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功,不是靠資曆能換的。”
他頓了頓,目光愈加深邃。
“再者,閻應元、郝搖旗、高一功這些老將,功更大,朕早有安排。”
“待他們拿下北京,閻應元可封王,郝搖旗、高一功可封公。”
“朕要讓天下知,大夏賞罰分明,無論老將新人,有功便有賞。”
“無論前明舊部、大順殘將,為大夏做事,便有出頭之日。”
馮厚敦這才明了,鄭森擢升新人,不僅是論功行賞,更在平衡軍中勢力。
防老將抱團,亦激勵更多年輕人為大夏效力,讓軍隊保得活力。
他躬身應道:“陛下深謀遠慮,臣不及也。”
幾日後,鄭森又下一道旨意:令九歲長子鄭經赴濟南慰問北伐軍,由內閣次輔張家玉陪同。
旨意既出,朝臣皆驚。
明朝太子多居東宮讀書,連宮門都少出,如今大夏儲君雖未正式冊封,然鄭經為長子,朝臣皆默認)要千裡赴濟南。
還需經安徽、河南流民未散之地,實乃凶險。
“陛下,太子年幼,濟南距南京千裡之遙,沿途安徽、河南尚有流民散兵。”
“若有不測,臣萬死難辭其咎。”
張家玉忙進宮勸阻,他乃東林黨出身,最重“儲君安危”與傳統禮製。
跪於地連連叩首:“求陛下收回成命,令太子留東宮讀書,慰問之事,臣可代勞。”
“正因其年幼,才該去。”
鄭森望向窗外,院中鄭經正穿一身小銀甲,隨侍衛練騎射。
銀甲乃按他尺寸特製,甲片磨得發亮,襯得他小臉通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雖騎在小馬上有些搖晃,卻學得格外認真。
“他是大夏未來君主,不能隻在東宮讀《論語》,需知軍隊是大夏根基,百姓是大夏根本。”
“去濟南看看將士鎧甲多沉、手上繭多厚,看看流民日子多苦。”
“比在宮中讀十本聖賢書都有用。”
他轉頭扶起張家玉,語氣懇切。
“你陪他去,路上遇流民,便帶他去賑災棚看看,讓他給老人遞碗粥。”
“遇兵士,便教他給兵士遞碗水,問問他們想不想家。”
“讓他知,當君主不是享安逸,是擔責任。”
“將士在前線流血,百姓在田裡流汗,他這儲君,得記著這份恩情,日後才能當好君主。”
張家玉望著鄭森堅定的眼神,知勸不動,躬身應道。
“臣遵旨,定不負陛下所托,護太子周全,更讓太子明君主之責。”
出發那日,南京城外碼頭擠滿人。
鄭經穿那身銀甲,立在馬車旁,小小的身子挺得筆直。
他走到鄭森麵前,學大人模樣行了個軍禮。
聲音清脆卻堅定:“父皇,兒臣定好好慰問將士,聽張大人的話,不給父皇丟臉,不給大夏丟臉。”
鄭森摸了摸他的頭,笑著點頭:“好,父皇等你回來,聽你說濟南的故事,說你見的將士與百姓。”
馬車軲轤轉動,鄭經掀著車簾,朝鄭森揮了揮手。
鄭森立在碼頭,望著那隊車馬漸漸遠去,塵煙揚起,最終隱在路的儘頭。
喜歡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請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