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ech的商務談判團隊如期而至,與他們的技術團隊一脈相承,風格嚴謹、強勢,且對成本控製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談判地點安排在風行科技的會議室。對方帶隊的是QTech全球采購部門的資深總監,一位名叫理查德的美籍華人,眼神精明,語速極快,對數字極其敏感。
“林先生,恭喜貴公司通過技術認證。”理查德的開場白直接而高效,“現在我們進入商務環節。首先,關於風芯一號的單價,我們基於貴公司提供的BOM(物料清單)成本、良率數據以及合理的利潤率模型,初步核算了一個目標價格。”
他示意助手將一份文件推到林風麵前。林風和張偉看了一眼那個數字,心裡同時咯噔一下。這個價格,幾乎壓到了他們所能承受的利潤底線,如果接受,在初期量不大的情況下,幾乎無利可圖。
“理查德先生,”林風放下文件,神色平靜,“這個價格,似乎沒有充分考慮我們前期的巨大研發投入、專利價值以及它能為QTech旗艦產品帶來的獨特安全賣點和品牌溢價。”
“研發投入是沉沒成本,不應該完全轉嫁給客戶。”理查德寸步不讓,“至於專利和品牌溢價,我們需要看到更具體的市場數據支撐。QTech的采購原則是,為每一分錢找到價值依據。”
張偉接過話頭,開始詳細闡述風芯一號的技術獨特性如何幫助QTech產品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如何節省潛在的安全售後成本,並提供了與業內其他高端安全芯片的粗略對比數據。
理查德認真聽著,不時提出質疑,每一個問題都直指要害,顯然做足了功課。談判桌上,雙方就成本結構、專利授權費、最小訂單量、交貨周期、質量違約條款等每一個細節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
“理查德先生,您應該清楚,像風芯一號這樣性能的芯片,目前全球能找到的替代方案並不多。”林風在關鍵時刻,點出了己方的籌碼,“我們理解QTech對成本的控製,但也希望QTech能看到長期合作的價值。我們願意在初期給予有競爭力的價格,但希望能在後續的量產升級版本和更廣泛的合作中,建立更合理的利潤分享機製。”
他這是在以空間換時間,用未來的潛在利益來換取眼下不那麼難看的報價。
理查德沉吟了片刻,與旁邊的法務和財務同事低聲交換了意見。顯然,他們也評估過替代方案的風險和成本。
“林先生,你的提議有一定道理。”理查德終於鬆口,“我們可以考慮一個階梯式的價格協議,根據采購數量浮動。同時,關於未來技術的優先合作權,可以寫入備忘錄。但是,首單價格,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再下調五個百分點,這是我們的底線。”
又是一輪緊張的測算和低聲討論。林風和張偉快速評估著這個價格的可行性以及長期收益。
最終,林風抬起頭,看向理查德:“可以,我們接受這個價格。但是,關於付款周期,我們希望從標準的90天縮短到60天,以緩解我們的現金流壓力。”
理查德皺了皺眉,付款周期也是采購成本的一部分。但考慮到首單價格已經達到預期,他最終還是點了點頭:“成交!”
長達數小時的唇槍舌劍終於告一段落。雙方簽署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書,雖然最終的合同細節還需要法務團隊進一步打磨,但最關鍵的價格和合作框架已經確定。
送走QTech團隊,林風和張偉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感覺像打了一場硬仗,後背都被汗水浸濕了。
“總算……拿下了!”張偉癱在椅子上,有氣無力地說,“跟這些人談判,太耗神了!”
