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4301630):
完成剩餘作業:檢查所有作業有沒有漏的,比如英語手抄報、曆史思維導圖,認真做完,不敷衍;作業寫完後,幫家裡整理糧倉,把玉米、豆子分開放好,貼好標簽。
晚上19302030):
跟爸媽“複盤”假期:說說這幾天乾了多少活、學了多少東西,也聽聽爸媽覺得自己有哪些進步;之後收拾書包,把作業按科目放好,準備好開學用的文具。
10月7日:收心調整,準備開學
早上800900):
跟平時上學一樣早起,整理自己的房間:疊好被子、擺好書桌,把臟衣服洗乾淨晾好,不拖遝。
上午9301130):
預習新課:數學看《軸對稱》第一課時,找家裡的對稱物品比如剪刀、窗戶)理解概念;語文讀《背影》,提前查“蹣跚”“頹唐”等詞的意思,標注不懂的地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1001130寫“假期小目標”:比如開學後每天按時交作業、少跟同學吵架、多幫家裡打電話報平安。
下午14301600):
幫家裡做最後一件事:比如給菜園澆水、幫媽媽醃鹹菜;之後放鬆一會兒,看看喜歡的課外書,不看太長時間手機。
晚上19002030):
提前適應開學作息:2030前洗漱,躺在床上想想明天開學要帶的東西,不熬夜,保證開學有精神。
八年級國慶假期總結農村學生版)
7天國慶假過得很快,沒像以前那樣“白天瘋玩、晚上趕作業”,反而每天又乾活又學習,累但心裡踏實。翻著自己寫的計劃和記滿的筆記本,再想想爸媽笑著說“孩子懂事了”的樣子,我才明白:假期不是用來“放任”的,是用來“成長”的。
一、學習:不糊弄,才會有進步
以前放假,我總把作業拖到最後兩天,抄答案、湊字數,開學後老師講題我啥也不會。這次不一樣,我按計劃每天學一點,反而覺得不難了。
數學的“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前我總不會列方程,這次用“家裡賣玉米”的例子練:爸爸說1袋玉米賣120元,賣了8袋,又賣了5袋豆子,總共賣了1510元,讓我算1袋豆子多少錢。我試著列方程“120x8+5x=1510”,居然算對了!後來做課本上的應用題,我也能快速找到“等量關係”,10月5日自測時,數學基礎卷隻錯了2道題,還是因為粗心算錯數。這讓我知道:學習不是“對著課本發呆”,把知識跟家裡的事聯係起來,就好懂多了。
語文我也有收獲。之前寫作文總沒話說,這次寫“幫奶奶收花生”的片段,我寫了“奶奶的手裂了好多口子,卻還攥著花生不放,說‘這都是糧食,不能丟’”,媽媽看了說“寫得像真的一樣”。背《白楊禮讚》時,我想起家裡種的白楊樹,大風刮的時候也不歪,突然懂了“白楊樹象征堅強”的意思——原來語文不是“死記硬背”,是要懂裡麵的感情。
當然也有不足,比如英語單詞還是記不住,有5個詞聽寫時寫錯了;曆史思維導圖沒畫好,因為沒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不過我已經把這些記在筆記本上,開學後每天早自習背10分鐘單詞,課間找曆史老師問清楚變法的內容,下次一定能做好。
二、生活:幫家裡,才懂爸媽的苦
以前我總覺得爸媽乾活“很輕鬆”,放假就想玩手機,還跟媽媽吵架說“你們不懂我”。這次幫家裡乾活,我才知道自己多不懂事。
10月2日下午,我跟爸爸去拉玉米,三輪車陷在泥裡,爸爸使勁推,臉憋得通紅,我在後麵幫著推,才走了幾步就覺得胳膊酸。爸爸說:“這玉米要拉回家曬、剝殼,再賣了給你交學費、買資料,一點都不能浪費。”那天晚上,我幫爸爸捶背,爸爸說“孩子長大了”,我鼻子突然酸酸的——以前我總抱怨“學費貴”,卻沒想過這錢是爸媽用力氣換的。
還有10月4日幫媽媽摘棉花,媽媽的手指被棉桃紮破了,卻還笑著說“多摘點,能給你買件新外套”。我趕緊找創可貼給媽媽貼上,那天摘了兩大袋棉花,雖然累,但看著媽媽的笑臉,我覺得比玩手機開心多了。現在每天早上,我都會主動幫媽媽喂豬、掃院子,媽媽再也不用催我乾活了——我終於明白:“懂事”不是“聽爸媽的話”,是知道心疼他們,幫他們分擔。
三、心裡話:假期教會我的事
這個國慶假,我最大的收獲不是“學會了幾道題”,而是知道了“該怎麼過好每一天”。以前我總覺得“農村孩子讀書沒用”,不如早點打工,可這次跟爺爺聊天,爺爺說“他年輕時沒機會讀書,連農藥說明書都看不懂,現在你能上學,要好好學,以後能幫村裡做更多事”。
現在我想通了:好好學習不是“為了離開農村”,是為了以後能懂更多知識,幫家裡種好地、幫村裡解決問題;好好乾活不是“被迫的”,是因為我是家裡的一份子,要扛起自己的責任。開學後,我要堅持每天幫家裡打電話,告訴爸媽“我在學校很好”;上課認真聽,不睡覺、不搗亂,不讓爸媽擔心。
這個國慶假,就像一場“成長課”,讓我從“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了“能幫家裡的人”。以後不管是假期還是平時,我都要記住:隻有不偷懶、不糊弄,才能讓自己進步,讓爸媽放心。
喜歡叛逆的青少年請大家收藏:()叛逆的青少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