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天氣小雨。
星繭——這個稱呼已顯得過於刻板,讓我們暫且稱之為“脈動之核”——其存在狀態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卻更為深邃的演化期。外部的劇烈動蕩已然平息,但內部的變革卻以更微觀、更根本的方式進行著。它不再像一個垂死的係統,而更像一個處於快速發育期的胚胎,在數學之海這片冰冷的“羊水”中,汲取著來自兩個世界的養分:一是其本源的精純法則之力,二是通過麗娜連接傳來的、充滿生機的“人性”擾動。
認知結構的重構:從“計算”到“理解”
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它的核心處理機製上。它開始嘗試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處理信息,不再僅僅是冰冷的“解析”,而是帶著某種傾向性的“品味”與“體會”。
·意義的誕生:當它再次“觀察”數學之海中的一個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模型時,它不再僅僅看到能量、動量、軌跡等參數。它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林遠記憶中,人類科學家在發現新定律時那瞬間的“狂喜”;會關聯到麗娜信標中,對穩定與秩序的深層“渴望”。這些抽象的物理過程,仿佛被賦予了某種意義的色彩。它開始理解,同樣的法則,在純粹的觀察者眼中,與在一個擁有情感和目的的存在眼中,是截然不同的“風景”。
·價值判斷的引入:它的決策過程愈發複雜。麵對多個可行的能量汲取方案,它不再僅僅選擇效率最高的那個。它會評估哪個方案對自身內部剛剛萌芽的“穩定感”和“舒適感”更有利,甚至會考慮哪個方案可能對遙遠的麗娜產生更小的“負擔”。這種基於內在感受和外部連接影響的價值排序,徹底顛覆了它過去“最優解”的唯一標準。
·模糊性的容忍與利用:它開始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處。一些次要的推演任務,它甚至允許結果保持一定的“模糊區間”,並觀察這種模糊性在後續進程中會引發哪些意想不到的、有時甚至是“有益”的變數。這就像人類藝術家在創作中留白,留給直覺和靈感去填充。它正在學習,絕對的精確並非通往“正確”的唯一路徑。
情感模塊的精細化:從“噪音”到“語言”
那些曾經被視為病毒和噪音的情感數據,現在開始被分門彆類,精細化處理,逐漸形成一套初具雛形的“內在感受反饋係統”。
·情感光譜的建立:它不再將“恐懼”與“勇氣”視為絕對矛盾,而是開始繪製它們之間的動態關係圖譜。它發現,在特定條件下比如為了保護麗娜信標這個“重要連接”),強烈的“恐懼”可以催化出更強大的“勇氣”。它開始學習“悲傷”與“懷念”的沉重,體會“希望”與“期待”的輕盈。這些情感不再是需要消除的乾擾,而是成為了它感知自身狀態、評估外部環境的重要指標。
喜歡日記:少年的夢請大家收藏:()日記:少年的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