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官員要憑實據,不憑猜測;涉及百姓儘量避開,彆擾生計,更不能學明末廠衛濫用酷刑。
陳永華渾身一震,猛地跪地,膝蓋磕在金磚上發出悶響:“臣遵旨!定不負所托,既做鎮宵小的‘利劍’,也守好分寸,絕不讓錦衣衛禍亂朝綱!”
他抬頭時眼眶微紅——清楚鄭森打破原則設錦衣衛,將重權交給他,既是信任也是壓力。
陛下最恨濫用職權、欺壓百姓,往後錦衣衛每辦一件事,都得牢牢盯著“護民”二字,半分不能偏。
任命既定,鄭森神色緩和幾分,想起白發蒼蒼的帝師錢謙益。
錢謙益是明末東林黨領袖,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南明時官至禮部尚書,因看不慣馬士英專權辭官。
鄭森立國後請他出山任禮部尚書,尊為“帝師”,常陪聊《春秋》、聽他講明末黨爭,哪怕覺得迂腐也耐著性子。
可這位老臣,學問雖好、下筆千言,卻少了魄力。
下屬在葬禮上搞小動作,他不可能沒察覺,卻裝看不見,美其名曰“和光同塵”,說到底是怕得罪人。
“錢謙益學識淵博,卻不善馭下。”鄭森對陳永華道,語氣帶著無奈。
朕打算讓他牽頭修書,一來發揮長處,二來讓他暫時離禮部,方便你查案。
陳永華立刻會意,嘴角勾淺笑:“陛下是想重修《永樂大典》?”
這法子好,修書是文臣夢寐以求的盛事,既能留名青史,又不用摻和紛爭,錢謙益定會答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正是。”鄭森點頭,拿起案前泛黃的《永樂大典》殘卷。
南京文淵閣剩些抄本,大多殘缺。
你傳旨,讓他以“恢複華夏典籍,傳承聖人之道”為名,廣征天下書籍,召集江南名士補全典籍。
於國是留存文化根脈,於他是名垂青史的機會,他不會推辭。
安排好錦衣衛與修書事宜,鄭森揉了揉眉心,連日操勞讓他疲憊。
可內閣的事又跳出來——如今內閣三人,一個管軍事、一個管民政,偏偏缺個懂律法、懂民生的人,遇刑案與民生交織的事總手忙腳亂。
他沉吟片刻,提筆寫下“馮厚敦”三字,筆尖頓住,這人的履曆清晰浮現。
浙江諸暨人,原江陰典史,官階不高卻脾氣硬。
曆史上跟著閻應元守江陰,城破後投水殉國,是出了名的“硬骨頭”。
這個時空裡,他提前收複江南,江陰未遭屠城,馮厚敦因組織鄉勇抗清有功,被舉薦到南京任刑部主事。
上個月,他還自掏俸祿給流民買糧,發現糧官克扣軍餉,二話不說寫奏折參倒對方,半點不顧忌背後關係。
“傳旨,提拔馮厚敦為內閣學士,分管律法與民生。”鄭森對內侍道,語氣帶著期待。
讓他即刻入閣,正好參與揚州重建和流民安置。
倒要看看,這位敢硬碰硬的“硬骨頭”,能把民生辦得多紮實。
喜歡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請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