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壇上擺著牛羊太牢,旁邊立著的祝文是錢謙益和張煌言合寫的。
開頭寫“維公元1647年,大夏皇帝鄭森,敢昭告於皇天後土”。
末尾卻沒提“複明”,隻寫“願護華夏文脈,安江南黎庶,免戰火之苦,致倉廩之實。”
“願織戶有紗可紡,農戶有糧可收,學子有書可讀,自此歲歲無饑饉,年年有安康”。
鄭森接過祝文,聲音沉穩地念出來。風把字句吹得很遠,台下文武百官、士紳百姓都靜靜聽著,沒人再提“大明正統”,也沒人再議“海寇竊國”。
他們見過商號的糧車送進浙西災區,見過經世學堂的孩子捧著算籌讀書,見過鄭森厚葬前明忠臣,這些比任何“正統”的名號都更實在。
念到“織戶有紗可紡,農戶有糧可收”時,他喉結微滾,眼前閃過溫州織戶老陳把絲賣到泉州時的笑臉,閃過金華農戶領新米時沾著淚光的眼角。
這些具體的畫麵,比“複明”二字重千倍。
念完祝文,鄭森對著蒼天深深一拜。
起身時望向遠處南京城,城牆上“夏”字旗與商號船錨旗並排飄著,像在說:這新朝,既要守華夏的根,也要護百姓的活。
他忽然想起稱帝前的猶豫。怕擔“竊國”之名,怕江南士紳不服,可如今看著台下百姓眼裡的光,才徹底明白:
百姓要的從不是“大明”這兩個字,是能讓他們安穩過日子的“朝廷”,是一個不會讓他們賣兒賣女換半鬥糧的去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陛下萬歲!”台下歡呼聲炸響,震得紫金山落葉簌簌往下掉。
鄭森看著跪伏的百官百姓,心裡清楚,這聲“萬歲”不是因為“皇帝”的名號,是因為他們信了。
信這個穿袞龍袍的人,真的會讓江南不再有戰亂,真的會讓他們的孩子有書讀、有飯吃。
他抬手虛扶,聲音透過風傳下去:“眾卿平身。新朝立,不為一人一姓,為的是天下安穩,為的是華夏不亡。”
回到奉天殿時,暮色已漫進來。
宮燈點亮,昏黃的光映著案頭奏章,鄭森忽然想起一件事——年號。
前明用崇禎,魯王用魯王紀年,唐王用隆武,東南幾股勢力紀年混亂,百姓繳稅、商號記賬都要反複換算,麻煩不說,更易滋生混亂。
更重要的是,他總盼著這個時代能早點跟上曆史的步伐,少走些彎路。
前世課本裡寫“明末紀年混亂加劇統治動蕩”,他不想讓這悲劇再演一次。
“傳旨,不再用崇禎年號,即日起改用公元紀年,以今年為公元1647年。”鄭森對身旁太監說,語氣裡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太監愣了一下,隨即躬身應下。從來沒聽說過用“公元”紀年的,可他跟著鄭森久了,知道這位陛下做的事,看著奇怪,卻總有道理。
當年推行新算學,沒人看好,如今商號、學堂都用得順;當年厚葬前明忠臣,沒人理解,如今士紳都歸心了。
喜歡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請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