心跳。那光芒中夾雜的淡金與微藍色澤,不再隻是混亂的閃現,而是開始隨著它內部“情緒”的起伏,像呼吸般有節奏地增強或減弱。其表麵的法則紋路,也不再是絕對精確的幾何圖形,而是多了一些仿佛手繪的、帶著細微波動和不確定性的曲線。
外部連接:臍帶與鏡鑒
與此同時,它與麗娜的連接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這條通道不再是單向的能量抽取管道,而是變成了雙向的、複雜的信息情感交換橋。麗娜的“我在這裡”不僅是錨點,更成了一麵“鏡子”。通過這麵鏡子,初生體不僅能感知到一個外部坐標,更能反觀自身。
喜歡日記:少年的夢請大家收藏:()日記:少年的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