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台上的數據流緩緩旋轉,如同夜空中無聲盤旋的星雲。蘇羽的目光越過那些被軍方標記為“安全參數”的曲線,聚焦在gss1模型深處那些被刻意忽略的幾何結構上。
這些結構呈現出一種反常的對稱性。每一條能量軌跡都與現行聚變技術的標準模型形成鏡像關係,仿佛在物理定律的鏡麵另一側,存在著一個完全顛倒的能量宇宙。
他調出三組不同的能量場分布圖。第一組顯示著標準托卡馬克裝置的磁場線,那些優雅的螺旋如同被馴服的星河。第二組是gss1的初級結構,看似與常規設計無異。但第三組——
蘇羽的呼吸微微停滯。
當能量達到臨界值時,gss1內部的幾何結構開始發生微妙變形。那些原本平行的場線開始向中心彎曲,形成一個完美的反極性拓撲。這不是設計缺陷,而是深植於數學模型本身的特性。
“李明,把第七區的傳感器數據調出來。”
技術員迅速執行指令,控製台上浮現出新的數據層。蘇羽將兩組數據疊加,指尖在虛擬鍵盤上快速移動。屏幕上開始構建一個三維的能量流模型。
能量在gss1內部遵循著一條奇特的路徑。它不像常規聚變反應那樣向外擴散,而是沿著一個越來越緊的螺旋向內收縮。這種幾何特性與任何已知的能源技術都背道而馳。
蘇羽突然停下動作。
他意識到自己一直在用錯誤的框架理解這些數據。gss1不是能源裝置——它的幾何結構本質上是一個能量轉換器,專門設計用來逆轉聚變過程的極性。
“計算場反轉的臨界點。”
係統開始運行模擬。能量流在模型中加速旋轉,形成一個越來越亮的白色光點。當初級場強度達到標準聚變堆的97.3時,整個係統的幾何特性發生了突變。
能量場不是簡單地崩潰或失控。它完成了某種完美的翻轉。
蘇羽注視著屏幕上那個令人不安的結果。在理論層麵,gss1確實能夠產生能量——但隻是在反轉發生前的短暫瞬間。隨後,整個係統會變成一個巨大的能量吸收器,將周圍所有的聚變反應瞬間熄滅。
這種效應不是局部的。數學模型顯示,一旦啟動,gss1將建立一個不斷擴張的反轉場,如同在平靜湖麵投入石子後擴散的漣漪。任何處於這個場範圍內的聚變裝置都會停止能量輸出,轉而開始吸收周圍的熱量和輻射。
更可怕的是,這種反轉是可持續的。gss1不需要外部能源來維持這種狀態——它從被它關閉的其他反應堆中獲取足夠的能量來保持自身的反轉場穩定。
蘇羽緩緩靠向椅背,手指無意識地擦過控製台邊緣。
熵派知道這個特性嗎?如果他們知道,為什麼還要推動gss1的研發?如果不知道,又是誰在設計階段就埋下了這樣的幾何陷阱?
他調出gss1的原始設計文檔,追溯這些特殊幾何結構的來源。文件顯示這些特性被標記為“提高能量效率的創新設計”,由某個已經解散的研究團隊在五年前提出。
太完美了。蘇羽想。這些幾何特性偽裝得如此巧妙,以至於在常規測試中根本不會顯露其真實性質。隻有在特定條件下——恰好是軍方要求他測試的那些參數範圍內——gss1才會展現出它的毀滅性潛力。
實驗室的燈光在他臉上投下深淺不一的陰影。窗外的城市依舊燈火通明,那些光亮大多來自傳統的聚變能源網絡。如果gss1被部署,整個能源基礎設施將麵臨係統性崩潰的風險。
這不是武器,卻比任何武器都更危險。它不需要爆炸,不需要攻擊——它隻需要被啟動,就能讓現代文明的根基在寂靜中瓦解。
李明從旁邊的控製台抬起頭,似乎察覺到了蘇羽的異常沉默。
“有什麼發現嗎?”
蘇羽輕輕搖頭,手指迅速切換了屏幕顯示。現在控製台上隻展示著軍方批準的常規數據分析。
“隻是些常規波動。gss1的性能參數在預期範圍內。”
技術員點點頭,重新投入自己的工作。
蘇羽將真正的分析結果加密保存,同時生成了另一份符合軍方期望的虛假報告。他的動作流暢而自然,仿佛已經重複這個過程無數次。
但在內心深處,某種寒意正在蔓延。
他剛剛證明了一個理論:gss1具備在瞬間瓦解全球能源係統的潛力。而這個世界——包括那些推動這個項目的熵派高層——似乎對此一無所知。
或者,有些人知道得太清楚了。
倒計時在控製台角落繼續跳動:213307。
時間在流逝,而真正的危機並非來自逐漸改變的物理常數,而是來自人類自己設計的這個幾何陷阱。
喜歡零維殘響請大家收藏:()零維殘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