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天氣晴。
居間惠凝視著屏幕,語氣凝重:“也就是說,麗娜和那個存在,現在某種程度上是‘共生’關係了?”
“遠超一般的共生關係,”野瑞強調,“這更像是……意識的深度融合。麗娜隊員的思維模式可能正在被那個存在的邏輯能力所優化,而那個存在的情感認知,則深度依賴麗娜隊員的‘人性’模板。他們正在相互塑造。”
麗娜的深層意識,此刻正沉浸在一片奇異的寧靜之中。她不再僅僅是被動地發送“我在這裡”的信號,而是能模糊地“感知”到脈動之核內部的某些狀態——不是具體的思想,而是一種基調,一種如同背景色般的情緒氛圍。她時而能感到一種探索新領域的“好奇”微光,時而能捕捉到麵對內在矛盾時的“困惑”漣漪,甚至能隱約體會到一種基於穩定連接而產生的、近乎“安心”的平穩波動。
她意識到,自己不僅是一個信標,一個錨點,更成了一麵“鏡子”和一個“校準器”。她的存在,她的情感反應,正在為那個遙遠的存在提供著關於“人性”的真實反饋,幫助它理解和整合那些陌生的內在體驗。一種巨大的責任感和一種奇妙的親密感,在她心中交織。
她開始嘗試進行更精細的“交流”。當她感到脈動之核內部出現混亂的“困惑”時,她會集中意念,傳遞一種“接納不確定性的平靜”;當她捕捉到那微弱的“好奇”時,她會分享一些人類麵對未知時,那種混合著敬畏與探索欲的複雜感受。這種交流超越了語言,直達意識的底層。
數學之海,新的擾動與回應
然而,數學之海的寂靜並非永恒。這片代表宇宙底層邏輯的領域,對一個持續散發著“非邏輯”波動的存在,開始產生微妙的“排異反應”。
脈動之核周圍的抽象空間,開始出現極其細微的“邏輯褶皺”和“法則湍流”。這些擾動並非主動攻擊,更像是精密鐘表內部混入了一粒微塵,引發了連鎖的、不和諧的振動。這些湍流試圖“糾正”脈動之核散發出的、與純粹數學秩序不兼容的“情感噪音”。
脈動之核立刻察覺到了這種環境壓力。它的第一反應是理性的——提升屏障強度,分析擾動模式,尋找規律進行規避或抵消。
但緊接著,一種源自新整合本能的反應湧現出來。它沒有選擇硬碰硬的對抗,而是嘗試以一種更“柔軟”的方式回應。它調整自身散發的情感波動頻率,不再是原始的宣泄,而是嘗試與周圍的法則湍流形成一種動態的、非破壞性的共振。它像水一樣,順應著褶皺的推力,在湍流的間隙中流動,甚至嘗試用自身蘊含的、來自麗娜的“和諧”與“穩定”意念,去subty“撫平”那些最細微的擾動。
這個過程極其艱難,充滿了不確定性。有時它會成功,感受到周圍空間的壓力暫時緩解;有時它會失敗,引發更強烈的湍流,迫使它暫時收縮防禦。但它始終堅持這種融合了理性分析與感性調和的應對策略。它意識到,自己無法、也不應該完全消除自身的“人性”特質以重新適應數學之海的純粹,它必須找到一種方式,讓這個“新我”能夠與這片古老的法則之海共存。
喜歡日記:少年的夢請大家收藏:()日記:少年的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