林風揉了揉眉心,臉上卻露出了笑容:“雖然價格被壓得很低,但隻要能進去,就是勝利。有了QTech這個標杆客戶,以後我們和其他國際大廠談,底氣就足多了。”
與QTech初步達成合作意向的喜悅,如同給整個公司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員工們士氣高漲,對未來充滿了憧憬。然而,就在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一個潛在的隱患,卻在不經意間露出了苗頭。
問題出在剛剛經曆了激烈談判的商務團隊。為了應對QTech的壓力,林風授予了張偉以及核心商務成員相當大的權限和靈活度,這也使得他們接觸到的核心商業信息,包括成本細節、談判策略、乃至部分未來的產品規劃,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密級。
這天晚上,林風因為處理一些文件,離開公司比較晚。當他路過商務部門辦公區時,發現還有一個工位亮著燈,是商務副總監,李明(化名)。
李明是張偉從一家外企挖來的骨乾,能力很強,尤其在應對國際客戶方麵經驗豐富,在這次與QTech的談判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林風對他印象不錯。
“李明,還沒走?注意休息。”林風走過去,隨口關心了一句。
李明似乎被嚇了一跳,手裡拿著的一個銀色U盤差點掉在地上,他連忙握住,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慌亂,隨即擠出一個笑容:“林總,我馬上就走,整理一下今天談判的紀要。”
林風點了點頭,沒有多想,便離開了。但走了幾步,他忽然覺得有些不對勁。整理紀要需要用U盤嗎?公司的文件服務器和雲盤完全可以滿足需求。而且,李明剛才那一瞬間的慌亂,不像他平時的沉穩風格。
一個細微的疑慮,如同種子般落在了林風的心田。他沒有聲張,回到辦公室後,調取了最近公司內部網絡訪問和文件下載的日誌記錄(出於安全考慮,風行科技對核心數據有嚴格的監控),重點關注了商務部門,尤其是李明賬號的活動。
不查不知道,一查之下,林風的眉頭漸漸皺了起來。日誌顯示,李明的賬號在最近一周內,有數次在非工作時間,訪問和下載了遠超其當前工作所需範圍的敏感文件,包括詳細的成本分析模型、與QTech的完整談判策略預案、甚至還有一份尚未最終確定的、關於下一代風芯產品線的初步路線圖。
這些訪問行為,都發生在深夜,並且使用了經過加密的通道,似乎有意規避常規監控。
林風的心沉了下去。他不願意相信公司內部,尤其是核心骨乾中會出現問題,但眼前的證據卻不容樂觀。李明的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公司的信息安全規定,其目的令人懷疑。
是商業間諜?是被競爭對手收買?還是僅僅出於個人職業發展的“未雨綢繆”?
林風沒有立刻采取行動。他深知,這種事情必須謹慎處理,抓賊抓贓,否則很容易打草驚蛇,甚至引起團隊內部的猜疑和動蕩。
他立刻秘密聯係了秦冰,將情況和她說明,希望她能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幫忙確認那個U盤的使用情況以及李明近期是否與可疑人員有接觸。同時,他讓趙默加強了對核心研發數據的物理和邏輯隔離,確保即使有內鬼,也無法接觸到最核心的技術源碼和設計圖紙。
安排好這些,林風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看著窗外沉沉的夜色,心情有些沉重。外部的競爭雖然激烈,但至少目標明確。來自內部的隱患,往往更難以防範,也更具破壞性。
他想起之前趙恒挖角王棟未果的事情。看來,趙恒或者說他背後的人,並沒有放棄從內部瓦解他們的企圖。這次的手段,更加隱蔽,也更加致命。
秦冰那邊的調查很快有了初步結果。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她確認李明使用的那個銀色U盤,確實在近期頻繁地與一個境外加密IP地址進行過數據交換,而且交換時間點多在李明朝公司係統下載敏感文件之後。那個境外IP經過層層跳轉,最終溯源相當困難,但其活動模式高度疑似專業的情報中轉站。
同時,秦冰還發現,李明最近名下多了一張不記名的預付費電話卡,通話記錄寥寥,但其中有幾個短暫接通即掛斷的電話,來自一個注冊信息虛假的號碼,經查,這個號碼近期與盛科網絡的一個外圍公關公司有過聯係。
線索似乎隱隱指向了盛科網絡,或者說趙恒。
“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趙恒指使,也可能是那個公關公司私下行為,或者李明被其他勢力收買。”秦冰在電話裡冷靜地分析,“但無論如何,李明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商業泄密嫌疑。”
“我明白了,謝謝。”林風掛斷電話,眼神冰冷。雖然無法直接釘死趙恒,但李明的內鬼身份基本可以確認了。
他沒有選擇立刻報警或者開除李明。那樣做,固然能清除一個隱患,但也會驚動幕後黑手,無法給予其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