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粒擊打著舷窗,發出細密而持續的聲響。蘇羽的手指在控製麵板上快速移動,調整著無人機的下降角度。燃料指示燈已經閃爍了三次警告,右引擎的輸出功率在持續下降。
他必須在這片荒原上找到一個安全的降落點。
地平線上,一座低矮的建築輪廓在沙塵中若隱若現。根據導航儀上殘存的地圖數據,那應該是一座廢棄的信息考古站。他調整方向,朝著那個方向飛去。
降落過程異常艱難。沙暴讓能見度降至最低,無人機在狂風中劇烈搖晃。當起落架終於觸碰到火星表麵時,整個機身發出刺耳的摩擦聲。蘇羽被慣性狠狠甩向控製台,安全帶勒得他肋骨生疼。
艙門打開時,一股混合著鐵鏽和塵埃的氣味撲麵而來。他戴上呼吸麵罩,環視四周。
這座考古站比他想象中還要破敗。主建築的外牆布滿裂痕,部分結構已經被沙土掩埋。太陽能板歪斜地立在屋頂,表麵覆蓋著厚厚的紅色塵埃。
他首先檢查了生命維持係統。站內的氧氣發生器已經停止運轉,但備用儲氧罐仍保有百分之四十的容量。水循環係統雖然陳舊,經過簡單維修後應該能夠重新啟動。
在檢查能源核心時,他發現了一個意外之喜——站內的地熱發電機依然在低功率運轉。雖然輸出不穩定,但至少提供了基礎電力。
蘇羽打開環境監測儀,準備測量站內的輻射水平。就在這時,儀器屏幕突然開始閃爍。不是設備故障,而是一種持續的低頻乾擾。
他調整監測儀的頻率,試圖鎖定乾擾源。讀數顯示,這種乾擾覆蓋了從低頻到高頻的整個電磁頻譜。它不像人為的信號乾擾,更像是某種背景噪音,如同宇宙本身的呼吸。
走出建築,他抬頭望向天空。即使在白天的光線下,也能感覺到那種無處不在的微妙擾動。它讓空氣仿佛在微微顫動,讓遠處的景物邊緣產生細微的扭曲。
這就是文件裡提到的軌道災難的殘留效應。那場被官方稱為“意外事故”的軌道站爆炸,實際上是為了掩蓋某個實驗失敗而采取的緊急措施。而現在,它的後果正以這種形式持續影響著火星的表麵。
回到站內,蘇羽開始設置信息屏蔽裝置。他需要測試這種環境噪音對通訊的影響程度。
結果令人擔憂。普通的加密通訊在這種乾擾下幾乎無法維持穩定連接。即使是量子加密信號,也會在傳輸過程中產生可觀測的衰減。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聯邦的監控係統在這裡同樣會受到限製。這片荒原既是一座牢籠,也是一處庇護所。
傍晚時分,沙暴逐漸平息。蘇羽站在考古站破損的觀測台前,望著逐漸清晰的星空。那些閃爍的星光穿過稀薄的大氣,在抵達他眼前之前,已經與無處不在的信息噪音交織在一起。
他取出量子存儲器,連接至站內殘存的數據終端。屏幕上跳出一行提示:檢測到環境乾擾,是否啟動抗乾擾協議?
他選擇了確認。
終端開始以特定的頻率振動,與周圍的環境噪音形成某種共振。蘇羽意識到,這種乾擾模式並非完全隨機。它存在著某種規律,就像某種持續播放的旋律,隻是人類的感知係統無法直接識彆其模式。
深夜,他被一陣異常的讀數驚醒。環境監測儀顯示,站外某個方向的乾擾強度正在急劇升高。
透過觀測窗,他看見遠方的地平線上泛起一片詭異的藍光。那光芒如同極光般搖曳,卻又帶著某種不自然的規律性。它持續了約三分鐘,然後突然消失,如同從未出現過。
蘇羽記錄下這一現象的時間和坐標。這可能是解開軌道災難真相的關鍵線索,也可能是某種尚未被記錄的自然資源現象。無論如何,它證明這片荒原遠比他想象的複雜。
黎明前,他完成了對考古站的初步改造。生命維持係統已經恢複基礎功能,信息屏蔽裝置也調整至最佳狀態。最重要的是,他發現可以利用環境噪音本身作為掩護,建立一種特殊的通訊方式。
當第一縷陽光掠過火星的地平線,蘇羽站在考古站的屋頂,望著這片被信息噪音籠罩的荒原。這裡的每一粒沙塵都承載著某種未被解讀的信息,每一陣風都傳遞著被遺忘的秘密。
量子存儲器在他的口袋中微微發燙。它不僅存儲著過去的真相,也指向未來的可能性。
他需要學會在這片荒原上生存,更需要學會解讀這些環繞著他的信息之息。因為在這片被噪音覆蓋的土地上,或許正隱藏著對抗gss1的關鍵。
喜歡零維殘響請大家收藏:()零維殘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