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商稅賬冊、江南輿圖,樣樣都透著“實用”二字。
“錢大人,此次科舉,還得勞您多費心。”
鄭森將章程推過去,語氣裡帶著幾分敬重。
錢謙益是他的老師,雖在東林黨裡處境尷尬,可在江南士子心裡,分量仍在。
讓他主持科舉,既是給東林黨留了麵子,也是向江南士紳表明:吳王重視儒生,隻是要的是能做事的儒生。
錢謙益接過章程,指尖在“算學三成”上摩挲著。
他想起前日在經世學堂,看見個嶺南少年用算學算清了廣州的鹽運成本。
那孩子眼裡的光,比聽他講《公羊傳》時亮得多。
“臣遵旨。”
他的聲音裡沒了往日的猶豫。
“隻是浙江的東林元老……怕是會非議。”
“非議不怕。”
鄭森笑了笑,從抽屜裡取出個布包,裡麵是鬆江新織的棉布。
“等科舉放榜,讓中舉的士子去江南各地管糧稅、織坊。”
“讓他們用算學算出百姓的飽飯,用商律管出商號的公平。到時候,非議自然就沒了。”
陳明遇在旁補充:“商號已經備好了考棚的糧米,每間考棚都配著新紡的棉布坐墊,還請了太醫守著。”
“不能讓士子們覺得,吳王的科舉,比前明差。”
商議完科舉,殿外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閻應元、李成棟、王得仁三人並肩進來,身上的盔甲都擦得鋥亮,腰間的刀柄上纏著新的布條。
那是商號給的杭綢,比舊布條更耐磨。
“吳王,出兵浙東的事宜已備妥!”
閻應元的聲音洪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水師有鄭彩接應,陸營的糧餉由商號供給,新造的火銃也已分發到各營,就等吳王下令!”
鄭森走到輿圖前,指尖劃過“杭州”二字。
那裡是東林黨元老的聚集地,也是魯王政權的勢力範圍。
拿下杭州,既能打通江南與福建的商道,也能徹底穩住江南的局勢。
他摸了摸腰間的銅算珠,珠身的舊痕此刻像是有了溫度。
“明日,我親征杭州。”
他的聲音裡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陳明遇留守南京,主持科舉;張家玉掌吏部,繼續核查官員;錢大人……”
當晚,南京的商號燈籠亮到了三更。
糧鋪的夥計在清點運往浙東的米袋。
布坊的工匠在趕製親兵的棉布甲。
經世學堂的少年們在抄寫科舉的算學考題。
這些小人物的忙碌,織成了吳王政權的根基。
鄭森站在太和殿的案前,看著案上的科舉章程和浙東輿圖。
指尖捏著那枚銅算珠,輕輕轉動。
算珠碰撞的脆響裡,他仿佛聽見了杭州城的鐘聲,聽見了江南織戶的紡車聲,聽見了科舉放榜時士子們的歡呼聲。
亂世的賬很難算,可隻要一筆一筆算實,隻要心裡裝著百姓的飽飯、織戶的棉布,總有一天,能算出一個“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布”的盛世。
次日清晨,聚寶門的鼓聲震天。
鄭森一身戎裝,腰間的銅算珠隨步伐輕晃。
身後跟著閻應元、李成棟的大軍,還有十輛裝滿棉布、米糧的商號車。
喜歡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請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