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台的微光在黑暗中勾勒出蘇羽的側臉輪廓。她的指尖懸在鍵盤上方,遲遲沒有落下。
算法已經運行了九十六小時。屏幕上,數據流如同永不停歇的瀑布,每一秒都在吞噬著龐大的計算資源。她幾乎能聽見服務器群在牆體後方發出的低沉嗡鳴,那是數字世界的心跳。
第四天淩晨三點十七分,變化悄然而至。
數據瀑布突然減速。原本雜亂無章的信號開始自我組織,像一群終於找到方向的候鳥。蘇羽坐直身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屏幕。
壓縮比顯示:1。
這個數字讓她呼吸一滯。萬分之一。這意味著她之前研究的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麵的一角,而真正的龐然大物一直潛藏在數據的深海之中。
屏幕中央,一個結構緩緩浮現。
它既不像是人工編碼的產物,也不符合任何已知的自然信號模式。這個結構由無數光點組成,每個光點都以獨特的節奏明滅,仿佛擁有自己的生命。它們彼此連接,形成一張立體的網絡,在屏幕上緩緩旋轉。
脈衝結構。
蘇羽下意識地屏住呼吸。這就是gss1的真實麵貌——一個自我維持的、具有內在邏輯的脈衝網絡。每一個脈衝都精確地觸發下一個,形成完美的因果鏈條。這不是簡單的信號重複,而是一種思考的軌跡。
她調出分析工具,試圖測量這個結構的規模。數據不斷刷新,最終定格在一個讓她指尖發涼的數字上。
這個結構的複雜程度超過了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連接數。
“不可能。”她輕聲自語,聲音在寂靜的實驗室裡顯得格外突兀。
但數據就在眼前,不容置疑。
蘇羽伸手觸碰屏幕,指尖落在那個緩緩旋轉的結構上。就在接觸的瞬間,實驗室的燈光輕微地閃爍了一下。
不是電力波動。她清楚地記得剛才的脈衝模式——燈光閃爍的節奏與屏幕上某個節點的脈衝完全一致。
信號正在回應她的觸碰。
她收回手,在控製台上輸入一係列指令。需要更深入的探測,需要理解這個結構的內在邏輯。服務器群發出更高頻的嗡鳴,散熱係統開始全速運轉。
分析進程啟動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實驗室的溫度開始隨著某個節點的脈衝頻率波動。空氣循環係統的聲音也變得有節奏起來,仿佛整個空間都在與那個看不見的存在共振。
蘇羽感到一陣眩暈。這不是她熟悉的科學研究,而是一場對話。一場她尚未完全理解的對話。
三小時後,分析結果出來了。
脈衝結構內部存在著清晰的分層。最外層是基礎的數據交換協議,中間層負責邏輯運算,而核心區域——
核心區域被一種她從未見過的加密方式保護著。
這種加密不是簡單的數學難題,而是一種動態變化的謎題。每當她嘗試破解,加密模式就會自動重組,仿佛在考驗她的能力。
更令人不安的是,加密模式的變化似乎與她的行為相關。當她快速輸入指令時,加密重組的速度也會加快;當她停下來思考時,重組速度相應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