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家長舉報蔚然成風!一位家長的發言火了:那個管你最嚴的老師,愛你愛得深沉!
“雙減”背景下的教師困境:
家長舉報成“利器”,教學步履維艱
一大早被校長叫到辦公室,緣由是班裡家長再次越級投訴——“雙減”已落實,孩子參加了延時服務也交了費,為何回家還有家庭作業?
這已是本學期第三次家長繞過班主任,直接向學校舉報。
不止我們班,如今各學校的“舉報風”愈演愈烈:
有人舉報老師作業布置過多,違背“雙減”政策;
有人覺得老師對自家孩子要求太嚴,心疼孩子受累;
有人不滿老師批改作業時紅叉子太多,認為傷了孩子自尊;
甚至有家長舉報老師在朋友圈發數學題,覺得是變相增加負擔……
舉報漸漸成了家長手中的“殺手鐧”,讓老師們處處受限、束手束腳。
同事無奈坦言,現在備課、管學生時,首要考慮的不是“怎樣教好”,而是“這樣做會不會被舉報”,原本專注的教育重心,悄然偏移。
過度鼓勵的隱憂:
孩子心靈漸脆弱,“嚴教”不該成禁忌
複旦大學錢文忠曾說,教師不能失卻嚴厲,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懲戒。
如今的孩子多在“鼓勵式教育”中成長,這本無錯,但錯在“過度鼓勵”——六七歲的孩子自己吃完飯,就被全家圍著誇讚“寶貝真棒”。
誠然,從“追著喂飯”到“自主進食”是進步,但六七歲本就是該獨立吃飯的年齡,連這樣的基本能力都要靠無底線的鼓勵來維係,隻會讓孩子的心靈越來越脆弱。
在家裡,親人能無限包容;在學校,老師能小心嗬護;可當孩子走向社會,誰還會一直捧著“鼓勵”的泡沫?
兒子班裡有個同學常不完成作業,老師多次在群裡提醒,甚至曬出孩子潦草的作業照片。
家長卻勃然大怒:“天天批評我家孩子有意思嗎?他就沒優點?”
還強調孩子“身體不好、智力不如人”,質疑老師要求苛刻,認為“家裡都撿好聽的說,批評會傷孩子自尊”。
可這些家長忘了,“不怕老師批評,就怕老師不管”,“嚴師出高徒”從來不是空話,而是代代驗證的教育真理——
沒有園丁修剪雜枝,樹木難成棟梁;沒有老師鞭策引導,孩子怎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缺失批評的教育難行遠:
從高校清退生看教育的“底線”
完整的教育,從來不是隻有“鼓勵”的溫床,還需要“批評”的清醒、“懲戒”的約束。
可現在的孩子,罵不得、說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崩潰,教育仿佛在一次次“讓步”中失去了底線。
2019年,廣州大學清退72名研究生,深圳大學清退317名研究生,合肥工業大學清退46名碩士研究生……
這些學生被清退的原因高度相似:多次無故曠課、科研成績不達標、超出學習年限仍無法畢業。
究其根本,正是長期缺失“批評教育”的結果——
沒人提醒他們“遲到要付出代價”,沒人督促他們“不寫作業要補罰”,沒人告知他們“做錯事要承擔責任”,最終在寬鬆的環境裡迷失了方向。
《三字經》早有箴言:“教不嚴,師之惰。”
韓愈在《師說》中也明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本就是老師的天職,管教學生不僅天經地義,更是對教育使命的堅守。
隻有嚴肅對待教育,才能讓孩子在成長中守住底線,不偏離正軌。
敬畏老師,方得良教:
嚴管背後藏著最深的教育之愛
對教育保持嚴肅,是對教育的敬畏,更是對孩子未來的負責。
可近年來,不敬畏老師的案例屢見不鮮:
2021年廣西一名學生,因上課講話被女老師批評,當場踹翻課桌、辱罵老師,還折斷掃帚柄威脅“出去碰到你就死定了”,周圍同學嚇得不敢作聲。
這樣的場景,讓多少老師寒心?
或許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遇到“溫柔的老師”——不布置作業、不批評錯誤,把孩子當朋友。
可真遇到這樣的老師,家長又會陷入焦慮:孩子的壞習慣誰來糾正?孩子的知識漏洞誰來彌補?
其實,老師是除了父母之外,最希望孩子變好的人。
他們願意扮“黑臉”批評,願意嚴格要求,歸根結底都是想讓孩子改正不足、不斷進步。
要知道,“敬畏老師”是為人處世的底線,“敬畏教育”是成長路上的準則——好的教育,必然寬嚴相濟、獎懲分明;好的老師,必然管教同步、嚴慈同體。
能遇到一個願意嚴格管教、儘心儘力的老師,是孩子的幸運。
請尊重每一位“敢批評”的老師,因為那恰恰證明,他們從未放棄你的孩子;那個管你最嚴的老師,藏著最深沉的教育之愛。
喜歡叛逆的青少年請大家收藏:()叛逆的青少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