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旭,你從國庫撥二十萬兩、五十萬石糧給河南巡撫周之琦,讓他在鄭州、開封各搭十五個賑災棚,每個棚子配兩個戶部主事,地方官不準碰糧。”
要是發現哪個縣令敢伸手,直接革職,不用請示,免得夜長夢多。
“辛一根,你讓糧商用小貨船運糧,每艘船派兩個商部吏員跟著,記清運了多少糧、卸在哪個棚子,回來要對賬,少一粒都不行,賬本得畫押存檔。”
“馮厚敦,讓都察院派五個禦史去河南,分駐鄭州、開封、商丘,發現克扣糧錢的,不用上報,就地正法,腦袋掛在賑災棚外示眾,讓所有人都看看貪贓枉法的下場。”
朕要讓所有人知道,大夏的賑災糧,是百姓的救命糧,誰動誰死!
三人剛要轉身,鄭森又喊住他們:“黃河堤壩得修,下次下雨還會出事,不能每次都靠臨時補救。”
你們內閣有沒有治水人才?前明的舊吏、隱居的士人都行,哪怕是懂點修堤的老工匠也行,隻要能乾活,朝廷都能給待遇。
馮厚敦垂著頭,聲音低了幾分,帶著愧疚,連頭都不敢抬。
“當年管過黃河的陳潢,臣派人查過,三年前在紹興病死了,他的徒弟據說在淮安,可臣派人去請,人家說“不願再入官場”,怕是被前明官場的黑暗傷透了心。
現在朝中隻有工部三個老吏,隻會用柳枝編筐填石頭,應付小管湧還行,真決堤就沒用了,跟沒設防差不多。”
鄭森心裡暗歎,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禦案。
他知道後世的法子,讓黃河改道入渤海,用水泥修石堤,可1650年沒人才沒技術,說什麼都白搭,隻能想眼前的辦法。
南京經世學堂雖研發了簡易水泥,用石灰石、黏土、鐵礦粉按比例混合燒製,可全靠人工攪拌,十幾個工匠一天才產幾十斤,想修幾十裡的堤壩,根本不夠用,連塞牙縫都不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世學堂的蒸汽機怎麼樣了?”鄭森問辛一根,商部管著工業作坊,最清楚這些工匠們的進度。
辛一根歎了口氣,臉上滿是無奈,語氣裡帶著點挫敗。
“簡易蒸汽機做出來了,上個月在蘇州的紡織作坊試了試,能帶動小磨盤,可動力太弱,跟個擺設似的。”
工匠們試著加大鍋爐,把爐膛從三尺改五尺,可密封不好,燒到一半就漏氣,上上個月還炸了一個鍋爐,傷了三個工匠,現在沒人敢試了,都怕再出人命。
臣問過經世學堂的先生,他們說“得先改進鋼材,才能做更結實的鍋爐”,可現在連煉好鋼都難,鐵礦砂提純的技術還沒跟上。
鄭森沉默了,殿裡靜得能聽見窗外風吹動宮燈的聲音。
工業革命哪是一蹴而就的?得循序漸進,現在沒條件,隻能先應急,走一步看一步。
“先讓經世學堂二十個學生跟著朱之錫去黃河邊,每人帶個本子,把堤壩裂縫的寬度、管湧的位置、河水流速都記下來,畫成圖紙,哪怕現在用不上,以後總能用,也算積累點經驗。”
黃河下遊有三處管湧,開封段那處有水桶那麼大,當地百姓自發用沙袋堵了兩天兩夜,手都磨破了,才暫時穩住。
商丘段的堤壩塌了三尺,下麵的沙土一衝就垮,得用石頭填才行,可附近的采石場太遠,運石頭得三天,怕是趕不及。
鄭森拿著奏報,一夜沒睡,禦案上的燭火燃了一夜,蠟油堆了厚厚一層。
喜歡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請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