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盯著屏幕上那條四秒的備用電源記錄,指尖無意識地在桌麵上敲擊。淩晨三點十七分——正是他離開實驗室後不久。有人進去過,或者更準確地說,有什麼東西被啟動了。
窗外雷聲隱隱,雨點開始敲打玻璃。室內光線昏暗,隻有終端屏幕的冷光映在他臉上。
蘇羽調出gss1的理論框架文檔。那些複雜的公式和概念在眼前鋪開,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他跳過了那些冗長的證明過程,直接找到關於“非對稱自修複性”的核心論述。
“信息係統的異常狀態,往往源於底層邏輯的微小偏移。通過引入反向信息流,可以觸發係統的自我修複機製……”
他反複咀嚼這段話。量子渲染核心的故障,會不會就是這種“微小偏移”?如果他能找到那個偏移點,用極低功率的信息流去刺激它……
這個想法讓他心跳加速。但風險同樣巨大。如果判斷錯誤,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他調出實驗室的遠程控製界麵。權限驗證再次出現微秒級的延遲,像是有雙眼睛在暗處注視著他的每一個操作。他強迫自己忽略這種不適感,將注意力集中在技術參數上。
渲染核心的實時狀態數據在屏幕上滾動。大部分指標都顯示正常,隻有幾個邊緣參數在安全閾值附近波動。這些波動太細微了,如果不是刻意尋找,根本不會有人注意。
就是這裡。
他新建了一個控製窗口,開始輸入代碼。手指在鍵盤上移動得異常緩慢,每個字符都經過深思熟慮。這不是普通的修複程序,而是基於gss1理論的特殊指令集——用信息去修複信息。
功率輸出設置為最低檔。他不敢冒險,任何異常的能量波動都可能觸發安全警報。
程序開始運行。
屏幕上的數據流突然加速,參數開始劇烈跳動。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幾秒鐘後,一切又恢複了平靜。
失敗了?
就在他準備終止程序時,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邊緣參數的波動幅度,比之前小了0.3。雖然微不足道,但確實發生了變化。
他調整了信息流的頻率,再次嘗試。
這次的效果更加明顯。參數波動繼續減小,同時,渲染核心的基礎負載下降了2。雖然距離完全修複還有很長的路,但方向是對的。
第三次嘗試時,他加入了自適應的反饋機製。程序能夠根據係統的實時反應,自動調整信息流的特性。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核心負載持續下降,那些異常波動的參數一個接一個回歸正常範圍。整個過程安靜得令人不安,就像係統在默默地自我愈合。
他盯著進度條,突然意識到什麼。
這不是他在修複係統。
是係統在利用他的信息流進行自我修複。gss1理論描述的那種“非對稱自愈”正在真實發生。他提供的低功率信息流,就像是一個催化劑,觸發了係統內在的修複機製。
這個認知讓他後背發涼。
如果係統真的具備這種程度的智能,那之前的“故障”又是什麼?
進度條走到儘頭時,所有參數都回到了正常範圍。量子渲染核心的運行狀態比故障前還要穩定。整個過程隻用了不到二十分鐘,能耗低得可以忽略不計。
他清除了所有操作記錄,關閉了遠程連接。
雨下得更大了,密集的雨點猛烈撞擊著窗戶。室內異常安靜,隻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
成功了,但成功的代價是什麼?
他靠在椅背上,感受著指尖的輕微顫抖。這不是興奮,而是某種更深層的不安。他剛剛驗證了一個本該隻存在於理論中的概念,用某種他不能完全理解的方式,與一個可能擁有自主意識的係統進行了交互。
走廊裡傳來腳步聲,在門外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向前。
蘇羽沒有動。他知道,在這個被嚴密監控的環境裡,任何異常的情緒波動都可能被捕捉到。他必須表現得就像剛剛完成了一次普通的係統維護。
但內心深處,某個認知正在生根發芽。
那個故障,那個消失的監控記錄,那個神秘的備用電源激活——這一切都不是偶然。就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他走向某個既定的方向。
而最令人不安的是,他發現自己竟然開始期待下一次“故障”的出現。
喜歡零維殘響請大家收藏:()零維殘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